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展評審經驗探討科學教育對人文的忽視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生 王翬翬

  去年的春天,在一個為美國原住民小朋友所舉辦的科學展覽(American Indi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中,我有幸擔任其中的一名評審。這個科學展覽主要的參賽者是從國小五年級到十二年級的高中學生。在二百多位從全美各地選出來的參賽代表者中,我發現幾乎千篇一律都是屬於所謂的硬式(hard)科學, 例如:自然科學、物理、化學等, 而所使用的研究方式幾乎為一面倒的量化研究方法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於是我特別花了一些時間停留在寥寥無幾的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的展覽作品上。在參觀這些作品與和這些參賽者聊天中,我驚訝的發現雖然其參展題目應歸類於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方向,但參賽者的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為量化研究方法。舉例來說,其中一名參賽者的研究問題是:什麼樣的女性香水能吸引男性的注意﹖參賽者的研究方法為將不同的女性香水放在桌子上讓不同的男性受試者試聞,並記錄那一瓶香水是受試者最喜歡的。其分析資料方法為計算所有受試者所指出最喜歡的香水次數給予評分。評分次數最高者及為最能吸引男性注意的女性香水。參賽者在實驗設計過程中完全依造正統量化研究方法,因此本質上在使用量化的研究方法上並沒有太大的錯誤。然而這樣的研究方式並不能完全回答其研究問題。舉例來說,其研究問題是什麼樣的女性香水能吸引男性的注意,其資料收集方式為香水對受試者的喜歡程度。然而值得探討的是人類的"喜歡"並不一定等於"吸引"。若參賽者的研究興趣是探討什麼樣的女性香水能吸引男性注意,其必需先定義何謂是"吸引"及 何謂是"注意"。要定義何謂是"吸引"及"注意" 參賽者不可避免的必需使用一些質化的研究方法(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像是在受試者指出最喜歡的香水後訪問受試者"你最喜歡這瓶香水是不是代表它能吸引你?", "為什麼這瓶香水能吸引你的注意?", 和"當你說這瓶香水能吸引你的注意時,你的能不能解釋什麼是你的"注意"﹖",等等......。不幸的是,當我問參賽者在你的研究中你覺得有什麼需要改善的地方時,參賽者的回答是標準的量化研究回答方式:增加受試者的人數。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從小到大在求學的過程中,所接觸的科學教育一直是以硬式科學為主,而學校所強調的也是正統的量化研究方法。也因此我一直以為所謂的科學研究方法只有量化研究法。一直到唸研究所時,我才發現原來還有所謂的質化研究方法。剛開紿接觸質化研究方法時,我就像大多數的硬式科學學者一樣對其嗤之以鼻,並認為"這也算科學啊?"但隨著深入了解什麼是質化研究方法後,不可否認的是有許多的研究問題是量化研究方法無法回答的。而這些量化研究方法無法回答的問題基本上都牽扯上"人"的議題。

  放眼望去,我們教育學生的方式還是以硬式科學及量化研究為主流。甚至在十二年的國民教育中(以美國為例),學生從沒有機會接觸到軟式(soft)科學及質化研究。換言之,只有硬式科學及量化研究才可以稱的上是科學,也才有科學的價值。我們不禁要問,潛意識中我們是不是灌輸我們的學生所有的研究問題皆可以用數據來回答?甚至是當在我們探討社會人文問題時,我們也能用這樣的研究方式,將所有不是數據的因子,例如感情、感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都能切割的一乾二淨﹖在這樣的科學教育下,我們是否教育我們的學生所謂嚴謹、精確、有價值的科學研究是一翻二瞪眼的黑與白,是沒有灰色地帶的﹖是沒有"人"牽扯在內的﹖在這樣的科學教育之下,我們所培訓出來的學生將來是否會不重視人權而致力於其所認為的"有價值"的科學研究上﹖

  科學教育不應該只著重於生物、物理、化學的硬式科學而乎略社會及人文科學的軟式科學教育。科學教育更不該只認定量化研究才是唯一有值價的科學研究方式。人類在這個世界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所有一切事物都和人有所牽連。人的感情、人與人的接觸、人類和社會的關係都與科學習習相關。身為科學教育學者,我們應所期望我們的學生在學習科學當中亦能體驗科學問題和人文問題交互影響的複雜性,而不是一昧的追求所謂有主流價值的科學研究。

  若有幸再擔任科學展覽的評審,我期許能看到社會及人文科學的研究亦能在科學展覽中得到應有的重視。

王翬翬 (Hui-Hui Wang)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Science Education
Ph.D 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