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法治教育之實踐與反思

台北縣文德國小 教師 陳麟祥
  我個人曾經有一些與法律的相關經驗,所以投入法治教育的行列。黃旭田律師說過:「這套『學習思辯的智慧—民主基礎系列叢書』並不是要叫『法律人』來教,而是讓一般我們在教育現場的『老師』去執行的。在教室裡教書的老師相較於律師而言,比較幸福的地方在於,當律師很多時間都在「等」,另外一點則是,他們遇到的往往不是很可憐,或是窮兇惡極的原告、被告;反之,我們在國中或小學的校園裡,每天看到的都是天真活潑的小朋友。」

  有句話說:「獨學無友不免孤陋寡聞」。其實,我覺得「獨教而無盟」也會缺少一些東西。現在我想跟大家分享,「學習思辯的智慧—民主基礎系列叢書」所要呈現的「法治教育」,而什麼是「法治教育」呢?「法治教育」是針對「非法律專業人士」所進行的「法律教育」。一般的老師都是非法律人士,而我們現在又為什麼要推法治教育呢?為什麼要強調人權立國?我常跟朋友討論,人家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其實法律也是!法律的最源頭應該是「人性尊嚴」,其實很多事情也是,輔導也是一個人本、人性的概念,教育也是。所有的領域最終還是離不開「人」的部分。

  回過頭來說,為什麼要推動人權教育呢?在推動人權教育的時候,我們曾經有一些困擾,第一個問題是:我們要「教什麼」?非常感謝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扶輪社、台北律師公會,這三個民間團體合作引進出版這一套很重要的參考教材到國內,讓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參考教材去實施法治教育的課程,這也同時減少了很多摸索的時間。

  這套教材主要作的是「觀念的傳遞」而不是「法條的運用」,在這四個主題的課本裡面,是看不到法律條文的。所以,對我們老師而言已經先去除了對於所謂法律專業的恐懼感。一直以來,當教育現場的老師想要跨進法治教育的教學領域時,首先會考慮到的多半是自己好像沒有法律的專業,但我們並不是要教「法律人」,我們是「法治教育」不是「法學教育」,法治教育是一個公民素質的培養,而不是一個法律專業的培訓。這個部分,是我首先要跟大家分享的。

  而我覺得這套教材的特色,大致可分成三個部分跟大家介紹。

  第一、是「學生中心」。什麼是「學生中心」呢?我曾經參加一個研習的場合,某校博士班的一位老師說了一句話,其話語雖然簡單,但卻令我印象深刻。他說:什麼是「學生中心?」在課堂上,假如學生說的比老師少,那就是以老師為中心;假如學生表達的比老師多,那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就像 洪蘭 教授 說過的:「一個主動學習的學生,他因為情緒、動機,因為有意義而學習,讓他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比你灌輸他還要有用。」以「學生中心」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感覺到,他是學習的主人,讓他主動去探索、思考這些概念與想法,而不是直接告訴他答案。

  第二、是「系統學習主題」。「民主的基礎系列」有好幾個版本,有兒童版、少年版、挑戰公民版等。在這個「系統學習」之中,有很多評估、判斷的標準,這其實是一種「價值教育」。

  第三、這套教材的最大特色是在「思考工具」,藉由「思考工具」的運作,教導學生在問題發生當下應該如何思考?如何操作?舉例而言,當我們今天要決定一件事情,究竟誰該負責?那我要想什麼?書裡就會告訴你,第一個、第二個該按照什麼步驟去想。

  所謂的「思考工具」本身就是一組問題!我們今天要決定,該怎麼「分配」這件事情?就可以利用書中關於解決「分配正義」問題的思考工具。先考量要分配的是哪些利益?有哪些人?要分配的時候,這些人有哪些「相同」或「相異」的地方?接著,我們繼續往下去決定,到底這三個當中主要該考慮哪個呢?

