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家庭」的發想

宜蘭縣學進國小家長家長委員 蔡金山

壹、前因

  在教育環境中,不論是以前、還是現在,一直都存在著某些學習弱勢的學生,沒能得到有效地照顧與關懷。現今社會中孩子是生活在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外配家庭,經濟弱勢家庭日益增加,據調查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小孩,其行為偏差的比率也比較高。現今臺灣工商社會日趨發達,生活步調快,很多父母為了家裡的經濟,早出晚歸是常有之事,而父母又有多少時間可以陪小孩呢?有多少孩子是電視、電動玩具陪伴長大的?學生下課後,能去安親班接受課後輔導的小孩算是幸福的,有多少學習弱勢的學生,下課後沒有人陪伴?我們這個社會能為這一群小孩做什麼呢?

一、 完整的教育應包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好比構成生命的三要素-陽光、空氣、水,缺一不可。而目前的教育主要還是偏向學校教育。
二、 品德教育、人格教育、生活常規的養成、人文的關懷、、等等,單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是不能竟全功。家長亦責無旁貸,而有些家長既無心也無力配合,尤其是社經環境弱勢的家庭,往往其子女是需要高度關懷的。而社會的支援在那裡?良好的家庭文化(家風),社會文化與價值(社區意識、是非觀念)如何轉化至學生身上呢?
三、 全國約有十四萬的學生繳不起營養午餐費,當我們慶幸社會上的慈善人士代為承擔的同時,可曾想過這一群學生他們的晚餐可有著落?
四、 九年一貫教改實施之後,學生的課業多元又活潑,更需要家長的陪伴與支持,而那一群得不到家長支援的學生何去何從呢?
五、 外籍配偶的子女就學後,異國文化如何融入台灣本土文化呢?文化融合最適合的場域在那裡呢?
六、 國小一二年級學生學習鄉土語言,成效如何呢?學習語言最適合、最恰當、最自然的方式不是應該在生活中嗎?
七、社經弱勢學生、新台灣之子、隔代教養、單親子女的比率約已佔就學人口的1/3,社會雙峰現象儼然成型,社會階層的流動不易,可以預見未來台灣社會問題將日趨嚴重,如何因應?對策什麼?
八、 為何學生的課業成績,一直存在著城鄉差距?如何彌補?而之間的落差豈只是課業而已?其他呢?、、、
九、學校辦了很多有關家長成長課程或講座,來參與的人往往多是熟面孔,最需要來的那一群,如何引導他們的出現呢?
十、學校下課的時間與家長下班的時間並不一致,這是家長將子女送去安親班的原因之一,那一些沒有被送去安親班又無法獲得家長照顧的小孩誰照顧?
如果社區能有效照顧這群弱勢孩子,將來這群小孩才會是社會正面力量的提昇助力,而不是社會成本的慘痛付出。

貳、理想的建構

  我們一直都有一點「想法」,存在每一個人的心裏,而「想法」化成「理想」的實踐是孤單的,卻往往是成就最高的。慈濟的「大愛」; 靈鷲山的「宗教博物館」;教改的「九年一貫課程」;全家盟的「愛你一輩子」、「全國孩子支持網」;人本教育基金會在南投縣中正國小的「支點教室」;李家同的「博幼」;曹慶的「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 吉祥臻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吉祥家園」;施(裕仁)爸爸工作室,泡網咖救中輟生;蕭媽媽陪讀,窮小孩變好;台南市法雲文教協會的「大樹計畫」;高雄新甲志工媽媽,守護偏差兒童;大陸天津白芳禮的「太陽的心」;余安邦的「社區有教室」、「社區教師」;陳其南的「社區總體營造」、「社區教育深度學習體系」;羅東社區的「康泰聯盟」;五結鄉的「財團法人宜蘭縣五結鄉美德基金會」;宜蘭縣家長協會的「家長選老師」、「社區家庭」、、、

