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做自己」

微龍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郭煌宗

  近年來重大的自然事件變多了,特別是接連幾個造成重大死傷的海嘯與地震都明顯地衝擊著地球上每個「個人」的感受。在重大的傷亡事件中,生命除了即時逃跑,似乎也別無它法!在事件中與事件後,人們記憶與流傳的,除了驚恐,就是一則則求生與救人的感動故事了!面對這樣的事件,救災一定是最重要的;然而,預防的工作也應該是在下一次事件發生前迫切要進行的。除非,無法預防!

  很多時候,我們在地球的「急症」或「重症」中感傷,卻沒有在「病後」展現相對應的行動。當急症或重症突發的時間,間隔長達數十年之久時,人們似乎會以一種無力可回天的認命,沉痛的接受後果。回顧過去十年,當7級以上的淺層地震幾乎每一年都會發生,而6級以下的地震已不算是大地震時,人們似乎有必要面對這種「經常性」的重大天災積極的預做準備。除了可能遭遇的傷痛或許可以減少一些之外,安心的日子應該也會多一點吧!

  在臨床上,我們經常面對許多需要加強醫療照護的重症個案,醫療人員總在第一時間努力的搶救生命,希望能掌握時機且搶救得當,讓寶貴的生命有重生的機會。在這些情況中,有一定比例的個案是令人惋惜的,因為其中有一大部分其實是可以預防而未能預防所導致的悲劇。當最後的結果是死亡或發生重大合併症時,惋惜當然就更深了!

  關於「預防」,大家當然是耳熟能詳;但是人的習慣,包括吃飯、睡覺、如廁、刷牙、漱口等生活瑣事,以及個體的想法、邏輯、態度等,都受年齡、人格特質、生活經驗與環境的交互影響而逐漸形成!「習慣」不容易被改變,是我們所面對的共同事實!再加上時間不夠、力氣不足等因素,個體要改變「習慣」,轉而執行「預防」的活動,大致上是不樂觀的!正因為習慣不易改變,因此預防的工作也不易執行;各樣急症或重症的情況仍會反覆發生,而悲劇也將一再的出現!

  每個個體其實都頗為習慣--「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些事,對他人影響不大,甚至沒有影響;但有些事,其影響程度卻既深且遠,例如:抽煙、開快車、闖紅燈等。當人們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時,總是樂於享受那股欣喜的快感,特別是在沒有他人在的時候。但是,當有別人在的時候,他人就有可能存在遭受負面影響的風險。因此,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之前,先得考量別人也同在現場的事實。然而,有些事,不論別人是不是在現場,都存在著風險。例如:將含有水銀成分的物品當作垃圾丟棄,或將工業廢水排入河川中,我們所生活的環境都會遭受重大的影響,人們也將因此付出慘痛的代價。尊重環境、尊重別人,自己也才有可能受到尊重,因此也才有機會期待一個有品質的生活!

  在台灣過去的15年中,我們關心發展遲緩兒童,透過篩檢和發展評估,發現了一定比例的兒童有發展遲緩的問題。近10年來,我們也積極關心兒童虐待與家庭暴力問題;自從政府建立兒虐及家暴的通報系統後,根據統計,在2006~2007年間,每年兒童虐待事件已達萬人以上(內政部);其中,不幸的是有一定比例的孩子因而死亡。我們都知道,不論是以言語或動作不適當的對待別人都是不應該的。但是,在眾多的兒童虐待事件中,最常見的施暴者,卻是父母親(在台灣,小地區的研究數據大約是40-50%,歐美的統計則是接近80%)!與孩子最親近的父母,理應是最疼愛孩子的;然而,遭受不當對待的兒童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卻最常是加害自己的人呢?!對此,我們心中或許沒有最好的解釋,我們瞭解兒虐事件中也有受虐者的因素存在,不過施暴者的衝動控制、自我的情緒調適等因素,其本身應該要負最大的責任。

  「尊重」是一個很平常的名詞,但是它非常不容易在人與人的關係中覺察與實踐!親子之間、師生之間,或朋友之間都常看不到尊重。「尊重」的培養,包括認知與態度的形成,特別應該在嬰幼兒早期的親子互動中開始。有了親子間相互尊重的行為,個體才能在後來的社會互動環境中發展出師生或同儕間相互尊重的行為!不過,相互尊重的行為在親子間涵養,卻仍需有師生與朋友間的關係支持,因為個體的狀態確實很容易受環境影響,乃至破壞。

  「尊重」的行為也是個體漸漸形成人與人、人與物,以及人與環境間友善關係的基礎。當孩子在年幼時即具備也經常有機會運用判斷事非對錯的能力時,自然較容易在日後形成擁有好習慣與對於好的行為堅持的前提。因此,當這樣的個體未被尊重或被不適當對待時,也會有較高度的自信與勇氣表達,並且以適當的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來與對方互動。同時,他們也較容易在不理想的環境中提高覺察能力,採取適當的措施,在必要時遠離不友善的環境。

  當每個個體都有尊重的認知與態度,也能覺察與自我調整,那麼快樂的做自己,自然不會有所顧慮!我們都知道,過去以來聯合國一直積極倡導並推動人權相關議題。如果,我們也能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人權」,將它視為包含著「讓每個人能在地球上快樂的做自己」的意涵;那麼,人權確實仍然需要有一種相互尊重的基礎,才有可能讓每個人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下,相互信賴、相互覺察,乃至相互支持。因此,最後希望能夠「快樂做自己」的前提,就有賴於個體的動力與決定而已!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