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林邊溪水患的根本之道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 洪輝祥

前言:

  前天(8/16)陪獨立媒體朱淑娟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張楊乾沿著林邊溪流域走了一圈,晚間在林邊溪大橋兩端紀錄目前還被淤泥困住的災民。聽到災民不停的訴苦,看到水患無情的肆虐,也看到許多台灣人友善的行動協助災民整建家園,台灣是有許多可愛的力量存在,但是,政策常往媚俗與利益靠攏,導致許多問題延宕解決機會,林邊、佳冬每年都要上演颱風雨季淹水的噩夢,老百姓與環境的苦難日益嚴重,新聞過後,官署卻一任又一任的更替,災民的苦難於我何有哉?針對林邊溪水患的因果與解決之道,本文試圖尋出一個解決之道,或許有管窺之嫌,但是,公共政策就是要開放集思廣益,才能避免:工程永續、環境沉淪的現象繼續,不停上演利益團體治國的遺憾。

林邊溪的特性:

  林邊溪上游有瓦魯斯溪、來社溪於大後村會合,瓦魯斯溪有大武山系的集水區,所以水量頗大,加上新埤附近匯入力力溪的河水,年約十億噸的逕流量,可算是台灣中型流量的河川。雨量集中在夏季,約佔全年流量的九成,但因為有深厚的沖積傘,上游來自山區的補助則有豐沛的伏流水;日本據台由鳥居信平設計一條著名的地下集水廊道:二峰圳。讓此地近九十年來,主要靠二峰圳取得豐富的灌溉與民生用水。(二峰最先是被屏東縣政府開採砂石,河床下陷六公尺而毀了一半,此回莫拉克颱風幾乎將此一重要的水利工程全毀)   此外,地理上的另一特點是:從離開山區到出海口只有二十公里左右,算是一條腹地非常狹小的河川。過去,從現在古樓地區離開山區後,便在廣大的平原地帶不停的左右擺盪,與力力溪共同掃出林邊溪沖積傘。傘頂位於現在古樓,傘央約從新置到春日,傘端則在潮州、新埤、枋寮一帶。 圖:圖左下靠海部分為林邊溪出海口,附近滿佈的漁塭為超抽地下水區。圖中可見的黃土部分為沖積傘

河堤改變林邊溪的生命力:

  在還沒有河堤的時候,林邊溪在傘頂、傘央附近,形成有廣闊的『洪泛平原』,讓她的河水在廣達數千公頃的洪氾區內奔騰,洪峰雖然可怕,但是廣大的洪泛區讓洪水在上游有效的被容納住,不會全部於短時間往下游灌注。加上傘頂有厚達六十到八十米的礫石層,夾雜於礫石與泥沙之間的孔隙率大,讓水有良好的入滲效果,可以將洪水迅速由地表入滲到地下,此一條件讓停滯在廣大洪泛平原的洪水,可以補注到地下,豐富屏東平原的地下水。但從日據時代開始開發糖業以來,修築河堤變成人們對待林邊溪的唯一態度。如今,自從林邊溪離開山去後,一直到入海的二十公里路,已全面被河堤拘束、包圍著,平均河堤寬度約只有二百公尺,其中還有許多河段是報被佔用的高灘地擠壓,導致行水區在洪水期間只剩更小的通水斷面。而她年年氾濫,似乎也在說明著她的不滿與抗議。

地層下陷惡化淹水問題:

  屏東西南沿海,從東港到林邊、佳冬、枋寮,近三十餘年大規模的養殖行為,讓本地區因為不斷超抽地下水,尤其是抽取受壓含水層導致地層下陷非常嚴重,最嚴重已下陷高達3.2公尺。根據中央研究院汪中和先生的研究,本地區抽取的地下水,往往深達數百公尺,以碳十四同位素分析,是約五萬年前留下最古老的地下水。

  另根據中央地質研究所江崇榮的研究,從1980起,海水從東港外海的露頭向內陸不斷擴張,不論是自由水層或是受壓水層都受到海水入侵而鹹化,當然,越深的含水層受海水入侵的影響也較大,直至目前為止,海水已向內陸深入最遠約9公里,平均每年向內陸入侵約300-500公尺,受影響的面積從較深含水層的115平方公里,至自由水層的85平方公里。

  這樣嚴重的結果讓政府明令公告此區為『地層下陷地下水超抽管制區』,依法管制繼續抽區地下水。無奈,政客鄉願、媚俗,未能有效執行,本地區地層下陷問題依然存在。而地層下陷為不可逆性,一旦發生即無法挽回。

  而林邊大橋兩端許多地區已是低於海平面以下。又位於林邊溪下游出海口,每逢雨季、颱風洪水無法外排,一定在低窪區上演『淹水大戲』(媒體最愛的鏡頭)。莫拉克颱風佳雜著山區土石奔騰氾濫,衝破堤防,更讓此地陷入泥災的噩夢。

恢復林邊溪上游的洪泛區才是根本解決淹水之道:

  過去一味地興建河堤的『束河策略』,加上老百姓佔用行水區,官署無能落實法令,讓行水區還給河川,並管制地下水超抽等,已經讓林邊溪奄奄一息,憤怒的洪峰無法宣洩,並且集中、短時往下游灌注,此一現象不解,林邊佳冬終將年年釀災。因此,學習與洪水和諧共處,已是現今當務之急。

  未來暴雨集中,降雨短而枯水長的趨勢,更讓林邊溪潰堤的風險加高。因此,筆者建議,恢復林邊溪上游原有的洪泛區,此地目前皆已被開發為台糖農場造林地(新置農場、萬隆農場、南岸農場、大響營農場、昌隆農場等),以破堤設閘門的方式,將大量的洪水以漫流的方式引入,將廣達三千公頃的洪泛平原還給林邊溪,讓林邊溪的『大呼吸作用』能夠暢旺進行,將洪峰期間的大水停滯在上游,並藉由傘頂地質的海綿特性,吸納洪水入注地下。估計洪水期間,每天可以將1.8億噸到3.6億噸的洪水儲放到地下。(丁澈士先生的研究,本地每天可以補注10到20米深的水)如此,不但可以停止洪水沿河堤全部灌到下游的危害,又可以於傘頂補注地下水,提供枯水期屏東平原的救命活水。可謂一舉兩得。

  本建議低成本高效益又具體可行,因為目前農場周邊人煙稀少,是其他河流沒有的條件,而且周邊的道路離農場有約一米到一米半的高程落差,漫流過程不會有另外的淹水危害。加上本地都為造林地,現場植被完整,林木茂盛,根系發達,有最好吸水於地下的條件。比起屏東縣政府的『潮州人工湖』計畫,高成本而低效益,簡直有天壤之別。

圖:河堤將洪水集中、並於短時內往下游匯灌,從古樓到出海口約只有20公里。如能在上游恢復洪氾區,則可以將大量的洪水停滯在廣大的空間,藉礫石地質快速入滲地下,是解決水患的根本之道。

圖:舊洪氾平原現皆為台糖造林地,植被良好,草與林木的根細發達,本次莫拉克完全未受創。

  終合上述,『還地於河』:上游破堤恢復洪泛區、中遊行水區解除佔用、下游地區停止超抽地下水,才是解決林邊溪水患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