  舉例而言,我們學校之前學生人數比較多,專科教室不太夠用,而專科教室的分配就是一種分配正義。今天在分配的時候是問「誰有需求」?開玩笑!每個老師都會說「我有需求」,我需要一間教室,特別是我自己專屬的教室;而「需求」還有另一部分是「學生的需求」,學生上自然科需要專科教室?還是上音樂課比較需要專科教室呢?還是上英語課比較需要專科教室呢?在這個部分,我們就可以發現有落差。甚至「家長的需求」也都在考慮的範圍之內。再來是「能力」,針對這件事情,我們會問:誰有能力來掌握一間專科教室?當然,可 能每個 老師都會說他自己有能力,如果你連一間教室都沒有能力管理好,那接下來就是不適任教師的處理程序,這個老師就該被資遣或解雇了!所以,「能力」這項條件可能不是我們主要考慮的問題。接著有所謂「應得與否」的考量,所謂「應得與否」的意思是說,他是不是值得擁有一間專科教室讓他來施教?可能因為他在這個領域表現得很好?他之前做了很多教學?教學上有很多用心的地方?另外,他也有能力把教室掌理好,而不是上課後教室出現一堆老鼠、蟑螂,讓整間教室亂七八糟。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一件事不見得都要考慮這三個因素。最後必須考量的點在於,你覺得要「怎樣分配」才「公平」?再一次確認,也許有某些更重要的價值,例如這個老師是身障人士,他可能比較需要這間教室來進行教學。其他如選拔模範生,也與分配正義有關。

  再來,我把「分配正義」的思考工具,配合Intel的創新思考資訊系統做成了心智繪圖。什麼情況可以用「六合法」,人事時地?為何?如何?分配的是什麼?利益負擔?要分給誰?誰最符合?主要考量的是什麼?再接著確認「公平」和「平等」。其實,我覺得很多領域或學科的內容是可以連結起來的,就看我們怎麼去運用。

  在這套教材裡面,我們不必完全逐字逐句地去教,但我們必須掌握教材中的精華與重點,之後,在我們的教學現場做一點改變與調整。比如說,我們都知道,「死亡」對大家而言是一種恐懼,是一件令人傷感的事情,假如遠在非洲有一個人死掉,我們頂多感覺哀悼或難過,但今天假設發生在我們的親朋好友身上,我們就會非常痛苦;一樣的意思,在我們的教學現場,我們必須要把一些班級發生的事情,學校發生的事情,或者是社會發生的事情,融入教材與教學之中,這樣的教材才會有其生命力。如果你舉一個例子是離小朋友的生活很遠的,也無法讓他們深刻體會到教材的真正意義。

  其他,包括「匡正正義」、「程序正義」也都有自己的「思考工具」。簡單來說,在這套教材裡面,是教導你如何思考問題,並附上一個操作的流程。此外,我曾經參加過英特爾(Intel)「創新思考教師」的研習活動,他們在活動當中使用了不同於本教材的思考工具,研習當中我也向他們建議,或許,可以試著將兩種思考工具進行合併與整合的運用。

  我覺得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要注意到,我們是在「架構」一個「思考」,並不是在「框架」一個思考。譬如「分配正義」、「匡正正義」有其思考工具,這主要是架構起面對問題時如何思考的流程,但是,我們並不全然要被這個架構所框架住,有些重要的事情,會因人、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可能有另一些要注入輔佐的元素。所以,當我們在跟孩子分享、教導這個課程時,孩子有時候會擔心,他說出來的是不是一個「標準」答案?是不是一個「好」的答案?但我會先告訴他們,其實,只要你能說出理由,這就是一個好的答案。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而是「相對性」的問題。「標準答案」是可以由老師來決定,但「相對性」不是由老師來決定,這是需要花一點時間去讓小朋友瞭解的。

