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然與良心的紡織產業

退休人員 陳平柳

  我曾在一家國內知名的紡織廠工作超過了二十五年,雖然我早已退休離開職場多年,但是對於染整紡織這個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猶有許多期望。

  大約三十年前,多聚合纖維產品問世,由於此產品具備了免燙、耐磨耐穿又便宜的特性,很快的席捲了市場,當時全國各級學校學童的制服幾乎清一色是太子龍、特多龍之類的人造纖維所製成。大家覺得這種人造聚合纖維有著傳統棉紗所沒有的一切優點,很快的就取代了原有的棉衫。但是日子一久,人們發現它不像傳統棉衫能夠吸汗,雖然汗濕了也會很快就乾了,但是總覺得穿起來不是很舒適。於是慢慢的有所謂的混紡產品出現,也就是棉紗混著一定比例的人造纖維,這樣的產品兼有兩者的優點,所以自然也風靡了整個消費市場。但是經過時間的考驗,棉紗會不耐久洗而較早破損最後也變成是完全的人造纖維材質。所以還是自然界的東西最好,雖然全棉服裝常需整燙,對凡事講求速效的現代人也許有些不方便,但是這終究是對人類最舒適、最友善的材質。

  在紡織業中,染料又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人們喜歡色彩飽和鮮豔的服裝,生產廠商為了迎合市場,多半在這種色彩鮮豔的成衣製造過程中添加螢光劑,雖然會有視覺上的效果,但是代價卻是消費使用者身體的健康受到威脅。真是不可不慎,最好使用前先浸泡洗滌過後再穿。早期染料不像現在這麼進步,襪子穿一天下來,脫下襪子之後,腳上竟會出現一片和襪子一樣顏色。所以只要是和肌膚直接貼近的服裝,最好留意一下是否有殘留螢光劑或是漂白劑,以免產生致癌的風險。

  我們的生活由食、衣、住、行、育、樂組成,每一項生活用品背後的生產過程,其實都必須注意到是否會造成消費者的危害,或是造成對地球環境的污染。當然消費者看不到這些生活商品的所有製程,所以除了有賴政府當局的嚴格把關來保護人民之外,製造者本身的良心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