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環境權

談都市空間規劃

義聯集團義大文創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洪萬隆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往都市區域群聚的效應加速,直接的影響便是都市生活的空間品質每下愈況,遂觸發了 2010 上海世博將「探討人類都市生活」做為博覽會的主題。

  我不是都會專家,不懂區域規劃或都市設計,甚至崇拜都市規劃專家像大地魔術師,能見人所不能及之處。如孫文設計《建國方略》、《建國大綱》,日人八田與一規劃「嘉南大圳」,兩人簡直就像上帝,可以跳開人間的迷宮,翱翔天際,俯視大地,將縱橫阡陌視為棋盤,手一指這兒一條鐵路,那兒一條大渠,真是匪夷所思。

  不過,冷靜一想,只要從「人」的角度來看世界,事情也就沒有想像那麼難。人的行為常擺盪在「理性」與「野性」之間 ( 我喜歡用「野性」一詞取代「感性」或「率性」,因為更貼近自然 ) ,人與空間的關係就是「理性」與「野性」的角力。

  人的生活空間有三類:「無限制空間」、「生產空間」與「人文空間」。「無限制空間」即無特殊用途規範的空間,既不是住的地方,也不是工作或休閒的場所。換言之,因為無特殊用途規範,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便成為任何用途的空間。初民時代,幾乎所有的空間都是無限制空間,人類自由馳騁追逐於大地上,何等自由逍遙。

  「無限制空間」其實就是自然空間,人類因文明進化,社會形成後,逐漸有家居、工作、教育等特定活動的需求,「生產空間」遂應運而生。「生產空間」乃分割「無限制空間」而來,因此當都市興起,人口高度密集群居,社會機能活躍,「生產空間」便日趨膨脹,「無限制的空間」即被壓縮,人們因而漸漸遠離自然,甚至喪失自然。然而,人又有接觸自然的「野性」,為了找回失去「無限制空間」的自然環境,便創造了人為的「自然空間」。例如公園、綠地、花圃、庭園,以及各種保護區等。這類空間筆者稱之為「人文空間」,因為它是經人思考創造的結果。

  空間品質對一個人的生活影響甚巨。心靈學者普拉乎帕達 (Prabhupada) 說:「上帝製造鄉村,人類製造城市。」鄉村綠意自然充滿幸福的氣氛,適合靈修,是都市人難得夢想的;都市生活則充滿人為粉飾,是激情與盲目的,在這種環境下的城市居民自然變得情緒化與無知。因此,他建議在都市裡建立「簡單生活與高度思考」的社區 (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 community) ,提供都市居民在充滿迷惑與高壓的生活中有喘息的機會,縱使只是渡個週末。這是對都市空間的一個警惕與期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地都市生活空間品質趨於惡化,因此,社會學者提出警告:低品質的環境將導致居民社會及心理上的問題。一個健康的社會期望都市能有提供基本人性需求的空間規劃。

  所謂基本人性需求的空間規劃其實就是「無限制」、「生產」與「人文」等三種空間的平衡。不能因為講求工商發展而大肆擴充生產空間,因為當「生產空間」過於膨脹,人傾向自然的「野性」被壓擠時,苦悶不樂、躁鬱不安的心理便出現,許多反常社會現象就會爆出;筆者也不認同一味擴增「人文空間」必定美好。「人文空間」過度發展,人的生活將趨平淡,並缺乏現代感及生產資源,生命的成就感降低,人生目標趨於空洞化。因此,如何使三類空間平衡發展,成為都市計劃主要的考量。

  基本上,人對空間的看法是「野性」的認知,人將空間視為一種勢力範圍 (territory) ,喜歡自我獨立,並完全掌控,不喜他人侵入干擾,甚且,如果可能的話,會無限制的擴充,或為所欲為。這種天性自小即有,例如,兒童喜歡躲紙箱、建樹屋,大人侵佔騎樓,違章濫建等現象,都是空間「野性」的顯示。因此,都市的空間規劃必須強勢的「公權化」以及「理想化」,否則滿足了某些現實私心的考量,其它應有平衡性的空間受排擠,都市生活空間品質必將逐漸惡化。

  換言之,人類天賦的生活環境權必須加以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