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從人與半屏山互動談起

鄧柑謀

  人原來是自然中的一部份,卻因為科技文明的發展,離自然越來越遠,但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很多人又渴望投入大自然中,原先被人類遺忘的自然,又擠滿了人。而人也變成自然中最特殊的一分子,不但去改變自然,也破壞了自然。

  半屏山自民國45年即由三家水泥公司在此蠶食開採石灰岩礦製造水泥,直至86年停止採礦,經歷了40多年的開挖之後,原本質樸而高雅的面貌已是殘缺不全。原本山頂一邊緩、另一邊陡,具有單面山地形被剷平了,山的高度也由原本的226公尺降至約180公尺左右,東南側原本被形容為光平可玩的珊瑚礁石灰岩壁全然消失。

  民國86年停止採礦後的半屏山,西北側由高雄市政府規劃設置「半屏山自然公園」,興建木棧道、涼亭、瞭望台等公共設施,也吸引了不少民眾上山,東南麓除護坡植生綠化外,另由水泥業者開挖滯洪沉沙池。半屏山因蘊藏豐富的石灰岩礦而被人類開挖,停止採礦後又供人遊憩休閒,人們是毫無止盡的再利用她,她可說是人類對待自然環境「野蠻」的最佳例證,究竟人與自然該如何相處?應是人類深思的問題。

  自然化育土地、土地孕育植物、植物滋養動物,形成生生不息的多樣化生態。本文擬以此為主題,敘述人與這三大主軸的互動情形,最後並提出半屏山的功能與價值藉以建構人與自然最佳的互動模式。

壹、人與土地的互動:

(一)懸掛宗教信物與設置固定的廣播音箱

  在登山步道珊瑚礁上或涼亭內,有民眾懸掛著一些宗教信物,下面並放著播音器材,播放著宗教聲音,此種行為是出乎一片善心,勸人為善,從宗教觀點來談,無什麼爭議。但半屏山既然是被列為自然公園,從環境倫理的觀點而言,就有點違反自然,甚至不尊重自然,也不會去融入與享受自然。因宗教信物是人為的東西,人們上山休閒不應把人間的東西帶至山上懸掛、加上宗教有許多派別,如果每一教派都上山懸掛該教派的信物,那整座山豈不是成了各家宗教的大雜院。

  其次,人們上山應有尊重自然的情操、山上的一石、一草、一樹、鳥兒、昆蟲等都是山上的原住民,山是這些動植物的家,人們上山只是短暫的時間、只是過客而已,人們憑什麼把自己的東西送至別人家去,卻沒有問這些原住民要不要?。

  就融入自然而言,上山除了運動之外,就是放鬆自我,以消除緊張的工作壓力。山上除了鳥叫聲之外,還有許多大自然和諧的聲音,有風輕輕吹過樹梢的聲音,有落葉輕輕掉落的的聲音,有蟬兒在樹上合唱與獨唱的聲音,有赤腹松鼠發出來的聲音….,放著這些動聽的聲音不聽,硬要大家跟著一起接受他的廣播聲音……,也是不尊重人的一種行為。

(二)私設大哥大基地台

  半屏山的獨特之處在於位處城市中心、在四週水泥建物環繞之下突起一峰,為城市內的自然荒野,所以在鳳山縣輿圖描述:「突起一峰,形如半規,山背嶗國嶙嶙,其陽如削成片玉,光平可玩,為舊治後嶂,然去城咫尺,易於窺伺」。這樣的地形特徵卻引起某大哥大電信公司的覬覦,從山頂的瞭望台往東北方向走去,在穿過一片銀合歡林後,有一塊平坦地,再往上爬即是整座山的最高點,他們就在該平坦地整地、並不時有車輛上山運送水泥、鋼筋等建材,以便建造所謂的基地台,後來經民眾向媒體披露並以地方版頭條報導之後,市政府派員取締並以拆除,而回復原來的地貌。

  此件事充分顯露出市民們沒有公共財的觀念,半屏山的可貴之處並不在於適合建造大哥大基地台或供人私闢休息區,而在於那無可取代的地形獨特性與生物多樣性,她是全體市民所共有,並不是某個市民的私人財產,個人或企業是無權去進行地貌改變的行為。

