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人權於家庭中

Asian Americans for Community Involvement心理諮商師 林季蓉

(一) 前言

  世界各國人權意識提升,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革與進步,透過深入修法、教育、及媒體宣傳等,但是在一項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報告中,婦女受到傷害,大多是來自於家庭,這意味著人權的意識雖然已經提升,卻未完全落實,家庭暴力,成為陽光底下照不到的死角。筆者在美國從事心理諮商工作近十年,發現家庭暴力,是全球性的問題,不分種族、文化、或語言。希望藉由本文,揭開家庭暴力的面紗,提昇人權意識於家庭中,讓人人有一個溫暖的家庭,讓小孩在和諧的家庭中健康長大。期望施暴者與受虐者都有意識阻止家暴問題繼續蔓延。

(二) 什麼是家庭暴力 - 你是其中一個嗎?

  阻止家庭暴力的第一步,就是認識家暴的警訊。當在面對另一半時,如果有害怕的感覺,常常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受,必須要非常小心說話或做事,以避免遭受暴力,可能就是處於家暴以及不健康的關係中。所謂「家暴」就是當一個人透過不同的暴力方式,來增加自己的力量以達到「控制」對方,包括: 身體暴力、心理情緒暴力、以及性暴力。

  多數人對於心理情緒暴力的定義,概念較模糊,指另一半有以下行為時:
* 憤怒時破壞物件
* 禁止你有自己的朋友,以及參加活動
* 辱罵、威脅、羞辱、惡意批評
* 不准你擁有金錢自主權
* 為不能控制的事情責備你

(三) 家庭暴力的影響深遠 -小孩與婦女人權在家中受到侵害

  在一個不和諧的暴力家庭中生活,不僅大人受到影響,連孩童也難倖免於難,身心健康受到影響,這樣的影響也可能一代接著一代影響下去。
* 婦女: 受虐婦女長期受到控制威脅,久而久之就會發展出憂鬱或焦慮的 問題,還有對自己自尊與自信缺乏。
* 孩童: 在家暴氣氛的家庭中成長的小孩,常會出現不安、害怕、生氣的情緒,進而影響在學校的學習。也比較難在這個家庭中,學習與他人和諧平衡的相處之道。幼兒也可能產生成長遲緩及情緒問題。

(四) 有關家暴之迷思-為什麼讓人權持續遭受侵害?

  每個人都有權力遠離暴力,享有自由、平等的生活。然而,就當事者而言,卻不容易,常常在多方面的考慮之下,「選擇」繼續留在家暴的環境裡。以下是筆者多年經驗,整理的原因如下:
* 面子問題,不願問題讓外人知道
* 對家暴的概念模糊,不認為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 為了給小孩完整的家
* 不懂得運用社會資源
* 缺乏法律常識
* 受到威脅,怕家人受到傷害
* 缺乏自信,不認為自己可以獨立生活

(五) 家暴是違法的 - 「清官難辦家務事」的時代已經過去

  在美國,僅僅是言語上的威脅,也足以讓施暴者接受牢獄之災,之後,更要接受一年52周的心理輔導,更可能有Child Protective Service(兒童保護服務) 的介入,來評估這樣的父母是否足以擔任父母的角色,父母可能因此失去監護權以及撫養權。在台灣,也已經在1998年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也有更多的社福機關,以及警察單位,一起防止家庭暴力。

(六) 終止家暴、展開新的人生 - 為自已以及小孩的人權努力

  美國是一個文化大融爐,尤其在加州,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是移民自外地,筆者多年的經驗中,不論華人、當地的其他少數民族、以及當地的美國人,不論語言能力好不好、不論在美國是否有家人支持、有沒有身分、有沒有錢,或是否有足夠的人脈,只要受虐的婦女有勇氣,站出來對外尋求協助,經過心理輔導,治療憂鬱以及焦慮的問題,重新找回自信,同時轉介至其它社福機構,包括職業訓練以及英語能力培養,大多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筆者的經驗中發現,當受虐婦女了解到自己的行為,無形當中在影響小孩時,母親天性護子的心,便能變得堅強,便能夠突破萬難,為自由、平等、以及和諧的家庭關係而努力。當他們決定向暴力說 "不"的時候,無形當中已經在教育自己以及教育小孩,尊重自己的人權,以及讓他人也尊重自己的人權。此時,所有對於家暴的迷思都能夠很快澄清,也知道如何做才是對自己以及對後代子孫好的事情。

(七) 結語

  人權的概念,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天賦人權」的境界,人人免於恐懼,以及享有自由、平等的權力與生活。防止家庭暴力的發生,讓人權的概念確實地實踐在家庭中,保障家中每一個成員的人權,需要家中每一個人共同努力,包含小孩以及大人、包含施暴者以及受虐者。此外,整體社會價值觀的改變,提昇人權在家庭中的意識,亦有助於防止家暴問題持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