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當今醫療環境病人之人權

食品公司/業務  楊晟坤
  我父親於三年前往生,往生前不免經歷過生病與醫療的歷程,其中包含了轉院和數個醫生的診治。人老身體老化而器官衰竭,以致壽終正寢自是難免,然而在醫療過程中,有我滿心感謝真心付出的醫療人員,亦有引起我深層沉思病人人權的疑慮,因而提出了個人微見,期待在社會改革進步中,引發共識有能之士,提升醫療照護的品質。

  一般人在面對病痛的侵襲時,其不管在身體或心理應都處於脆弱的狀態,只有醫生是能夠解決我們身體病痛的人。所以在醫病的關係中,醫生是具有專業且權威的主導者,主宰整個醫療進行的過程,而此時脆弱而急於解除病痛的病人,只能信任並配合醫療的進行。

  但是醫療的服務是以人為基礎,醫生也有人性,有人性就有善或惡,有優點有缺點,所以醫療過程中與病人的互動和溝通就相當重要了。況且一般病人和其家屬有兩種需求是需要被滿足的。一種是知道和了解的需求,另一種是覺得自己被知道和了解的需求。然而目前台灣的醫療環境,有所謂三長兩短之說,即掛號、等候、領藥時間長,看病、諮詢時間短等為人所詬病。再則,如需住院時,病床不足是正常現象,我曾見過病人和家屬如難民般擠滿急診室外的走道上。此時,一般民眾為搶病床只有各顯神通,因為大家都知道醫院有公關床。

  其實醫療過中,最怕最怕最不想看到是醫療糾紛,因為這不論對病人或醫生都是傷害。醫療行為是沒有鑑賞期,也沒有退貨可言,只有人性和生命的考量。有時刀開下去,不是成功就是失敗,世上沒有百分百的事物,醫術再怎麼精湛,亦難保有陰錯陽差的時候,何況還有誤診的現象發生。可是當醫療糾紛發生了,一般病人和家屬都缺乏醫學的專業能力,亦不諳醫療流程而舉證無力。就算獲得合理的金額補償,但是身體或生命的傷害已然形成,它是無法用金錢所能彌補與平衡的。

  當一個家庭中有人生病了,勢必會影響到其他家庭成員,嚴重則甚至會拖垮整個家庭,因此急需杏林仁心仁術的妙手回春。而醫生與病人在某個程度上是彼此依存的,病人希望有好的醫生照顧,醫生也希望病人能正面回饋。而在現今法令不足認知不足的情況下,唯有彼此從「心」做起,真正體會醫病關係的重要性。如果所有醫療人員能具有同理心,以良好的互動溝通,施展愛心的不平凡服務,那麼創造醫病關係友善的環境與制度,是指日可待,屆時亦是千千萬萬病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