(三)設置巨石阻擋吉普車

  半屏山自停止採礦之後,已成為市民登山健行之處,自山頂礦區一路下山,視野極佳,可鳥瞰市區,但總有一些橫行礦區道路的吉普車,他們由水泥廠後方的道路進入,經過沉沙池,再由礦區道路蜿蜒上山,不但破壞了山上的環境生態,也影響了登山民眾,尤其在民國90年國慶煙火於蓮池潭施放,半屏山是觀看煙火的最佳鳥瞰點,當晚整條往山上的礦區道路竟塞滿了吉普車,而影響了民眾觀賞煙火的情緒。民眾為了防堵吉普車上山,就在礦區下山的半山腰處,挑了一些珊瑚礁、水及水泥糊在道路中間,但還是擋不住吉普車上的圓鍬,三顆擋路石維持不了多久,就被撬開滾到旁邊去了。

  這些吉普車駕駛如果懂得尊重他人、也懂得尊重這座山,應該不會駕車上山,而會以走路方式上山,才能體驗登山及賞煙火的樂趣,就如同高山的美,是因不那麼容易到達才更顯得美妙。而半屏山自然公園自掛牌以來,似乎也沒有政府單位加以管理(頂多只是寫些標語掛在路旁),以致於吉普車可以公然上山,而民眾也只能以土法煉鋼、自力救濟的方式阻擋。

(四)上山烤肉引發大火

  民國91年的中秋節對半屏山而言,是一個值得令人警惕的日子,當晚有民眾上山賞月並在山上烤肉,卻不幸引燃大火,將半屏山僅存的一段鋸齒狀斷崖周遭的植被燒毀。秋冬的半屏山,在沒有雨水滋潤之下,已顯得一片蕭瑟,加上礦區遼闊,在風勢的助長之下,引發森林火災,是最不可原諒之事,這是人類對半屏山除了採礦之外,對她造成另一次的傷害。

(五)高鐵聯外道路與愚公移山

  半屏山尾稜止於菜公路與翠華路口,因要開闢高鐵對外聯絡道路,市政府掛著以愚公移山的看板,將靠近翠華路旁的山挖掉,並留下一小塊山丘與菜公路相接,整條聯外道路彎曲起伏,以致民眾拉布條抗議,認為有損高市門面---。

  這項道路開闢工程又對半屏山造成另一次的傷害,人類對她似乎無止盡的開挖與利用,從開採石灰岩礦而改變了整座山東邊的面貌;而開闢高鐵聯外道路以及捷運穿越半屏山山腰又改變了整座山西邊的面貌,又再次證明人類對半屏山真的是相當野蠻、真的是予取予求。

  掛著「愚公移山」的看板,代表著人類以「人定勝天」的思維在對待大自然,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思維,人不能用科技力量無限制的挑戰天,大自然在被開挖時,常是無言以對,但當大自然反撲時,人類將死無葬身之地。近年來紅酒取代了白蘭地成為酒宴的新寵,紅酒的甘醇有別於白蘭地的香烈,這差別的主因在於紅酒的酒精含量遠低於白蘭地,紅酒是直接釀出來的,而白蘭地是經過蒸餾的。紅酒的酒精難以超過百分之十五,是因當酒精的量聚集夠高時,就會將酵母菌殺死。也就是說,酵母菌繁盛的後果,就是把自己消滅,人類實應向紅酒學習教訓,別像酵母菌般,被自己生產的酒精消滅,破壞了生態,便沒有明天。人應與大自然共生、共存,只有尊敬大自然才能使子孫在這地球上永保安康。

(六)淨山歌唱

  94年4月的週六上山時,恰逢某個團體辦理淨山歌唱活動,他們在登山口前準備了一輛野台戲車,上面寫著淨山歌唱,主持人站在車上舞台大聲吆喝著請大家登台演唱,車上喇叭聲音正對著「半屏山自然公園」的木頭刻字,而在其旁邊正有某個老師正帶領了約二十位學生及家長做生態解說。此種現象反映出台灣雖有多元文化、卻不知互相尊重,當大家在進行各自的活動時,是否要考慮尊重他人,既然寫著自然公園,一切活動是否以自然為主,譬如登山、生態解說,如要唱歌是否到KTV去,何必花大錢請來一輛野台車,何苦到山林用電波干擾山裡清風、樹上蟲鳴呢?