「社區家庭」的建構:
  「社區家庭」的核心價值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社區裡的一些家長,於社區中的閒置空間,提供其多餘的人力、物力、腦力、時間、少量金錢、、、共同來形塑一個家庭,稱之為「社區家庭」。這個「社區家庭」將成為社區的健康空間、安全空間、人文空間。這樣的空間是社區家長心中普遍認同的「社區價值」、「社區文化」、「素質精神」所集結而成的家庭,她不需要外表的華麗,只求內在讓人感到溫暖的地方。用自己社區的力量來幫助、來照顧、來關懷社區內的弱勢孩子,讓這一群社區的孩子於學校下課後、回家前的這一段時間有了另一個溫暖的家,在這裡會有社區阿姨、社區叔叔、社區爺爺、社區奶奶、社區哥哥、社區姐姐、、、輪流來和這一群社區孩子互動。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生活點滴,關懷他們的情緒,留意他們的課業,適時給予輔導幫助,提供食物、衣服、玩具、文具、圖書、、、讓社區的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每個人總希望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如果這個家失去了應有的功能,那將是人生很大的遺憾!尤其是小孩,生活在家庭功能不彰的環境,特別地感到無助,而這樣的家庭是很難介入的。而我們溫暖的家也希望保有一些私密不受干擾,自己家是很難開放出來長期接受社區中需要關愛的小孩。基於此,我們有必要於社區中建構一個家,稱之為「社區家庭」。這樣子的「家」具備了所有家的功能,只要社區中的人分出些許力量來經營這個「社區家庭」,她將是社區中弱勢孩子的天堂。

參、「社區家庭」的功能

一、 彌補家庭教育與社區教育的不足。
二、 文化融合最好的地方,是鄉土語言學習最自然有效的地方。
三、 不是取代原有的「家」,只是用社區的力量去彌補其不足的地方。
四、 是實踐「教育即生活」的場域。
五、 唯有家的溫暖與關懷,才有足夠的力量去感化、去導正那迷失無依靠的心靈。持續地、耳提面命地、、
六、 社區的小孩誰需要被關懷,只有自己的社區最了解。
七、 社區是很富有的,只是沒有被感動而已。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愛,化成一支道德的槓桿,去敲動社區的人心,集結成一股力量。
八、 唯有在社區中建構一個安全、人文、健康的空間,才有可能集結社區中「善」的力量,共同來照顧社區的孩子。否則社區的力量是分散的。以前是「廟」,未來是「 ? 」。

「善」的力量:
1. 認同「社區家庭」理念的家長
2. 退休校長、老師(風華再現)
3. 醫護人員與社區結合
4. 警務、法務系統
5. 社工
6. 民意代表
7. 廟會
8. 其他

九、 健康、溫暖的社會是應該我的孩子好,別人的孩子也好。以社區的力量來栽培社區的小孩。
十、 「社區家庭」也將是家長教育家長、家長影響家長的地方。

肆、「社區家庭」的財務

  認同「社區家庭」理念的家長的捐助。以前是捐給「廟」、以後一部份是捐給「社區家庭」,這將是「社區家庭」主要的財務來源。「社區家庭」不需要政府的補助,如果有政府的補助,希望不會有形成「有補助有做、沒補助沒做」的情形出現。「社區家庭」是要靠社區本身自我意識的覺醒,那就是「以社區自己的力量去幫助社區的小孩」持續的走下去,蔚為一股風氣,成為台灣人的生命價值。

伍、「社區家庭」設置的地點

一、 社區中的閒置空間
1. 社區活動中心
2. 廟
3. 財團法人或私人的空間
4. 社區家庭自行建構

二、 學校裡的教室
  如果學校是社區的一環,那社區家庭建構在學校裏將是理所當然。學校的空間大、設備完善,下課後閒置在那兒,如果能充分使用,相對上可以創造更多價值。

陸、「社區家庭」的發展

  社區家庭由點的設立,經由良性競爭到面的發展。社區家庭是新的社會運動,她是平和的、寧靜的社會改革運動。希望借由社區家庭的設立,在社區匯集一股穩定的力量來支援社區內弱勢的孩子。

一、 「社區家庭」→「社區文化」→「社區政治」→
二、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三、 「虛擬空間」→「實體空間」→
四、 「百手百眼」護社區→「千手千眼」護蘭陽→「萬手萬眼」護台灣→
五、 中國道統思想---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愛社區、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