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與歸宿:逡巡政見者及其啟示

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李佳徽
  

  政治熱,常見於普羅台灣人,雖或有「關心公共事務」這「公民社會」萌芽發展的可能性,但現實往往與假設背道而馳。論及政治,多認為是政府、政黨的「高端人際關係」,復次,經由指手畫腳、「扣應」批評等裝腔作勢,人群始得心滿意足,為完成「今晚的政治參與」而沾沾自喜。

啟示的緣起

  雖然,在指涉議題的結果上不具作用,但這對於行為者滿足己身「我是頭家」、「擁有權力」的感覺,確定大家「擁有言論自由,身處民主國家」的妄想,上述的「民主政治」仍咸具大用。恰如林語堂所言:「中國就有這麼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階層,利益每天都在被損害,卻具有統治階級的意識,在動物世界裡找這麼弱智的東西都幾乎不可能。」比較可能的是,很多人會反駁「我才不是中國人」,也就約莫有這麼多人,也是一個始終「逡巡」的政治傾向、政治主張(統稱政見)群體的其中之一。

  這「逡巡過了N年」,卻依舊「逡巡而不敢進」的政見者群體,儘管相信或宣稱相信「我們黨」的「基本綱領第一條」終將實現,但逡巡者本身個人,往往就是信仰的反證。在民生艱困、政府失能的今天,他們不僅使人懷疑主流政治議題的務實意義,也敦促本文開展此一反省──所謂「政治」之於我們,必須該是怎樣的東西?

  逡巡的人格考察那麼,逡巡政見者,又為何為其政治傾向、政治主張的「反證」呢?唯有回到「他們」作為「一個人」的實質,這群體的本質屬性,才能清晰。針對生活起居、日常行止逐一檢證,故無必要。以文化生活的例證,權充精神世界、人格評估的管窺,則應謂得宜。

  以「鄉土正宗」自居的逡巡政見者,人多勢眾,卻乏於提昇生命、思考學習,而嗜以娛樂作為文化生活之主體,其中,電視節目門檻極低,又最為普及。也就是那些收視最佳的電視台,經年充斥狗血、濫情與暴力戲碼的「鄉土劇」,既能以「客廳」、「病房」兩個場景跑完兩小時的「×視好戲」,又慣以逆倫、槍殺、復仇、「瓦斯與番仔火」以及粗糙無比的「商戰」等等摧殘靈肉、刺激負面情緒的橋段,作為全劇之「高潮迭起」,進而,在情節、動作與衣著上極盡低級、煽情與誇張,演繹幾個家族、幾家公司間毫無營養的人際關係物語。「戲以載道」自不可能,就逡巡政見者慣於「闔家觀賞」的習性,也難有和諧親子關係、端正鄰里風俗的作用 ──「反作用」倒十分直接,倘劇中言行搬到現實上演,家庭悲劇、重大刑案就是天天報到,也不奇怪了。

  就是這鄙陋無文,鼠目寸光,世界觀既貧乏狹小,人生觀又充滿衝突暴戾的文娛,代表了逡巡政見者的喜好。一方面對金錢盲目崇拜(角色非有「總裁」、「小開」不可),對枉法極端垂涎(情節非有「黑道」、「私刑」不可),對禮樂崩壞渴望無比(配偶外遇、妻離子散、骨肉相殘屢見不鮮);另一方面,對這「世間親像地獄」的無比熱中(甚以模仿演員言行為榮),也一如他們對待「台灣前途」的所謂決議。可以想見,其心目中的「理想國」,會是甚麼?

  號稱「自由民主鬥士」的逡巡政見者一貫貶斥「中國專制獨裁」,事實上呢?2009年5月3日,某知名網站在高雄市舉辦了一場「我看台灣前途:台灣人民該怎麼辦」座談會,儘管3名與談人使出渾身解數,充斥全場的普羅逡巡們仍深陷此問而不能自拔──「阿扁被抓,要找誰來領導我們」──就是這充滿奴性與權威人格的空氣,既不自由又不民主更不鬥士的人格群體,讓與談人道出了如是結論──「該怎麼辦?我也不知道!」。

逡巡將歸宿何方

  「不知道」,誠理所當然。逡巡政見者,作為個人,往往連日常生活都乏於經營掌握,作為集體,也就不過「馱目人間」的變量而已。得過且過,拙於自省,從不在乎自己是甚麼或應該是甚麼的他們,一朝「喪失領導」而原型畢露後,終於不免面對這沒有歸宿,沒有自己,而「建立自己」的宣稱其實毫無內容、空洞貧乏的真相 ──無從遮掩,無所遁形。