(七)大岩洞攀岩

  大岩洞是登山中途的極佳休息站,是由兩塊巨大的珊瑚礁所形成的峽谷地形,如同墾丁森林遊樂區的一線天峽谷,其中一塊筆直雄偉,高約三十公尺,礁岩上長有一株大正榕,茂密的枝葉覆蓋於峽谷的上方,陽光難得直射地面,故此地終日涼爽宜人。

  這樣涼爽宜人的地方竟引來一群喜愛攀岩的民眾,他們從峽谷上方懸垂繩索而下,並沿著岩壁攀岩而上,不但傷害到依附在岩壁上的毬蘭等岩生植物,攀岩者本身也有危險。因珊瑚礁石灰岩容易破裂,就在他們垂下繩索之處,可看到有一節理(岩石的破裂面),岩石何時破裂掉落是很難預料的,且另一塊較小的珊瑚礁上面已發現存有岩石倒立的證據,意味著這塊珊瑚礁是由上面掉下,而倒立於此的。從事戶外活動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安全,當生命沒了,活動就沒什麼意義了。

貳、人與植物的互動:

(一)砍藤

  走在半屏山上,常見到藤本植物在半空中被攔腰截斷,尤其是珍貴的菊花木,也會見到一些帶刀上山的民眾正在進行所謂的「砍藤救樹」,他們總認為是在做好事、積功德,因為菊花木這些藤本植物會纏繞在其他樹上、甚至會遮住這些樹木所需的陽光而把它纏繞致死。尤其在大岩洞峽谷裡頭的一棵直徑約二十公分的菊花木,在自然公園成立的隔年(88年3月)被砍伐,真是令人痛心與惋惜。

  半屏山既然是「自然公園」,「人為的整理、砍伐」就應該被約束,森林其實有其更新機制,想想數十年前,半屏山尚未開放時,沒有人去整理、清除也未見藤類植物纏死其他植物,且這些植物都還活得好好的。其實藤本植物在森林中有其橫向穩定的功能,藤本與森林形成天然的屏障,可以抵擋強風、大雨等環境壓力,若藤本植物被砍除,可能降低森林抵擋強風暴雨的能力。因此當人在其中活動時,其行為應該以最低限度影響自然環境為原則,「半屏山的綠」極其珍貴,維持它原來的面貌應是全體市民最大的希望。

(二)砍樹

  90年11月在步道旁的一棵直徑約有上百公分構樹瘤頭,被砍倒在步道旁,並計畫將該樹頭運下山,經山友們向市政府反映,雖然市府最後由工務局養工處派員立下告示牌「禁止砍伐,違者究辦」,而無法得逞,但此一事件透露出市民對生命的不尊重,這是來自於以人為主的價值觀,如果人類具有李奧波德提倡的土地倫理:一切萬物均有其內在的生命價值,人類並不是世界的主人,只是和動.植.礦物一樣,都是土地國的一員,相信不會對一棵已長了一二十年的樹木,在短短幾分鐘時間即結束了它的生命。

(三)整理傾斜木

  走在登山步道上,如有即將傾倒的樹木,常會遭帶刀上山的好心民眾整理一番,他們的出發點是好心作善事、積陰德,要讓民眾登山時好走一點,因此要清除所謂「路障」。

  半屏山上的樹木更新,蟻類、甲蟲等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些即將枯老的樹木是蟻類、甲蟲、甚至是鳥類生存、繁殖的庇護所,這是大自然自然演化的機制。看似寂靜的大地,其實正進行著生與死的輪迴,構樹倒了,不是生命的終止,而是更多生命的起點,人類又何必在這自然演化的路途上,強行去插上一腳。

(四)一人種一棵樹

  上山民眾基於愛山的情懷,自動發起在礦區兩旁種樹的活動,為了在乾旱季節把樹木種活,甚至挑水上山。這些愛山情懷足以媲美「種樹的男人」一書的主人翁艾爾則阿.布非耶,他從53歲開始每日在荒地裡種下一百棵橡樹的種子,經過32年,原本乾旱的荒地變成青翠的森林,乾涸的小溪也淙淙流動,森林裡吸引了不少動物前來,溪流裡也充滿了許多生命,人們又回到村莊來居住(原本村莊裡只住了三個人)。麥田、薄荷田、農夫和野餐的人為這片土地注入了亮麗的生命色彩,這個天堂樂園完全來自艾爾則阿.布非耶的賜予。