  另外談到「分組策略」,我會在分組的時候把他們分為幾個職務,為什麼呢?你會發現,如果你不讓他們分組進行的話,常常不是組長就是特定人在發言,其他的人有如觀眾、客人坐在一旁「觀賞」活動的進行。所以,我給他們分配工作,而且這個工作必須要輪流。跟大家報告,練習分組的時候,我以「六六分組法」的方式並給學生時間的限制,但是有的同學就會說:老師規定每個學生要講三十秒到一分鐘,但某些人就是一句話都不講啊!我告訴他們:沒關係,那三十秒是他的,你就等他講,即使他只會說「我不知道」這四個字也沒關係,因為民主是學習來的,是練習來的,我覺得人權也一樣,人權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前天幾我看了公視的「世界全記錄—歧視的一課」,談到在法國,曾經有個老師做了一個實驗,他用一個不可區分,不可改變的現況來做區分。他先是以「身高」做為標準,第一天他告訴全班同學,今天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是「什麼是歧視」,現在請以 一百三十公分 為標準,超過 一百三十公分 的同學得穿上「紅色的背心」,沒超過的就不用。接著,他自己掰了一套理論,他說:根據研究,矮個子的人通常比較聰明,他們的思考邏輯與各方面的表現都比較好,於是,課堂中的氣氛開始不一樣了,而且老師讓矮個子的同學享有「特權」,他們出去滑雪的時候有墊子,還可以提早五分鐘下課,這些矮個子的學生都非常的高興。

  回憶訪問的片段,老師說:「他本來以為學生們並不會想要享受『特權』,但那些矮個子的學生,竟然在知道自己有這種特權的時候,比出『YA!』的手勢,出現享受特權的歡愉神情,可想而知,大人在享受特權的時候,應該也是很雀躍欣喜的吧!」

  雖然高個子的同學曾經提出短暫的質疑,但老師有些失望,因為他們並沒有針對這件事進行持續的抗爭。不過對於三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的表現已經不錯了!他們至少還會說:「老師,你這樣是歧視我們!」老師回答:「沒辦法,研究報告就顯示你們的表現比較不好啊!」本來班長一直的表現都蠻不錯的,那天的表現就失常了,他竟然在黑板前呆站著,無法回答老師所出的問題,並一直回顧誰能夠來幫忙他。此時,老師竟然故意說了一句風涼話,「你看吧!我就知道他是高個兒的!」

  不過,這個實驗只有兩天而已,隔天一早,整個情況就又再翻轉過來,老師說:「昨天學校的校董告訴他,他自己是高個兒,他很優秀啊!何況我們去爭取參加奧運都是高個兒的功勞啊!那矮的人行嗎?」接著老師就說:「對不起!各位同學,今天我們把角色互換,老師自己也是比較矮的,校董比較高也比較優秀,所以今天我們必須讓高個子的同學享有特權。」結果,換成高個子的同學開始很享受那個特權,也就是說,人並不會因為從一個被壓榨的身份,突然轉換到享受特權者的角色之後,就不會想要享受特權階級所給予的優惠。這個實驗經過一段時間,慢慢的呈現一點效果。本來班上同學會去取笑比較胖的小朋友,後來逐漸就不會了。在人權教育裡面,「歧視」的部分,以沒有那麼嚴重的話來說,是所謂的「偏見」或者是「成見」,這些情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都有。

  我們在分組的時候,一定要讓每個人都能盡量發言,也許,第一次三十秒過去了,他連一句話都沒講,這也無妨,我們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機會會給他,也許有一天,這個同學就開竅了!我覺得,一件好的事情是值得等待的,而在教授法治教育的時候,老師們更應該要有開放的心態,來面對所有的學生。

  分組的時候,我們是採用PPT來上課,也一併善用不要的白版與教具來作為課程當中學習的輔助工具。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教材的資源」。在施教的素材中,如「正義」裡應該有四個主題,首先就是「定義」。我某次參加「品德教師培訓」發現,目前由外國所引進的「品德」教育,在教導學生什麼是「品德」的時候,第一個,也一樣是「定義」。我想很多東西是相近的。以前說「不教而殺謂之虐」,先舉個例子,某天早上升旗,我發現一個狀況,在唱國歌的時候,每一位老師都立正站好,但仍有學生卻在校園裡走來走去。我想,大部分的學生不是「不願意」立正,而是我們「沒有教」他這件事情;大部分的學生不是不願意去有禮貌,而是我們沒有「告訴」他們這件事情,也沒有讓他們去「體驗」這件事情。所以,我們必須要先告訴他們,什麼是「正義」?

