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高品話讀書

崇陽居如意居士 潘英俊
  自古以來,中外討論讀書的文章何止千萬篇。就是碩學鴻儒或千古文豪談讀書的人也不可數計。現在筆者再以這樣的主題來談,真是「老生常談」。只因為這個題目數千年來沒有褪色,也沒有減重。相反的,由於今日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天不知蹦出了多少科學新知。也不知發掘了多少遠古往事(考古新發現)。加上印刷術的進步;由古老的手抄;刻版印刷;鉛印排版;影印;電腦排版;以至於數位印刷術的使用。全世界每天不知有幾千種不同的書出版。所以讀書這一題目更見重要。在古代或許只有少數人可以讀書,也才可以讀得到書。而今天生在文明社會的人,如果說沒讀過書,或說讀不到書,沒有書讀。那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本文所謂的「書」是泛指包含教科書以外的所有以文字或圖片所編輯出來的資料。凡報章雜誌、網路資料無一不是屬於「書」的範圍。所以我們現代人,讀書真是幸福。只要想讀書,真是唾手可得。想到古人要讀竹簡版刻或帛書就頭大了。不是笨重的翻不動,就是貴重的得不到。提「讀書」談何容易!所以古代的書,物以稀為貴。可以說是「難得之貨」。然而究竟書不是普通貨物。其貴不在材質。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經驗的寶藏。所以儘管今日滿市滿街書。但書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可以量化來衡量的。梁實秋教授說的好-「價廉未必貨色差,暢銷未必內容好」。所以書雖然都有其「商價」,但其價值卻在內容的精到。因此談讀書就得拋開「開卷有益」的迷思。正如我們不可抱著「吃飯有益」的想法為真理。要看吃哪種飯?如是腐敗的飯,或受污染的飯,吃了想必後果難料。讀書亦然。尤其今日書太多了,縱然不能說今日的書都是粗製濫造,或一派胡言。至少是品類繁多,百家齊鳴,涉獵的範圍浩瀚無邊。我們要讀書就不能隨手拿來讀。否則不但無益,反而浪費讀書的時間。

   那麼該讀什麼書才好呢?我們每日用餐,有人喜歡麵食,有人喜歡米食。所以讀書也要視各人的興趣和需要而定。有必讀有選讀,有瀏覽,我們很難說你非讀什麼不可。在學生時代如果能遇到一兩位很有學問的老師,那真是三生有幸,他能適當的指點我們讀書的門徑。免得摸索瞎碰。

   每一個大族群,都有其文化傳統。活在這一族群中,我們即不能悖離這一傳統。我們的邏輯概念與這一傳統,可以說渾為一體。因此要讀什麼書?在你所從事的行業以外,有一個選讀的原則或許值得考慮。做為一個華人,生長在中華文化環境中。想讀書,都需要讀一些蔚成中華文化的傳統書籍。這些老掉牙的書曾歷經多少改朝換代,驚濤駭浪;以及風潮的衝擊。然而,在街上書店中,總還擺在很顯眼的地方。這表示什麼?古物雖多,但不是樣樣都值得當古董一樣的受珍藏。否則隨手撿塊土石不都是千萬年的古董了嗎?在中華文化數千年來的淬礪下,有些被稱為經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份。由這些思想所演化出來的歷史進程之記錄即史書,也是一樣重要。當然盲目的提倡讀經、讀史要不得。否則會走進歷史的死胡同。時代的巨輪飛快翻轉。時空的變化也跟著瞬息易異。我們在讀這些書時必須同時具備兩副眼鏡,一副「老花眼鏡」、一副「近視眼鏡」。「老花眼鏡」指的是我們要設身處地的去思考該經書成書的時空背景,甚至是著作者的身世背景。「近視眼鏡」是說我們該以現代眼光去了解,去看待那些古書。我們不是要去強記那些千古老資料。我們是要從其中淬取古聖先賢的智慧以激發我們思想上的創造力。我們是要吸取歷史上一再重演的成敗經驗來炯戒我們的言行。

   古人嘗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言語無味」。套一句流行話:「有那麼嚴重嗎?」。但仔細想想,實在頗有道理。同一種族的人,其容貌都差不多,言語也相同。那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溫文儒雅,說起話來不是妙語如珠就是言簡意賅,或辭意暢達,寓意深遠。而有些人則目露兇光;戾氣滿面,聽其言則鄙俗粗野,都些惡言穢語。我曾靜思良久。其差異必有緣故。我想能著書而成為一家之言的人,非有道之士必定也是一時才俊。讀書就等於上友古之高士,胸襟日廣,臉上自然流露出一股清醇爽朗,祥和愉悅之氣象。談吐上也自然高遠典雅。反過來說,人不讀書,目之所視皆為世網塵勞;心之所困皆在名韁利鎖;患得患失,苦惱心煩。面目焉能和悅而不覺可憎。談吐那能雅屬,當然,改變氣質並非僅讀書一途。前面提過,所謂書,包括了所有文字資料與圖片。在此必須再加上文化氣息,與書卷味。生今日之世界,各種傳媒無遠弗界。街市常聽一些升斗小民說:「人沒有知識,總也得看電視。」所以各種傳媒實在也是「書」的異形物。只是大部分傳媒是商業取向。並不考慮教化的社會責任。因此最簡便、最有效的修養和充實自我的方法還是讀書。

   書的本身就有多樣性,各有情趣,各有芳香。林林總總的書,擺在書架,放在案頭,擱在枕邊,處處看起來都很正點。書櫃看起來比酒櫃要來的典雅有氣質。也許這是古人說:「黃金散盡為收書」的原因吧!但可別忘了古人更說:「有書不讀子孫愚,子孫愚兮禮儀疏。」的古訓。今日筆者更要補上一句:「有錢就買書,有時間就看書。」來與鄉親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