  礦區種樹活動基本上應與肯定與稱讚,只是種的樹最好種些半屏山原生物種,如雀榕、正榕等桑科榕屬植物;而不要種阿伯勒等外來種植物,或是種無法耐旱的植物,如樟樹,因在乾旱的山頂瘦稜上種植,須澆水才能茁壯,但萬一茁壯,哪天豪雨一來,土石鬆軟,樹大招風,不是加速山崩嗎?其實我們更應該尊重「土發」的樹,只要不隨便砍伐與整理這些土發的樹,譬如構樹、血桐等,半屏山上的翠綠,應是指日可待的。

參、人與動物的互動

(一)從綠繡眼雛鳥被抓談生命的尊重

  四月春芽嫩綠是群鳥們繁殖期的開始,走在步道上,只要放慢腳步、細心觀察,將會發現綠繡眼、白頭翁、黑枕藍鶲在樹林中築巢育雛,能觀賞到生命的誕生是多麼令人雀躍之事,也可藉此教育孩子對自然生命的尊重;但缺乏尊重自然素養的民眾,却對這群山上的新生命,在羽翼未豐、無法振翅高飛時將之連巢捕捉…,也有民眾利用關在鳥籠內綠繡眼的鸣叫聲引誘其他綠繡眼上當,而將之抓走。

  野鳥是森林中耀動的音符,是大自然的演奏家,上趟半屏山,山紅頭的「鈴鈴低吟」、黑枕藍鶲的「回回高歌」、都將與你不期而遇,但如果把牠關進籠子裡,就失去了聆聽大自然音符的耀動。人與鳥和諧的互動並非來自人們的捕捉與餵食,唯有讓野鳥們回到自然環境裡,人與之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建構和諧的人鳥關係。「今日鳥類,明日人類」正說明著人與鳥的依存關係,因自從人類在地球上出現,鳥類就與人類為伍,一起呼吸著相同的空氣,喝著一樣的水,各自在生物圈中錯綜複雜的食物網和食物鏈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就和其他生物一樣,鳥類是維持生物圈中平衡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這個生物圈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憑藉。

  一個沒有鳥類的世界實在令人難以想像,而且可以確定的是,那也將是個完全沒有生物生存的世界,同時也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世界,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一個人若不能仁慈的對待動物,必不會對人類仁慈,為了人類的未來,人類更應該多去關懷與尊重周遭的生命。明朝先哲不是早就提出所謂「民胞物與」的精神嗎?

(二)從抓攀木蜥蜴當寵物談起

  走上半屏山,最易與人親近的動物非攀木蜥蜴莫屬,有小恐龍之稱的外貌有點令人敬畏,但當他們的領域受到侵犯時,雄性的斯文豪氏攀蜥會對入侵者做伏地挺身的動作表示警告之意,樣子十分可愛,夜晚睡覺為避免蛇類攻擊,常凌空抱著樹枝睡覺,睡姿更是引人注意。有次上山撞見他們為了撫育下一代,趴在地面上挖洞,然後產卵,最後再用頭與腳爪扒土回填,前後大約花了六小時的時間,讓我們看到了新生命誕生的喜悅。山上有這麼與你親近,讓你欣賞的可愛動物,一些民眾不知珍惜,却對這些可愛動物伸出魔爪,他們上山捕捉帶回家當寵物,甚至還發現幫他們漆上油漆…,試想本來遨遊於山林之間,突然被關在籠子裡,那種失去自由的感受,你願意去嘗試嗎?而身上被塗上油漆,他們又不像聰明的人類,會用松香水擦拭,那種不舒服的感覺,你願意去承受嗎?

