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臺灣農村再生的看法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培訓員 蔡宏杰

壹、前言

  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皆以農立國,在農業的知識及基礎上累積了相當深厚的經驗。民國38年政府遷台,當時的臺灣唯一賴以維生的產業便是農業,但憑藉著深遠的農業經驗和人民勤勞樸實的特質,我國在早年憑藉著大量的出口農產品和加工品賺取外匯漸漸的站穩了腳步。隨著爾後資本主義的盛行,我國漸漸的由農業社會轉型至工業社會到現今的科技產業為國家經濟主體,農業的發展較不如從前的受到重視。我國在科技的研發和製造方面在全球取得了執牛耳的地位,但隨著工業的盛行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導致的全球氣候異常,讓人們開始省思該如如何在不破壞環境的大前提下繼續保持著經濟的成長動力,我認為關鍵的答案便在農業。隨著二氧化碳排放提高和累積造成溫室效應導致南北極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耕地減少,馬爾薩斯的人口需求理論中所提及的人口增加的速度趕不上糧食生產的速度可能在本世紀就會發生。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原物料的價格和能源的價格是經濟穩定的重要因素。若能源和原物料價格攀升再加上現今各國政府以印鈔票的方式來刺激經濟,未來可能演變出超級通貨膨脹。

貳、發展農村再生計畫實在是一項睿智的政策

  危機即是轉機,若是能解決能源和糧食問題的國家必定能在國際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我國現今發展農村再生計畫實在是一項睿智的政策,但該如何做起?我認為現今的農業必須師法荷蘭發展溫室農業。荷蘭的工業基礎雄厚,其中化工、食品加工、機械與材料、電子工業技術尤為先進。世界級的大型公司如化工業的殼牌、食品工業的聯合利華、電子工業的飛利浦在國際工業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影響下,荷蘭溫室農業也具有高度工業化的特徵。溫室設施本身就是工業化集成技術的產物,由於擺脫了自然氣候的影響,溫室園藝產品的生產完全可以實現按照工業生產方式進行生產和管理。而且不僅體現在種植過程中有其特定的生產節拍、生產週期,還體現在產品生產之後的包裝、銷售方面。與工業生產如出一轍,因此被稱之為工廠化農業。事實上荷蘭的農業特別是溫室農業是被當成工業來辦的。溫室產業中廣泛採用現代工業技術,包括機械技術、工程技術、電子技術、電腦管理技術、現代資訊技術、生物技術等。我國在科研的競爭條件並不遜於荷蘭,我們應當回到農村發展農業造鎮計畫,把各相關的人才訓練帶進農村。如此一來才能帶動各式相關投資進入農村,縮短城鄉差距,提升更多的就業機會進而達到振興經濟的效果。

參、臺灣農村再生擬議政府的作法

一、提供各項優貸、獎勵投參方案:

(一)提供低利優惠貸款
(二)提出獎勵投資方案
(三)以低於50%的比例參股投資

二、重點發展作物:

(一)發展生質能源作物 例如:痲瘋樹(含油量高,成本低廉)
(二)發展中藥作物:中醫特色為無副作用、效果迅速。台灣的中醫技術成熟獨步全球,外國人競相
研究中醫,中藥作物未來的潛在需求龐大
(三)鼓勵水果及稻米的栽種

三、加強科研人才的培育:

(一)在大學設立特定目標獎學金,鼓勵優秀科研人才發展農業科技。
(二)購買有成果與潛力的研究並申請專利

四、資本市場的運作:

  在各方面條件及技術成熟後,透過資本市場併購擁有龐大土地資產及專利技術的公司,將成功模式複製到全世界。

五、預期可達成的效果:

(一)提升國際地位
(二)推動經濟發展(貿易順差、外國資本流入、觀光產業帶動、
城鄉差距降低、就業率提升)。
(三)能源仰賴進口程度降低。
(四)解決糧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