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的權益

中華佛教居士會青年委員會青年委員會會長 陳蓮華
  食素這個概念,是從幾年前開始才廣泛推展開的。人們所謂的食素,也就是茹素的概念已經愈來愈普及,並非是廟裡的出家師父獨有的「註冊商標」。根據統計,目前全台灣已經有200萬茹素者,相當於全台灣總人口數的十分之一!

  什麼是「素食」?一般人或許會認為:「只要是蔬菜,就都是素食」,由於茹素的人愈來愈多,在很多素食餐館點菜時,服務人員常會問:「請問你能接受蛋奶素嗎?」對於不吃素的人來說,到底什麼是奶蛋素?那麼素食,到底分成幾種呢?

素食的分類

  對一般茹素者來說,吃素分成兩種:「全素」及「蛋奶素」。但是對於佛法來說,真正的素食是只能吃蔬果類,當然不包括蛋和乳製品。最重要的,連蔥、蒜、洋蔥、韭菜......等調味菜類,都不能食用。因為佛教的護法會怕所謂的五辛,所以對修行者或是出家師父來說,真正的全素或是純素,是指:奶、蛋、蔥、蒜、洋蔥、韭菜......等都不能食用。

  為什麼呢?《首楞嚴經》裡有這麼一段經文:「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噉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

  從《首楞嚴經》的經譯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飲食對身心的重要性,因此對於食物,絕對不能不謹慎選擇。而經文所提到的五種辛菜──蔥、蒜、韭、薤、興渠,雖然其本身並不具有毒素,也不是葷菜,但是辛菜裡面所含的成分,對於學佛修道的人來說,猶如毒藥一般會危害我們的身心。如果生吃這類辛菜,會使人動肝火,容易增長瞋恚的心念;如果煮熟吃,則會壯旺相火,助長淫欲的念頭。無形之中便助長我們犯下種種殺生、偷盜、淫欲、妄語......等惡行,斲喪我們的法身慧命。

  如不斷除五辛,即使有諸天菩薩、護法龍天想發心護持,然而一聞到食用者口中的臭味,便避之惟恐不及,當然也就不肯來守護了。而且,由於食用後的臭穢氣味,剛好與鬼道的眾生臭味相投,所以一聞到此種氣味,鬼道的眾生便會受感召而來舔舐食用者的嘴唇。如此一來,常常和鬼道眾生在一起,善法、善緣逐漸地遠離,福德也就日漸消減了。總而言之,食用五辛不但沒有任何利益,反而還有種種的壞處;真正學佛修行的人,必須戒除五辛,才能得清淨。

推動素食食品包裝標示

  由於茹素的人數日以繼增,行政院衛生署於2008年開始實行「包裝食品宣稱為素食之標示規定」於2008年4月18日,將素食作了以下5種分類:「全素或純素」、「蛋素」、「奶素」、「奶蛋素」及「植物五辛素」,以提供茹素者更多的方便。

  從去年7月1日起,素食製品如果沒有「全素或純素」、「蛋素」、「奶素」、「奶蛋素」及「植物五辛素」5種分類標示,則將受罰。素食食品倘未標示素食相關應標資訊,將違反食品衛生管理辦法第17條規定,並依同法第33條處新台幣3萬元至15萬元罰鍰;素食標示不實者,違反同法第19條規定,依同法第32條規定,處4萬元至20萬元罰鍰。近年抽檢事件常傳出素食摻雜動物性成分,已違反食品衛生管理辦法第11條規定,可依同法第31條規定,對業者處6萬元至30萬元罰鍰。

  在此法令頒佈後,同年的12月發生了散裝素食不合格的事件(不合格率達12%)。衛生署除了建議茹素者購買時盡量購買包裝完整的產品之外,對不合格的產品也進行稽查。稽查結果:共抽驗50件素食產品,結果17件包裝素食全部合格,33件的散裝素食中,4件有摻葷的情形,3件檢出同時含有豬及魚成分,1件檢出同時含有豬、雞及魚成分,不合格率約一成。衛生署表示,宣稱是素食產品結果卻檢驗出動物性成分,將會被處新臺幣4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鍰;至於因製程品管不當而造成,未如期改善者,也會被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一年內再次違反者,並得廢止其營業或工廠登記證照。

  歸納歷年來檢查結果,包裝素食食品連續三年檢驗皆全部合格,有素食摻葷疑慮的產品都是散裝品,因此衛生署建議素食者,盡量選擇包裝及標示都完整的素食品,或是有品牌保證、重視信譽的商家,較有保障。當然,衛生署為了茹素者的權益,也有持續的稽查動作。市售素食品品質調查是衛生署年度計畫,每年都會進行,衛生署並呼籲製造業者,應確實落實衛生良好作業規範,做好產品標示,確保純素食者之消費權益,衛生署未來也將持續確實督導各縣市衛生局做好把關之工作。

  專業素食網站suiis總經理林紘睿表示,肯定政府積極查緝黑心素食用心,自從去年起開始實施的素食分類標示,漸漸在市場上看到成效,素食朋友如今在選購素食商品時,已經大幅減低素食分辨不清的疑慮。唯許多日常食用的商品,例如:優格、牛奶、糕點、零食...等等,可能因添加動物膠、動物來源的色素、動物油脂,而不屬素食,建議廠商善盡企業責任,對於非素食商品能夠加註標示「非素食」,以免造成素食者誤食。

未來繼續努力的方向

  雖然包裝食品的監督已經落實,,但是對於餐廳的規範仍需加強。因為許多餐廳業者對素食的定義不了解,而提供佛教徒摻雜五辛的素食餐飲,所以希望政府可強化市民及餐飲業者對素食的定義的了解,並且針對選用的食材進行檢測,這無非是想強調茹素者安心享用美食的權益。此外,也希望透過更多的宣導及呼籲,讓社會了解素食對健康的正面影響,以及對環境益處。

  美加在2003年就已經訂出素食飲食金字塔,建議素食者每天要攝取穀類6份,豆類或堅果類5份,蔬菜類4份,水果2份,脂肪類2份。但是台灣的素食比起美加分類更細,參考國外標準之餘,未來台灣的素食飲食標準,包括:純素(即不含動物性成份,也不含蔥、洋蔥、韭菜類等)、植物五辛素(不含動物性成份,含蔥、洋蔥、韭菜等),以及奶素(如:起士、乳清蛋白、奶油)、蛋素(像是全蛋、液蛋、蛋白粉),這些素食的分類和熱量,也都應該標示清楚。台灣目前已有超過200萬的素食者,再加上近年來節能減碳觀念的推波助瀾,吃素,顯然已經是種趨勢。我們要呼籲衛生署再趕緊加快腳步,才能讓素食者吃得營養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