肆、半屏山的功能與價值

半屏山是高雄都會區的天然屏障、是城市邊緣的一塊自然荒野,亦是一塊豐富的生命地,對人們而言不只是爬山、遊山玩水這樣粗淺的意義而已,她有其深層的自然價值。

(一)自然主義的價值

  半屏山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人類從探索自然生態產生樂趣,並得到滿足。不論任何年齡的人,一旦接近生物界的豐富多樣,都會激起好奇心與探索發現的精神,看翱翔天際的鳥兒、羽化蛻變的蝴蝶、四季變化的苦楝,可體會到自然生命的蓬勃生機,也更能融入當下的生活,不再對生命的過程掉以輕心。人的身、心、情感都能因為接近自然而受益。

(二)自然生物之基因庫

  半屏山的地理位置,對生物而言,是其棲息的生態島嶼。在四週都是水泥叢林的高雄市區來說,半屏山的角色猶如海上孤島一般,吸引許多過境物種在此棲息,加上原棲息在此的物種,因此山上生態資源豐富,根據左營高中近年來的調查,植物約有340種、動物約有200多種,成為本市最重要的生物種源庫之一。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這座山,在四週人口密集的水泥叢林區,將是一片灰暗與無趣,這座綠色山脈不但為都市增添色彩,棲息其上的生物更是繽紛多元,更提供了人們探索自然的舞台,豐富了都市人的生活。

(三)美學的價值

  半屏山除了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之外,更有漂亮的地景資源,沿著山頂稜線走走,可東望中央山脈輪廓與朝陽日出,西眺台灣海峽與落日霞光,北望大小岡山,南望蓮池潭與柴山。康熙年間鳳山知縣李丕煜的<半屏山詩>云:「陡然拔地起,半璧凌方洲,翠色空霄漢,嵐光鎖綠畴。鳥道暗峰拱,雲帆碧海收;影入蓮潭水,千年勝跡留」,即是對半屏山的讚美之詩。這種大自然美景帶給人類的美學衝擊,是人生的其他經驗難以比擬的,大多數人會對自然美景產生強烈的感動,也會對自然世界的美麗壯觀產生喜悅,甚至生出敬畏。特別是人的生活本來就充滿困惑與潛在的混亂,自然的美學經驗卻可以鼓勵、指導我們找到生活的意義與秩序(薛旬譯:生命的價值)

(四)歷史及懷舊價值

  人類的每一個文化均孕育自獨特的自然環境。半屏山與周邊社區如左營舊城、蓮池潭,自清代以來,即是一幅純樸、悠閒的農村景色,清朝李丕煜的<半屏山詩>與覺羅四明的<翠屏夕照>(註一)均孕育自此優美的自然環境。如同希臘人與海、德國人與黑森林,半屏山下豐富的歷史文化與獨特自然環境可讓後代勾起懷舊記憶,型塑特色,教育下一代建立歸屬感、認同鄉土的使命感以及永續責任感。
相對於人類的短暫生命,自然及萬物的演化之路是永恆而漫長的,把自然界當作自然歷史博物館、當作教學場所與教材,可以讓人類更清楚自己的歷史定位與來龍去脈,並更謙卑地對待自然環境。

(五)最佳之自然教室

  半屏山有豐富的人文與自然內涵,加上位處交通樞紐(高鐵、台鐵與捷運交會處),步道平緩,可說是高雄地區極佳的環境教育教室,本校因位處半屏山下,半屏山可說是上天賜予左營高中最佳的大自然教室,多少年來,左營高中的學子在這裡認識半屏山的地質,了解植物生態,挖掘科學展覽題材。他們調查鋸齒懸崖,分析半屏山的受力;他們統計化石的排列,推測古海岸的走向;他們觀察山上的木芙蓉,研究何以花色一日三變;他們從黑夜守到清晨,記錄半屏山上簷下姬鬼蛛的織網與收網行為。也利用高中職社區化的經費對半屏山做一系列的調查與出版(半屏山自然公園—步道解說手冊、化石篇、植物篇、動物篇),並辦理半屏山生態解說研習,希望能與全體市民攜手走入半屏山的生命,更期待大家敞開心胸,讓半屏山也能溶入我們的生命。

參考書目

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柴山報馬仔),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高雄市。
高雄市左營高中,2002。(半屏山自然公園步道解說手冊),高雄市立左營高中,高雄市。
高雄市左營高中,2003。(半屏山自然公園步—植物篇),高雄市立左營高中,高雄市。
高雄市左營高中,2003。(半屏山軟體動物化石圖鑑),高雄市立左營高中,高雄市。
涂幸枝,1993。(柴山主義),晨星出版社,台中市。
施議哲,2002。(半屏山系列一地史與化石),左營高中學報第三期,高雄市
薛詢譯,1998。(生命的價值),正中書局,台北市。
彭國棟,2003。(自然保育季刊—認識自然的深層價值),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