  當然,在教材當中談到「匡正正義」的課題,「匡正」這兩個字也許很難懂,但是就像剛才某位老師的回應,當你教久了,學生大概就會知道內容了,至於「名詞」是什麼?其實還好。接著,是如何解決「分配正義」的問題,所以書中就搭配了一個分配正義的思考工具;再來,是如何解決「匡正正義」的問題,就配了一個解決匡正正義的思考工具;如何解決「程序正義」的問題,就配了一個解決程序正義的思考工具。

  第二個,施教課材裡有教材架構,我們另外還有一個PPT的教材,這部分每個學校都不一樣,以本校為例,我們學校剛好有一個法治教育小組,大家合力把這個教材改編成PPT的方式,例如做成「認識正義」的PPT教材,以方便我們上課教學使用。利用PPT這個方式的好處是,讓學生的目光比較能夠集中,當你說: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五頁,但老師後來已經講到第二十頁了,某些學生的課本可能還在第五、六頁打轉,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也沒注意到你在講什麼。

  其他,還有「網路學習」,目前的網路學習平台很多,關於教材的PPT內容,我們學校已經向法治教育向下扎根中心申請做為校內使用,並設有密碼管理,設密碼之後就可以讓學生透過網路重複的觀看。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制,在網路上設定檢討或複習的每週進度表等等。我們把老師自己做的PPT放上去,這有什麼好處呢?好處是學生在家裡也可以看,包括事後的練習,可以透過這樣的網路平台在家中回顧上課內容,裡面當然也有些是討論的部分。以上是屬於施教的素材。

  而「呈現」的方式自然也很多,如繪本等。在「正義」的第四課,設計了一個關於全民健保的公聽會活動,這個活動,我本來邀請了立法委員,但是因為時間上的關係無法前來。不過,立委辦公室也給了我們一些關於全民健康保險公聽會的資訊。其他包括利用「學習單」也是一個方式,我覺得上一個主題回 應的 老師說的很有道理,現在是一個學習單氾濫的時代,可以的話,就請小朋友們在課堂上完成,而且,也可以設計「分組」學習單,並不一定要一個人寫一張。

  再來是「教學的省思」,省思教學的內容,我們第一個可能面臨的問題是「時間」。少年版每一個主題有十一到十二課,當我們真的想要把全部的內容走過一次,但每個禮拜上一次,大概要花上一個學期才能上完一個主題,以「隱私」為例,當時我就整整上了十六堂課,而且還不是全部的內容都上到,像法院的聽證會就沒有,不過這也是因為我們沒有這種制度,我就直接把它跳過去,但我相信,當大家有越來越多想法與資源,因而教材就會越來越細緻,層次就會越來越分明,當大家觀念越清楚的時候,實際在教學上就可以把時間壓縮。

  但我有一個重要的建議。如果說要「彈性施教」的話,至少在每一個主題的第一課,關於「定義」的內容一定要先上完,其他部分沒有時間就沒關係,譬如說,當你們班上是同學爭吵,或是資源分配的方面常常發生問題,這個班上上完第一課的定義之後,老師就可以直接跳著上其他部分。

  當然,其他學校也可以像清水國小一樣,將法治教育排入本位課程直接上。另外因為目前的九年一貫課程,在九七課綱中的人權議題上,特別強調了「融入學習」的建議,今天手冊裡的一百零四頁,就說明了如何把我們這套教材融入各個學習領域當中,這點是我覺得可以善加利用的部分。

  其他包括「法治知能不足」的問題。與其說老師的教學知能不足,我們不如說只要有一個民主開放的「態度」就可以了。老師不要覺得自己的權威不能被挑戰,有一次,我和兒女一起共進晚餐,餐桌上有一盤魚,老婆交代,夾給兒女吃的千萬要小塊一點,這樣才看得到魚刺,我非常遵守老婆的訓示,夾給了兒子之後,我自己夾了一個大塊的,女兒眼尖喊著:「爸爸,那個有刺!」我說:「沒關係,那我會處理」,沒想到一吞下喉嚨,發現女兒說的竟然是真的。這個時候,我突然就想到權威的傲慢,大人老是說小孩子講的都不可信,結果我女兒就給我上了一課。

