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美景何在

合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東榮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小河裡,有白鵝,鵝兒戲綠波...」這首歌常在記憶中迴響,這一幅美麗的畫面是40年代台灣的農村景象,童年有太多的回憶,清澈的溪水,魚蝦在水中游,淺灘中的蛤、毛蟹是伴我童年的成長的地方,一望無際的稻田,每天早晨溪邊的洗衣婦一堆一堆,邊洗衣邊話家常,這幅農村的美景,現在只能在記憶中回味。

  每次回鄉下,都會看到這條小溪,現在已成一條臭水溝,河床被淤積,兩旁高高的堤防更破壞了自然景觀,河川長滿了雜草,有的被開墾種農作,這種景象從60年代開始,為了追求更文明的生活,從農業轉型到加工業,不少農產加工廠、山產加工廠,甚至養豬戶把大量廢水直接排放到溪裡,從上游順著溪水走,污染了整條的河川,加上上游的山坡地濫墾種植檳榔、高山茶園,每次下大雨,就夾帶大量泥沙,淤積了河床,年復一年,整條美麗的河川,就成了臭水溝。政府為了經濟,而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經過多年來的累積破壞環境,政府已無力可以回天,想整治也束手無策。

  高雄愛河被污染後,花費了大筆的金錢整治,真的整治好了嗎?台灣的每條河川,幾乎兩邊都築了堤防,古代夏禹治水是用疏導的方式,為什麼現代的人都用圍堵的方式,無法從歷史中學到經驗呢?

  每年夏天,雨季來臨,農民最擔心的是大量雨水帶來的水災,堤防無法阻擋大水常常一片水鄉澤國,農作物泡湯,21世紀,民意已抬頭,整治環境的呼聲四起,不知政府部門是否還是束手無策,家鄉的小溪,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找回原來美麗的面目,若山坡地的濫墾不改善、不造林、溪旁附近的工廠廢水依然隨意排放入溪,這一條溪就永遠是條臭水溝,農村的美景永遠回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