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管理的人權

新光銀行新竹分行財務理財襄理 歐力維

  [聽說你在銀行上班?!] [是啊!] [哇!那可是金飯碗呢!]二、三十年前,銀行行員是人人稱羨的好工作,代表著穩定、高知識、豐厚的報酬與福利、甚至是地位的表徵。人們對銀行的信任,可能比身邊的親人來的更多。

  從前,銀行的獲利來源主要來自於存放款的利差,也就是以貸放為主的借貸行為。利率越高,利差越大,整體獲利越多,在高利率時代,又配合台灣經濟起飛的背景環境,銀行可說是在做只賺不賠的生意,也扮演著援助產業、促進經濟發展的角色。但隨著央行利率逐漸調降,存放款利差漸漸縮小,民營銀行也一間一間開,僧多粥又變少的情況下,腦筋動得快的銀行業者,把腦筋動到了"信用卡"身上。信用卡市場迅速擴張時期,人們發現信用卡的功能很多,搭配優惠又能延遲繳款,所以使用情形越來越普遍,隨著卡片的種類增多,某部分還象徵著身份地位的高低。

  換作銀行角度,把企業及房屋貸款重點轉移到個人消費性金融上,並透過信用卡及衍生出的"現金卡"來承作小額貸放行為,對於有資金需求的一般市井小民來說,借錢突然變容易了,手續不但簡化,條件好像也不像以前嚴苛,到後來只要一張名片,或是他行的一張信用卡,就可以再辦一張可以借到十幾萬或幾十萬的信用卡,但在使用資金時,民眾們卻沒有看到隱身在合約下的小小一行字--[循環利息以年利率18~20%計算]。某些銀行嚐到了甜頭,獲利暴增的誘惑下,已經完全把風險控管拋在腦後,忘記貸放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審慎評估其還款風險。終於,不用多久,發生了眾所皆知的"雙卡風暴",銀行過度濫放以及民眾超額支用的情形下,大批"卡奴"出現,導致銀行產生大筆呆帳無法回收,某些銀行不堪虧損,落得面臨破產、接管的命運。這時事態嚴重,政府才開始調查、檢討,立法來限制銀行對於小額信貸行為的標準,也要銀行重視本身風險性程度帶來的影響。

  時間總會沖淡一切,銀行還是得生存,業者開始尋找其他獲利來源,民國90年代開始,台灣漸往已開發國家邁入,人們不再把錢死存在銀行賺利息,理財規劃的概念流行起來,大家發現,除了玩股票和定存,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管道可以投資,也慢慢接受,銀行開始投身於財富管理領域,賺取中間人手續費,且發現財富管理是塊大餅。隨後保險業、證券業、投信投顧也陸續搶進財富管理這個市場。財富管理應是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後,仔細評估風險,並給予客戶最適當的投資組合建議,但在台灣卻慢慢演變成單一產品的銷售,藉由業務員與客戶的交情推介商品。

  對銀行而言,財富管理部門賺取手續費,投資盈虧由投資人負責,而放款出去,銀行還需承擔呆帳的風險。這樣好的業務當然要衝刺,為達到更多的利潤前提下,某些銀行引進較複雜的金融商品,祭出高獎金吸引理專去創造更多的業績,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高額獎金及業績壓力之下,有些理專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一律賣出利潤最高的商品,完全把理財顧問最初的使命拋在腦後,真的把自己當成推銷員,忘了怎麼樣才是對客戶最好,怎麼樣的投資組合才是最適合客戶。銀行也樂於看到漂亮的財務報表,安心的賺手續費,積極擴展最賺錢的財富管理業務,拼命徵理專缺,進入門檻越降越低,造成理財人員良莠不齊,有一陣子連證照未齊全或完全沒有相關學、經歷的門外漢,在業者短暫囫圇吞棗的訓練後,都可以銷售金融商品給投資人,自己都搞不清楚理財工具內容,又如何推薦好的東西給客戶?整個台灣財富管理界從高層到基層充滿了短視近利,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忘了理財業務是細水長流,應該長久穩健經營的業務。

  2003到2008年,股市景氣熱呼呼,隨便買隨便賺,菜市場裡討論的話題都是[你買基金沒?][我買的漲很多!]但多頭過去,台灣財富管理界,單一產品銷售的模式,在未作好風險分散狀況下,遭遇突如其來的雷曼兄弟事件影響蔓延至全球,形成金融海嘯,各國股市大跌,銀行倒閉、公司破產,財經新聞報導的消息一天比一天糟糕,民眾的財富突然大縮水,虧損連連,大家都不能接受這個事實,為何一個月前的一千萬現在只剩下三百萬?!抗議、灑冥紙、召開記者會,似乎都換不回辛苦積存的財產,有些投資人才猛然一驚,連自己買了什麼樣的投資商品,都一問三不知。罪魁禍首是誰?誰要負責?理專、投資人、銀行還是政府的責任?當然還是有資質優的理專在,但該檢討的是為何台灣的金融理財環境會把理財專員變成業績導向的銷售人員,而不是專業的理財顧問,環境不改變,已經演變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悲哀。投資人把自己的辛苦錢交出去給理專之前,一定要詳細了解、慎重評估,盲目的跟隨或聽信小道消息,不付出一些些的努力、就想獲得高報酬,不想承擔風險、只想要獲利,無疑是緣木求魚。

  相信在這次金融風暴的教訓之下,聰明的投資人會開始想想這些問題。也讓財富管理業者跟投資人雙雙得到一些教訓,重新瞭解到財富管理的本意,真正做好適合的資產配置,才是永恆不滅的定律。管理〝錢〞的產業自古即有,將來也不會消失,但最後還是要將本位回歸至"人"身上,從客戶的需求為出發點,不論是銀行、保險公司、證券業、投信投顧經營投資理財業務,都應慎重,關於管理〝錢〞的業務,是需要專業性及職業道德的神聖工作,講求"心"的服務,才是歷久不衰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