  至於課程究竟該怎麼去統整呢?我覺得生活是綜合運用的,有時候學生在上社會課的時候問我:「老師,你在上社會怎麼會講到語文?」這是因為我把其他領域都拉進來講,我回答他們「:難道你不知道嗎?我們是『分科學習、合科運用』,難道你今天是『國語日』,只能用『國語』?你今天是『數學日』,只能用『數學』嗎?生活裡自然是合科來運用的」,我的建議是,在這次修的課綱裡,融入學習領域的建議非常好,各位要知道,人權議題融入的學習領域現在有七個,有自己的課程時間的,必須要依附在這七個學習領域才有機會上。所以,老師們必須要找到相關的課題附加一起上,而且我們不可能說,人權很重要就給一堂課,法治很重要就給一堂課,品德很重要再給一堂課,環保很重要也外加給一堂課,這樣子,不論是老師或學生其實都吃不消,可能得從早上七點上到晚上九點,更重要的是,這樣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我說要做「融合」的部分。剛才我談到一百零四頁,是國小到國中課程的融入,這提供我們一個很好的參考。

  至於效果如何?剛才談到「檢核表」這個東西,或家長的「評估表」,或是班級事件的演練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評估的依據。但我覺得,我們可能要有一個想法,這些概念是需要一段時間去吸收的,品德教育、法治教育都不是一蹴可即。在教學的時候,我們不要希望孩子馬上就能夠討論出一個結果,因而扼殺了他們的討論時間,假如說,不經由討論就直接講出重點或者答案的話,根本就不需要上這堂課了!上課也就失去意義了!

  我所任職的國小在上完課後會有一個「課後研討」,也自己編「課後教材」,最重要的是我一開始所說的,「獨學而無友」,若我們「獨教而無盟」的話,也是很悲慘、很寂寞的。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一顆種籽,我們都知道,要完全改變一個人是不可能的,只有讓我們自己發光發熱,讓他覺得,他改變了自己會更好的時候,由他自己去做改變才是有可能的。我覺得不論是人權教育、法治教育、品德教育其實都一樣,你或許可以讓他做到筆試每次都考一百分,可是他真正實踐出來的卻可能只有二十分,這並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結果。我想在學校裡面成立「法治小組」,讓大家集合起來,經由集思廣益,不只是取暖而已,取暖之後這條教育的路還是要繼續走嘛!所以還要「創新」,在腦力激盪的過程當中,大家互相激發出新的想法、新的刺激、新的鼓舞。在這個小組之中,我們可以互相鼓勵,共同成長。 嚴長壽 先生有一本書書名叫「御風而上」,裡面講到,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做了一些好事,不用等別人給我們勳章,我們自己就可以頒給自己。

  最後,我們必須承認,有「自知之明」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這套法治教育的教材或許並不是那麼的周延,譬如我們一直在刺激孩子「利益、代價、利益、代價」,我也擔心他因此變成一個理性的機器人,沒有感情;況且我們也不要排斥其他的作法,比如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情操教育等等,把這些東西一起放進來探討。譬如說,要把生命教育納進來,在台北縣曾經發生一件憾事,學生從五樓的教室衝出,接著從走廊跳下來,試問,這個學生自殺之前,難道其他同學不知道嗎?當然知道啊!但是他們為了什麼卻沒有告訴老師呢?是為了友誼?是因為隱私很重要嗎?「隱私」只是一個權利,它並不是絕對的,它也會與其他權利發生競合,權利當中也會有其他相互衝突的責任、利益或者價值,當發生衝突的時候該怎麼辦呢?這就是「價值判斷」,假如我們沒有告訴他們,生命是可以凌駕其他權利的時候,他們可能就因此沒有告訴老師,沒有告訴任何可以幫助那個孩子的人。我們過去的品德教育很缺乏這一塊的討論。依照以前的品德教育會說,好!你要誠實,你要負責,好像學生只要誠實、只要負責,就都不會發生打架事件了一樣?!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隨時充滿了衝突,發生衝突之後就要有價值判斷的抉擇。這個部分我們必須要教給孩子,這套法治教材就有個引子,在衝突的部分也有所探討。

