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斷發生的天災 談台灣的環境保護

勵踐會會員 環保志工 廖文豪

  前陣子北二高汐止基隆段在風和日曬的天候下發生大規模的走山坍塌,去年八八風災,小林村滅村,雲林沿海地層下陷,每遇豪大雨全台發生的土石流...等等事件,除了全球暖化,氣候異常是災害發生的原因之一外,土地使用的正確與否,更是影響災情的關鍵,因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需重視環境的保護。

  翻開世界地圖,台灣正好位於南北緯15-30度之間,也就是全球沙漠主要分布的副熱帶地區,從非洲的撒哈拉到中東的阿拉伯半島,亞洲的印度,遠至南半球的澳洲西部等均位於此一地帶,但台灣島受歐亞大陸板塊及菲律賓板塊擠壓的影響,地形上得天獨厚,島上3,000公尺以上高?林立又四面環海,且有全球顯著的亞洲季風系統,夏天西南風帶來溫暖潮濕的空氣,又位於西北太平洋颱風行經的路線上,因中央山脈的阻隔每每帶來充沛的雨量,因而形成生物的多樣性,據統計台灣有超過4,000種以上的微管束植物,全島年平均雨量超過2,000mm,甚至部分地區超過4,000mm,是熱帶雨林的兩倍,而讓台灣成為一個美麗且物產豐富的海島,而不被沙漠化。雖然雨量多,但因地形的關係,山高水急,河川短促,且全年降雨分布並不平均,不利水資源的儲存,因此往往也是很容易缺水的地方,因而位處落差甚大的地形氣候環境下,國土資源的規劃利用正確與否就更顯重要。

  台灣為追求經濟成長,國民所得的提升,加上人口持續不斷增加,最近幾十年積極投入現代化工程開發,但山坡地的超限利用,人與河川爭地,濫墾,濫採砂石的情形隨之而來,造成的國土破壞,景象令人怵目驚心,因此從921開始到現在,大地開始反撲,天災不斷,我們應冷靜深思的是不當的工程開發背後所產生的利益,與整個國家社會所付出的巨大社會成本是相差懸殊不成比例,而且所造成的環境破壞更是無法以金錢來衡量且無法彌補的損失。

  每當我們到日本或歐洲,北美洲,紐西蘭,澳洲等國參訪時總覺得這些國家美麗又自然,但深入了解美好的環境並不完全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據報導在歐洲許多國家全國有1/2的人都是某個社區或環保組織的會員,在加拿大的洛磯山國家公園為了保護大自然生態,甚至不惜準備封閉部分通往深山美麗湖泊的道路,歐洲各國更是嚴格保護私有古蹟,就算是私人住宅也不淮更動建築外表,否則動之以刑罰,紐西蘭甚至為了保護瀕臨絕種的鳥類繁殖,環保部甚至把一些相當大面積的島嶼上的人類及有害動物請走,放棄原有觀光及經濟利益,前述先進國家的作為值得我們深思學習,畢竟地球的資源有限,人類的慾望無窮,且過去那種人定勝天的觀念必須改變,人類的生命平均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是地球的過客,而萬物才是大地的主人,人類不能因一己之私喧賓奪主破壞了大自然。面對當前的情況政府更應主動積極的對於安全防災,永續發展,國土政策不斷的吸收新的思維,不是僅對災害採取對策,而需深入了解災害形成的結構性問題,從結構性問題著手才能治標又治本,然後進一步的由政府主導,結合民間社團的力量,電子及平面媒體的宣導,激起全民的共識,進而產生參與的熱情,從產業發展,生態,環保,防災各種不同角度,廣泛深入的剖析,作為未來國土發展土地利用的重大政策方針,並落實防災,減災的計劃,付諸實施切實執行,期盼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能為我們後代子子孫孫保有一片淨土,仍能在青山綠水的環境中成長茁壯,而永保台灣『福爾摩沙』美麗之島的美名於不墜。

參考資料 :
1. 台灣的氣候 遠流文化出版 作者 涂建翊、余嘉裕、 周佳
2. 草山蛙鳴第56期
3. 2010年5月20日工商時報
4. 2010年5月25日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