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

家管 王寶秀
   二十一世紀環保與人權是新主流,尤其是環保,近來更是深入平民百姓生活中,上至政府高官,下至三歲小兒無不把節能減碳掛在嘴邊,確實在日常生活也大大改變。例如:資源分類回收,學校午餐自備餐具,乃至腳踏車日漸風行,隨處可見「環保愛地球」已是一股必然趨勢,人類近兩百年工業化來對地球的蹂躪,終於有所覺醒。

  但是作家張曉風說「空氣全是最重要的人權」,城市的居民眼看著鬱鬱蒼蒼的老樹被粗暴的移植而嘆息;新任市長為留下「到此一遊」的「卓然成績」,把前任造的公園拆除,重新翻整一遍,再打上自己名號...漫步在「新公園」的步道上,找不到舊時的記億,只能再次嘆息!

  如果環保只是拿來討好民眾的口號,看不到深層的內涵,不知是為政者膚淺,還是誤以為民眾無知?政黨的惡性競爭造成建設的表面性、討好性,導致市民見得到的公園蓋了又翻,下任翻了又蓋?民眾看不到的地下污水道、水資源國土保護,只是虛應了事,沒有永續發展的整體規劃。

  台灣社會發展至今,硬體建設幾近飽和,為政者應是思考如何維護既有建設,充分發揮其功能、達到最大效益,化為當務之急,少幾座「蚊子館」就是功德無量。如此表面上雖無建設卻是最好的建設,讓土地休生養息恢復自然原貌,雖未留下痕跡卻令人感戴其德,不知身居廟堂之上的大人物,何時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