  而且我們更應該要擴充,不應該只侷限在這個部分,因為教育的目的是在追求一個「全人格」的教育,我們雖然推動的是人權教育,但人權教育跟其他很多東西是息息相關的,我們也要全部一併納進來。這樣子,當我們在推動法治教育的同時也會做得比較周延完整。

  這套教材也回 應了 老師的部分需求,比如提升思辨的能力,你要建構一個理性的思維模式,要告訴別人理由是什麼,都必須層次分明,像是教材中的「思考工具」,就可以幫助老師在教學上發揮重要的引導功能。剛才某位回 應的 老師也說,這套教材的最大受益者是誰呢?其實是我們自己,是老師本身!我們的情緒就像一個杯子,當杯子滿的時候,只要稍微搖晃一下,情緒就會被宣洩出來;當情緒宣洩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口不擇言,譬如罵小孩,罵自己的小孩或許比較沒有問題,開始罵的時候可能太激動了,我自己會覺得,為什麼那麼小的事情還需要罵的那麼激動呢?實在是不符合「比例原則」啊!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會去反省這些事情,所以現在自己對小孩子的教育裡,相對也比較民主一點。而且我另外想到一件事,我們的老一輩通常是不跟我們溝通商量的,當事情發生的時候,這一輩的人通常要承擔兩個部分,一是照顧父母,一個養育小孩,父母部分的問題是,他們不跟我們談就直接做了,如果我們要做一個孝順的孩子,後續發生的事情就要接手協助,問題在哪裡?問題就是他們以前什麼都沒有跟我們商量過,他們的尊嚴、威嚴都高高在上,覺得我是父母,你是孩子,你懂什麼?但是,我希望和我的孩子們建立一個「伙伴」與「商量」的關係,至少你事後要我幫你處理,但事前我要有所參與啊!「有責無權」這樣根本就不符合「民主」嘛!所以,我希望跟我的孩子之間多一點商量,我希望經由跟他們的溝通之後能多一點參與,因為孩子有一天在某些部分一定會超越我們,對於那些部分而言,我們可能因此會有一個很好的資源,但是我們一定要從小讓他們知道,他能做什麼?他可以怎麼因應?

  我以「輔導管教」結合「思考工具」的方式,做出一個「決定輔導管教的思考工具」。我覺得用這樣的思維也不錯。先把它「定性」,確定這個是什麼性質,再加入一些「匡正正義」的思考工具,這就是一個方式。我們知道,律師不可能隨時在我們身邊,律師或專家來講輔導管教之後,即使我們當下陶醉在他講授的課程中,過了兩天,卻好像全都忘光了,到底遇到事情要怎麼做呢?我覺得建構自己一套思考的方式也不錯,而我的思考,就是來自自創的這一套思考工具。

  有關「班級經營」的部分,像是親師溝通、品德教育、班級自治。我們學校現在跟教育部申請了一個班級自治的計畫,正在做一個民主思維的運作與操作,這在法治教育的教材當中或多或少就可以搭配運用。 黃旭田律師 在「小小聯絡簿,大大的道理」這篇文章中有個建議很貼切,非常親近我們的需求。簡單來講,就是說你所做的事情,將會留下資料、留下痕跡,都可以作為未來發生事情的有力證據。

  最後,我認為教授這套教材不必侷限於人權教育裡。民主就是生活,其實是很平常的事,教導孩子具備一個公民的認知與作為,都是要讓他們成為一個好的公民,我們不用把概念弄得很高不可攀。另外,每個老師都有自己專長的領域,在天下雜誌舉辦的「閱讀教育國際論壇」中就曾經提到,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各自在不同的崗位上努力著,但是我們今天要連結起來,一旦綜合之後,輸出的力量就會很大。

