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地球共存

信義地政士聯合事務所助理 林玟岐

  一直以來,國家政策往往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經貿園區的開發與建設、開放外資來台投資不動產、放寬農地取得資格、興建高速道路、工業用地放寬使用限制....等,只要是能有提升經濟發展的微小因素,除了依照目前法令規定處理,有時政府還會有獎勵措施鼓勵私人實施或參與開發建設。然而時代變遷,土地資源日益減少,我們是否曾想過這些政策與公共建設,真的是我們迫切需要的嗎?決策者究竟是基於何種考量,而進行改變山林面貌的開發?除了顧全經濟發展,我們也應該好好思考如何與大自然永續共存。

  最近天候變化異常,土石流、地震、風災、水災等事件時有所聞,這即是大自然對我們人類發出的警訊,我們應該要好好重視並且開始改變,改變價值觀、改變想法、改變習慣、改變需求,站在世界公民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以人類的角度,這樣才會看見世界公民的責任,減少對大自然的危害。

一、改變價值觀:簡化生活方式,不奢侈,不浪費

  動物的生活,是基於生存的本能而從事覓食活動,一切行為是基於溫飽,只取需要的部分,不浪費自然資源;然而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對於自然資源,卻是不珍惜,甚至是浪費。人類可以為了休閒生活,在不適合開發的地區興建民宿;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農民不種植糧食而改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檳榔;只為了滿足口腹之慾,以不顧後果的方式、毫無限度的捕捉珍貴的深海魚類,殺魚取卵做成奢侈的魚子醬,造成海洋資源快速減少。

  如果,我們可以回歸最原始的需求、只取最低限度的資源來維持基本的溫飽,用順應大自然法則的方式來與地球共存,那我們就可以改吃一般魚類而不吃奢侈的魚子醬,不因利益考量而種植對於水土保持較無貢獻的檳榔,也改變目前的休閒方式,不過分開發森林資源,不讓人工水泥建築取代原始森林。珍惜大自然所給予我們的資源,我們該是要善加經營並且珍惜,而不是予以掠奪。
  
二、改變想法: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間應取得平衡點

  人類只是生存在這個地球上的一份子,但卻對於地球的資源卻予取予求,以為人是萬物之靈,為著提供人類更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不斷的開發、破壞自然環境,以為人定勝天,以人為力量在海上創造島嶼、擴展生活的範圍,殊不知違反大自然法則的產物,只是一時的泡沫而已!

  為了讓我們可以在這個地球上長久生存,便應該改變這樣的想法,我們應該要與天地共存,順應大自然法則,在不超過土地承受範圍內,做適度的開發與發展,對於不應該開發之區域,例如:山坡地保育區,國家及政府單位便應扮演好守門員角色,不與只重經濟發展而不顧生態保育之開發做妥協,確實保護全民與萬物之生存空間。

三、改變習慣:節約能源及資源之使用

  當我們已經習慣從自己角度去思考時,很多行為便是以「效率」、「便利」為主要考量,水龍頭一打開即有源源不絕的乾淨水源,汽車沒油即至加油站補充汽油,可以在網站上郵購遠方外地的名產及美食,喜歡購買舶來名品。這些習慣,其實很平常、很一般,但你可知道,是否有一天,我們會面臨無水可用的情形?

  那該如何做才能避免自然資源枯竭的情形?唯一方法,就是「節約」,大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無法自行製造,我們必須珍惜這些大自然的資源,不可以浪費,比方說水資源可以多次使用,洗菜剩下的水不要倒掉可以用來澆花,多使用環保產品減少對大自然的負擔,盡量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減少汽油使用,多消費在地產品,以降低運輸成本之產生。

  這些小習慣看似簡單影響不大,但是如果有很多人都可以這樣做,那麼節省下來的能源,就非常可觀,我們千萬不可以小看一己之力,只要是正確的事,持續去做,就會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影響深遠。

四、改變需求:降低物質需求,提高心靈需求

  當我們的生活變得富足不用擔心溫飽之後,所追求的目標便開始拉高標準:賺更多的錢、吃更高級的料理、開名貴的轎車、穿名牌服飾...等,只是這樣的目標,充其量只是滿足了自己的欲望而已,但卻對我們的自然生態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為假使要賺更多的錢,就必須做更多的開發、使用更多的自然資源才能應付更頻繁的經濟活動;想吃更高級的料理,就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以及成本去尋求名貴料理,甚至是犧牲自然生態的平衡,來換取口腹之慾的滿足。

  這樣的目標,其實是不妥的,因為既然我們的能力已經讓自己不用為生活擔憂,就該把多餘的能力用來幫助他人,而不是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而已。如果我們可以把目標定位在「滿足心靈需求」的部分上,那麼將會比追求物質需求來得有意義,因為幫助別人我們可以覺得快樂,自己也不會有損失,利他也利己,何樂不為?

  心的力量無遠弗屆,只要願意,必定心想事成,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們都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分子,無論是個人或是決策者,都應該順應自然法則,尊重存在這地球上的萬物,不貪心、不奢侈,以快樂與感恩的心,與地球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