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科技保障人們面臨災害的基本人權

世新大學資管系/企管系助理教授 林宏遠
  全球暖化加遽,氣侯變遷異常,世界各地風災、洪水、地震等天災頻傳,對許多人的生存帶來強大威脅。試想,在莫拉克風災、海地強震、青海大地震等災難發生時,如果能讓求救者在極短的時間內,立即廣佈求救訊息,將可救回多少生命?
  
  遭遇災難侵襲時,大聲呼救是人們自然的本能反應,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將求救訊息散佈出去,期能獲得救援。現行官方所提供的災害防救機制,以救難專線(如:119、110、112...等),做為民眾主要的求救聯繫管道。然而,專線電話的方式,在面臨大型災難時,常會發生滿線無法撥通,導致民眾求救無門、救援延遲的情形。其實,在資通訊科技(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Technology)如此發達的環境下,難道只能用傳統的電話專線求救嗎?
  
  大部分的急難事件都會有短暫的救援應變時間(如:72小時的黃金救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可以讓求救訊息有效的傳播出去,那麼獲救的機會也會隨之增加。因此,在災害防救系統中,應提供全面暢通且即時有效的求救機制,才能保障每一個求救者都至少能達到呼救的目的,同時也讓救援體系可以掌握更完整的求救訊息。
  
  莫拉克風災及海地強震期間,我們看到了傳統模式以外的災害防救管道。當時,網際網路成絕佳的求救援訊息的交流平台,在這平台上網路社群及民間專業救援組織的串聯與整合,對救援行動提供了不少的協助。其實,隨著網路社群的興起,參與社群互動早已成許多網友生活的一部分,亦逐漸將網友群聚成一股龐大的力量。這股力量在許多事件上(如:急難救助、網路救濟等),都提供了積極正面的協助。
  
  生存是基本的人權,當人們在面臨災害時,災害防救體系應提供完善的求救管道,這算是保障人民生存權的基本措施。因而,在數位匯流的時代裏,急難求救的機制應該也要與時俱進,將各種可用的電信、網路、行動定位等技術整合,以提供更便捷、有效的求救援平台。透過這樣的機制,一方面可以保障求救訊息散佈的暢通;另一方面,亦可用來整合網路社群及民間組織的力量,讓社會上龐大的救援能量可以更有效的發揮。我想這部分的工作,不該只是政府的責任,亦是電信業者的社會責任。畢竟電信事業屬於特許行業,是由政府發放特許執照才能經營,故亦應盡力協助保障人民面臨災害時的基本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