校園人權之落實度?

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義工 陳元隆
  最近聽聞到一個事件簡單的分享,大學校園中女學生遭受男同學的騷擾,女同學反抗並告知其不要再如此言語或肢體上的不良行為。但男同學並不因此而反省自已的行為偏差,反而認為有趣,而再三的干擾女同學。於是女同學向學校輔導室求援,看似輔導室有了解這件事,但卻要女同學與輔導室簽屬保密合約,女同學也配合之,並且約談多次,但一段時間過去了,女同學輾轉聽聞男同學警告她小心一點,輔導室竟建議女同學是不是先休息一陣子。女同學心生畏懼只好轉而告知家人,家人?心直接警局備案,當然這件事後續當然也由法律途徑去走了....。其中,輔導室簽屬之保密合約是屬違法....。這個是發生在校園的一角,而且女同學的敢言,才在最後得已有相關應有的解決方式,當然,這也造成女同學心理上的一個無法平復的記憶。假設沒有報案,這件事是不是就被埋沒了,受害者必須每天忍受上課的恐懼,最終受不了的就休學,因為得不到回應,屈於弱勢,對人產生不信任,害怕再度受害,對社會之價值觀有所偏差,種種延續下來的問題一一浮現。另一方面來說,未發聲的Case究竟還有多少呢?人權真的有被重視嗎?即使是在充斥著高知識份子的大學校園?學校是否正視此類問題,還是只?心相關事件爆發影響學校形象,深怕招不到學生,學校董事究責、教育部查辦,故變相的希望受害者息聲,讓一切如沒發生過一般。

  相關問題,在受害學生本身,應該勇於反抗且適時的反應到有效的單位或管道,校園雖單純,但仍是有潛在的風險,同儕間要互相扶持、關心,別讓惡勢力持續擴大。學校方面則不應該有駝鳥心態,消極冷處理,而是應有特定的管道及處理措施,相關單位應該可透過學生的問券了解其落實度等等,此類事件學校的權責單位是否有發揮其功能,國內外如此多的教育專家,應該有其解決之道。遠程來講,教育課程架構是否適宜,現在修課似乎與人權、道德、價值觀的課程似乎都是選修了,學生也不喜歡。這當然也反應了,人權、道德這個部分是否在學生更小的時候的教育就必須建構等等。

  總結,世界上的事件環環相扣著,牽一髮而動全身,其影響之大,非我們所能想像。近年來電影災難片或末日片的情結,應能讓人類自我警惕。凡事能從小地方作起,從生活上養成節能習實到工作上,能自身決定、解決完畢的事(工作本份內的事)就盡責完成吧,勿讓其再衍生後續的問題,以致浪費其他人力、更多社會成本才把它結案。近年來氣候變遷、奇異疾病不斷得重擊地球上的生物,身為世界的公民,應該更互助、透過彼此關懷、尊重,使人感受幸福溫暖;以正面的思維感染他人,讓人保持信念。不致讓環境異常讓我們喪失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