  昨天同事和我聊天,他問我:「 陳 老師,你覺得我們的未來有希望嗎?」這句話真是很沈重。我笑了一笑回答他:「未來有沒有希望,我不知道,但我們應該做什麼事就去做!」他又問:「但你覺得你做的這些事,方向一定就是對的嗎?」問得很好!我就說:「這個東西需要一些人來討論,當大家有了共識接著就去推廣,我們堅持對的方向、正向的方向,有一天就會發揚光大。成功不必在我,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我們就可以去成就、提升我們的社會。」很高興今天能有這個機會來和各位分享,希望這是個引子或者說種子,有朝一日,能讓台灣的民主更加地落實,社會不要只有民粹與口水,能夠多一些理性對話,人人都要有同理心和感性的部分,生活才會更美好。

回應人:台北縣政府特教科 陳麗 君老師

  針對麟祥老師的報告簡單做個回應。大家如果從第一場聽到現在,會發現同樣是授課老師,兩位老師在表現上有層次上的差別。第一場的 林 老師是針對教學實務上的經驗分享,而第二場的 陳 老師並不單單是一個「教學者」,更針對自己的教學內容做了「宏觀性」的規劃,可以瞭解到他在教學上是循序漸進的。我自己在麟祥老師的發表當中,得到一個更大收穫是說,他不只在教學上和大家分享,也不斷的向大家反應,這個教材不是只有學生受益,老師本身也會得到專業素質的提升。在他教學經驗的分享上,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件互利的事情,不管我們怎樣去推,潛移默化之後,不只有學生獲益,老師本身也是得利者。

  我的身份本來就是學校老師,一年多前,有機會到縣政府教育局擔任輔導的工作。我必須說,看到這套教材,十個老師當中,有十一個老師會愛上他。怎麼會多一個?那個人就是「孔子」!我認為,大家都很愛這套教材,但我必須說,如果只有靠著老師單向的熱情,在執行上是有多麼的困難。依照「老師」的人格特質,或 許有些 老師是屬於比較熱情、勇往直前的,而有些老師比較保守,在這樣的情況下,教材的推動就有其難處。有什麼東西可以來補足這樣的缺憾呢?我認為行政上的資源是很重要的。今天下午「第三場次」的發表人清水國小蔡隸關主任,她會來跟大家分享在學校行政規劃上的支持與協助,而我僅就教育局在更高單位層級的行政上,如何在推動法治教育的活動上給予支持與規劃,向各位說明。

  回歸剛才麟祥老師談到的,我們不應該只是「分科學習」更要「合科運用」。台北縣教育局會推動這個東西,是因為我們結合法治教育叢書,辦理品德教育推廣的計畫,在一個機緣上,決定了要以「法治教育」結合「品德教育」進行推廣。我們準備將「品德」列為四大主軸之一,然而,「法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品德」要教很難,但我們發現「法治教育」的這個教材,能透過對話,透過觀念釐清,透過師生合作,讓學生個人的邏輯觀念得到很大的轉變,當他的基本價值改變了,所呈現的行為特質就會不一樣。這是我們所一直期待著的。

  接著我想談「推廣方式」,台北縣的教育行政區分為九大區,我們從中各取一個學校,或許大家很好奇,為什麼清水國小沒有呢?因為清水國小本身就已經在推動了,而我們的資源希望是盡量用在還沒有推動的學校。這些學校有大、中、小型,有都會、有偏遠、也有鄉鎮,各種類型都有。教材的主題與時間是以年度來算,分為兩大區塊,第一年度上半年是「責任」,下半年是「正義」,由於這兩個主題恰好和台北縣「師大品德教育核心」的兩個重點相契合,我們決定先推這兩個議題的教學。然而,有個弔詭的問題是,當我們去推這個東西,就必 須先讓 老師知道推動這個教材對他本身是「有益的」,譬如教導學生認識「責任」的概念,回歸到老師的教學上,可以讓學生瞭解他自己的責任是什麼?如此一來,老師就會有更大的動力在課堂上去推行這個概念。

  參與的方式有單一班群、班級,也有年級,而年級很特別地是限制在一、三、五年級,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設計的年度是跨兩個學年,如果是一、三、五年級的話,第二年他們就是二、四、六年級,可以由同一個老 師 教授同一套課程的話也許比較好。當然,也有全校性的課程實施。我們特別提供學生、老師每人都有一套教材。實施的方式是以晨光閱讀或者融入課程的方式進行教學。

