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教育、人權

私立大學/學生 林晏如

  前幾天,在美國讀書的朋友突然跟我聯絡,許久不見的我們話閘子打開就沒停過。跟他聊了很多,但是最關心的還是台灣與美國教育的差別,他在美國讀書一個班級20個人左右,我在台灣讀書一個班級可以多至120人,我笑著說「多了6倍的人,學習的效果似乎差了6倍」。他說他的中文退步了,我說「那你的學習效果還真好,半年中文就退步了,我學了半年英文還沒什麼大幅進展。」其實後來想想,台灣的教育似乎一直在模仿西方的教育模式,但是我們都知道東西方的文化不同,教育的方式也不同。記得我高中英文老師曾說「為什麼西方人能有這麼多天才?那是因為他們的思考模式是『直線前進』,而我們東方人的思考模式則是『螺旋原地自轉』。」我一直覺得老師說的很對,從歷史角度來看,中國一直是對外封閉且拒絕開港通商,到最後還要被迫開港才開始接觸外面的世界。

  這一路從國小、國中、高中一直到大學,似乎歷經了許多教育改革。小學的時候參考書只要買一本就可以各科精通,國中的時候突然每一科都有不同的參考書,還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記得我媽買書時總會唸「唉唷,以前都只要買一本就好了,現在還要買一大堆,還不一定看了就足夠,真是有夠浪費錢的。」當然,有這麼多家的參考書可以參考,更可以得取更多的知識,只是常常會發現A版本跟B版本寫的怎麼不一樣?國中的時候突然少了國小那種開心的氛圍,老師開始跟你說「你要好好的讀書,考上好高中,考上好高中後就可以上好大學。上了好高中你等於解脫一半,上大學你就完全解脫了!」心理準備都還沒做好,就開始一連串的考試。也許你國小成績還不錯,但是到了國中當你看到考卷的成績,卻是挫折不斷,只可惜沒有時間停下來等你,你只能向前或者是停留,因為老師永遠會說「我要趕課。」於是你發現,明明要考第一次基測卻不能好好準備,竟然還要趕課,然後開始猶豫到底要不要聽課,或者是看自己的書?到最後,老師睜一眼閉一隻眼,想聽課的人就聽課,想看自己的書的人就自己看書。老實說,這樣的學習效果,會好嗎?到了高中,不論是考上了普通高中或者是職校,公立或私立,總有一些期待,期待著老師說的「上了高中等於解脫一半。」但是卻發現,自己實際上卻沒有解脫的感覺。會發現,課業更繁重,考試更多,比較心更重,最重要的是,邊趕課邊考大考這種情況跟國中一模一樣,有時會憤恨的說「國中老師騙人。」但是後來想想,老師們也沒辦法,是這種教育制度的問題吧。
常常在想,教育的改革主要目的是為了什麼?提高人民的識字率嗎?還是真正的達到好的教育呢?而這種改革,必須接受的是學生,不是嗎?但是,卻似乎沒有人聽過學生的看法。

  與學生教育最有關係的還是老師吧,如果一個老師的行為不良,那為何能給予他教師資格?曾經有一個老師沒有理由的打了學生,卻只說了一句「我是你們的老師。」敢問,他有尊重到我們學生嗎?老師有人權,學生也有人權,但卻只因為一句「我是你們的老師。」所以學生的人權就該卑微的被藐視?
古言有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在古代,身為一位老師是多麼德高望重的事,但是我卻不敢問現在的老師是否以身為老師為榮耀。讀了這麼多年的書,見過的老師也是形形色色,當然有好有壞,有些老師只讓他自己認為他應盡的本分做完就是好老師,卻忘了學習真正的目的「為何要讀書?」那是為了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有些老師甚至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己輕鬆學生到也樂著,只是這樣可好?身為一位老師不是該以孔子為榜樣,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嗎?

  學生有受教權,老師不該隨意的剝奪,更不可以輕忽,每一個學生都有無限的可能不是嗎?不要輕易的認定怎樣的學生是好學生、壞學生,因為那對於學生來說是一件很受傷的事,就像當你被別人認定你是壞老師時的同樣心態。當你被莫名的冠上莫須有的罪名,所有人看你的眼光都不同了。至於「能力分班」,對學生來說更是一項傷害,部分成績較優的學生這可能是一項助力,但是對於被列為倒數班級的學生來說,滋味又是如何?一開始就會有了偏見「反正我是倒數的,怎麼努力還不是一樣。」有些老師甚至會認為「這種班級,隨便教教也罷。」知道嗎?沒有一個學生是該被拋棄、放棄的。

  曾經給「以成績看學生」的老師教過,在他眼中成績好等於好學生,成績不好就是壞學生,而壞學生就該被退學,所以在半年內,他使兩個學生退學了。其實我真為那兩個學生喊冤,只看成績真的對嗎?讀書最重要的不就是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嗎?為什麼老師要以成績判斷學生呢?

  近年來,對於學生的人權似乎趨於尊重,但是那似乎是因為家長們的想法不同,現在生育率越來越低,很多家庭只生一胎,對於這個寶貝可是寵溺到不行,對於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總有許多意見,也難怪很多老師常說「現在當老師不容易」,不禁感嘆。

  而整篇下來,最主要的還是想表達學生也有人權,應該被尊重、應該要以同理心看待,如果彼此都認同,就更不應該忽視。以上,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