  因為沒有人格,沒有信仰,所以彼等牢牢緊抓逡巡政見這「大人格」與「大信仰」的行為動機,更隱藏了「排他以彰顯我」的一貫邏輯。故而,儘管己身嗜食地下電台的偽劣成藥,與清末吸食鴉片煙的「東亞病夫」非常相同,但逡巡政見者總逢人必稱「他們中國」。而其藉以追求逡巡政見「夢想成真」的實踐,也往往與改良台灣社會、改革台灣教育、省思台灣人心等事關「民族精神」、「獨立國魂」的「務實」無關,反之,不斷曲筆、污衊、羞辱、挑釁、敷衍甚而著書立說、建構「理論」,費盡心思地「款待」眼中的「外國」,不厭其煩地不斷廢話「自己不是外國」──才是這「未來國父們」的正職事業。

  對於逡巡政見緣何總在「逡巡」的理解,彼等多怪罪於打壓、封鎖兼之霸道無比的「中國」,反之,與「我們台灣人」是否飽食終日而無所作為,沒有任何關係。一方面,一口咬定「異己政權」治下是無時不刻的災難狀態,另一方面,卻絲毫不覺,其實自己的日常生活早就處於無時不刻的災難狀態。排除中國、否定中國、宣稱「不屬中國」來完全否決己身天賦的「文化中國」,終於空虛無我的逡巡政見者普羅,也就不免要以惡俗的文娛、人格的下作填補自己,而循環墮落。

  這行屍走肉的自棄,坐實了逡巡政見者的「辯證邏輯」。原來,言必「台灣」,以「台灣」自稱自號,在「台灣」橫行無阻的逡巡政見者,其動機是「中國」、目的是「中國」、方法是「中國」、對象是「中國」、訴求是「中國」、成就也是「中國」──表面上「沒有中國,才能有我」的宣稱,只是掩蓋「沒有中國,便無以為我」的遮羞布。所以,在逡巡政見者支持的政黨執政的年頭,成為開放台商「錢進敵國」的高峰(至今空前絕後),也毋需意外,不過「知行合一」罷了。種種事例,皆已表明,這在台派生、在台發展、在台壯大、在台生根的逡巡政見者們,貌似台灣,實則歸宿中國。

務實的政治生活是什麼

  蔚為主流政治議題,風靡無數人等的逡巡政見,雖有自成一體的理想性、必然性與歷史正當性,可政見主張者本身,就是使人信仰崩毀、遠景破滅的殘酷現實。人格變態猥瑣,歸宿逆反錯謬,主張「分家」的如是逡巡與吆喝喧囂,無一不是毫無營養的「廟堂鄉土劇」,除了給出疏離起居的諸般務虛,再無意義。

  務實的政治生活,不在議席之間,無關杯觥交錯,亦非空等官員承諾所能取獲,而應存乎人我自己的雙手。唯以公民參與、公共討論,逐步滌除人群對於公共事務的麻木冷漠,始是真正關心腳下土地的作為,始為嘗言「愛台灣」的真正實踐。

  目前,私有化的流毒弊病正不斷侵蝕台灣社會的運轉根基,生態環境、傳播媒體、文化產業、醫療、教育、交通、居住權、弱勢價值等各方各面,皆身處危機,亟需人群擺脫理盲、濫情的蒙昧視角,從理智判斷出發,為維護社會基本需求、特殊多元價值而挺身思索、抗爭與行動。必須銘記,21年前的4月7日,一位人格者的自焚,不僅是為獨立於暴政之外的權利爭取,更關乎言論自由的衝撞擴充。如今,這得來不易的權利與自由,豈容宣稱「人格者繼承」的務虛逡巡者壟斷盤據,而更多為台灣前途設想、求索的人們卻孤軍奮戰、集體失語呢?

  在我輩年輕人的視野裡,那一邊,是關於政權更替/國族認同將如何決定人民處境的「末日預言」。這一邊,則是疲於打工、繳不出學費、畢業即失業、「無薪假」、「22K」甚或「派遣勞動」的現實生活──真真假假?孰輕孰重?不妨讓您來說一說。


本文為台灣公共化協會提供
http://twpublic.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