  實施作業與相關的行政配合,是與民間司改會合作辦理研習的工作坊,我們會提供老師教材,告訴你要怎麼教,然後,期中辦理一個回饋的活動,老師在學期中已經教到一半了,我們會邀請講 師來和 老師互動;期末希望也能進行一樣的活動。而講師與經費的來源,主要分別是和民間司改會法治教育向下扎根中心和板橋地檢署合作。大家也許會很好奇,這和板橋地檢署有什麼關係?其實,我們提供給學校買書的經費,全都是由板橋地檢署的緩起訴處分金所贊助,我們用法治教育的計畫向地檢署申請經費,由他們所提供的這些經費來讓學校購置法治教育叢書。

  關於實施近程的部分,當我邀集這九個學校的主任一起開會的時候,本來有點擔心,這些主任會不會覺得,怎麼又多了一個工作呢?接下來我就開始進行「責任分配」。一場會議就要把所有的事情喬定,這是承辦人應當要有的作為與效度。我現場就說,這九大區分成三大區各自進行,三個學校一組來做。那誰要負責期初的教材研習,期中的教材研習與期末的教材分享呢?我很訝異的是,那天大家竟然很熱烈地在搶工作做,還有人說,這場研習是我的,你不要跟我搶;還有一位主任說,他決定要包兩場研習,其他人只要協助他就好。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些主任感受到了「熱情」,他看得到法治教育可以對自己的學校與學生們有所影響與改變,我除了驚喜之外,也覺得非常感動。

  課程分成上下學期來進行,包括期中、期末的活動。師資的部分,我們何其有幸,有 陳端峰 老師 和陳麟祥 老師願意配合我們所有的宣傳,也謝謝 黃旭田律師 對我們的支持,推薦了很多優秀的律師為我們的老師做初步的講授。研習課程很簡單,教材研習分為三大區塊,有系統地在進行。期中,我們有教學研討,教學分享、重點釋疑和問題交流,講師就是請兩位 陳 老師協助,分三場次三大區來做;期末,我們是針對教學分享,研討會與會人員我們則邀請板橋地檢署的戴主任檢察官協助。而期末教學,是邀請本計畫的授課教師和本縣的國小主任來參加,參與的學校老師跟行政人員都必須上台,談談自己在教學上的發生的問題或狀況,然後他們必須要用簡報跟大家分享。我必須說,這對老師與行政人員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他必須要系統性的去規劃校內的許多事務,否則沒辦法有所產出,我們的要求是有計畫的執行,也要有所回饋地展現,這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效度與成果。

  從實施的成效來看,在所辦理的所有課程之中,總共有四千八百三十七人參加。我們舉辦教學研討會,有百分之八十的老師會獲益,研習或觀摩會也都是百分之八十,台北縣將近有兩百多所的小學,至少八十個學校會有所獲利。

  今天大家在研討會中主要聽到的是老師的回饋,那我們來聽聽看,學校主任的回饋是什麼?北新國小的學務主任他告訴我們,他認為,身為一個學校的行政人員,能夠責無旁貸地接手這個工作,因為他懷有熱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熱情,敢承接這樣一個責任呢?我必須說,教育局的力挺是很重要的!當我們給你很多資源,研習的經費由教育局一手包,這個計畫分為「研習系統」與「教材系統」,「教材系統」是由板檢提供經費,而「研習系統」教育局絕對是全力得配合、協助與規劃。北新國小自己本身校內就有三套教材在推行,「法治教育叢書」是其中一套,這位主任感受到在學生獲得多元學習狀況下,有很大的迴響,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回饋。再來是百齡國小的學務主任的回饋,他的心得有四,激發人性善的一面,增進學生價值澄清,促進學生多元判斷,感染家庭品德實踐。

  我們也希望孩子回到家中可以告訴他的父母,我們的品德教育真的好重要,我們的法治教育也真的好重要。在此,很謝謝大家聆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