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商品與消費者人權

金融業行員 許素月

  近幾年由於低利率化時代,使大家警覺到通膨到來,利息愈來愈少,深怕自己財產愈來愈薄。於是流行一句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於是銀行設理財專員就如雨後春筍般一直增加,因為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是沒有風險。銀行開始重視財富管理領域,發現財富管理是一塊大餅;隨著保險業、證券業、投信投顧業,也都紛紛搶食這塊市場。但真的你理財就能使財富增加嗎?我覺得不盡然的!

  財富管理的真諦應該是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以後,按照客戶的屬性,仔細評估並給予客戶最適當的投資資產配置。而不是一直想如何將客戶口袋的錢放入銀行中賺取高額手續費收入。
某些銀行引進較複雜的金融商品,在高額獎金及業績壓力下,有些理專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把理財顧問的使命拋在腦後,把自己當成推銷員,忘了怎樣才是對客戶最好。銀行也樂於看到肥厚手續費收入,便大舉徵才理專,資格門檻愈來愈低,又缺乏訓練良莠不齊,基金亂賣一通,這樣對客戶如何交代,其實財富管理業務是細水長流,不能短視近利,依客戶屬性做長久?健經營業務。

  銀行與客戶間首重誠信原則,但又喜歡賣較複雜如連動債金融商品,標榜風險是(RR1)(保守型),可是金融風暴下來卻跌得比一般股票型基金(RR5)(積極型)還要多,原來裡頭還包裝槓桿融資,這不就等於欺騙消費者,還有債券型基金應該是最保守,因為完全是收到多少利息收入,除上多少單位數,就是給消費者利息收入,較銀行定存利率佳,但基金經理人為了績效,可能將它擴充到匯率的操作,這樣一來,報酬有時很好;有時就不好,呈現不穩定狀態,而投資人大都為退休基金,感受到沒有保障而恐懼不安,,基金經理人只顧績效,而忽視人權,等於矇騙消費者。這誰要負責,理專、投資人、銀行還是政府的責任。

   期盼各國政府及商界,金融機購能尊重消費者,不要忽視這些基本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