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並非善意就是好

國立武陵高中二年級學生 陳婕伶
  

  電視螢幕上出現歐洲失業率飆升的跑馬燈,評論節目中的名嘴們大肆抨擊歐洲各國過於完善的福利措施導致眾多失業民眾懶於尋找工作,而下一個跑馬燈再次攻佔視線:台灣是否該實施更好的福利措施來追上已開發國家?忍不住的笑了,也不住回憶起這種雙面的矛盾曾出現在我的生活中。

  一直以來都在家庭的保護傘下,依著父母親的期許讀書、學音樂、參加各種各外活動,父母總說是為了你好、為了你以後的發展好、為了將來讓人看得起,懵懂的我也如此接受著兩道自小以來拉拔我的身影的指引。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多「不好的事」進入我的世界:隔壁班的某某某不喜歡讀書,靠著對跑步的執著硬是保送上不錯的學校、甚至是全額獎學金;樓下一起長大的某某總是抱著畫本四處寫生,國中時拿下了全國繪畫佳作;那個誰的兒子練武術練到對岸深造去了!一個個父母口中「不學好」的野孩子走的比我更高更遠了,而我,在地面,仰望著。

  第一次的衝突不意外是在國中。參加了非學術性的社團,每天的大汗淋漓讓我有著衝破小小世界的優越感,起初父母以為只是好玩罷了,沒想到女兒益發投入,第一場比賽結束當晚,家中開啟了第一次的家庭會議。無數句「為你好」刺進帶著叛逆的心,而忍不住的,我脫口而出:「那是你的好。」

  是,那是你的好。人是群居性動物,總忍不住想照顧他人,如中國古諺:「施與受,能施是福」,人人都想「做好事,積陰德」,卻很少考慮到「受」那方的感想。最好的例子便是歐洲現今失業率居高不下,大多數人都歸咎於其過完善的失業救助制度。

  在英國,二十五歲以上的失業者每周可領高達51.40英鎊的失業救助金,換算為台幣大約兩千多元,聽在台灣人的耳裡,簡直是天方夜譚!而在北歐國家的制度更是令人訝異,簡直是另類的烏托邦。但,這樣真的好嗎?一個人丟了工作,原因不盡相同,年齡、工作能力、公司政策、家庭因素、健康狀況......都有可能,只是一昧的給他所謂的「幫助」,究竟是好是壞呢?制式的政策真的是和每個人嗎?

  或許台灣該想的不是該有多好的福利政策,而是如何教會人們什麼才是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