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區營造的實務

雲林縣政府民政處處長 許根尉

壹、前言

  經濟起飛後的臺灣,曾在國際上被賦予「貪婪之島」之有損於「福爾摩沙」美名的稱謂,「重經濟、輕文化」與「重物資、輕精神」的發展邏輯,可能是問題的癥結之所在。解嚴後的臺灣,隨著民間活力的蓬勃發展,社會各界也開始產生對臺灣這片土地與文化的關懷。為了順應時代的趨勢與潮流,落實基層文化建設,消弭城鄉差距,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民國 83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試圖透過居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活動來擾動居民,鼓勵社區居民願意走出來關心公共事務,並藉由舉辦活動的討論過程,建立社區居民共同的在地情感與共識,逐漸強化社區的自主性,使其成為台灣邁向公民社會的穩固基礎(內政部,2006)。

  社區總體營造推展初期主要係由文建會負責推動,且相關的計畫分散於各個部會,並與內政部主責推動的社區發展雙軌發展。行政院於2002年5月提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特別將「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提列為十項重點計畫之一,首度將過往分散於內政部、經濟部、衛生署、環保署、農委會、文建會、客委會、原民會等部會所屬之社區營造相關業務,統合至單一平台進行整體思考與評估。該計畫的內涵主要包含:(1)活化社區營造組織;(2)社區營造資源整合;(3)原住民新部落運動;(4)新客家運動-活力客庄.再現客家;以及(5)醫療照顧服務社區化。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關注到人、文、地、產、景等總體的營造,他將傳統分散於各部會的相關業務,彙整於一項計畫,期望能透過由下而上、民眾參與與社區自主的策略以凝聚社區能量,進而能夠促進社區的永續發展。

貳、社區營造的意義與特色

  社區營造乃具備社區基本的地理範圍,及群體生活中的共同體意識,並推衍出社群的概念,最後將這些化為持續行動的動力,進行社區內部意識、價值與結構的轉化;透過這樣的轉化與實踐,逐步釋放社會力量,形塑草根民主,由下而上堆積共同的生命價值,進而建構一個自主、參與且永續的公民社會。林昕認為,社區營造的意義、價值與內涵就是「兩自三同」:「自主」──自己當家作主;「自傲」──對自己的社區感到光榮與驕傲;「同體」──居民結合為「生命共同體」;「同夢」──居民共同擁有夢想;「同演」──共同投入行動一起完成夢想(內政部,2006:36)。

從前述的定義,我們可將社區營造的意涵歸納為具有下列幾項重要的特色:

1、社區營造強調社區居民的自主與參與

  社區營造欲培養居民塑造自己社區未來的願景,並透過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學習與實踐的過程,共同致力於實踐社區的夢想。

2、社區營造重視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

  社區營造強調以資產為基礎,其所包括的資產不僅是有形的建物或設備設施,它也包括無形的社區能力,特別是社區社會資本的積累。

3、社區營造強調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

  社區營造不僅強調善用社區內部資源,也主張連結廣大的社會資源,為居民開創更多的外部機會。

4、社區營造具有過程目標與結果目標

  社區營造的過程目標在於強化社區意識,以增強地方居民之社會和心理的連結;結果目標在於營造新的人、新的社會與新的生活方式,以建構一個自主、參與永續的公民社會。

参、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內涵與推動策略

  2005年2月行政院謝前院長長廷上任後,有鑒於健全的社區是台灣社會安定的力量,因此提出以打造「健康社區」為主軸的「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六星計畫是以「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為基礎,再擴大其面向與參與部會,希望更全面地推動社區改造運動。六星計畫有13個部會參與,希望透過「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等六大面向的全面提升,打造一個適合居住的生活之「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之六大面向的策略與內容,即構成臺灣當前之社區營造的實務。推動之初,六大面向包括62項子計畫,為務實有效推動社區營造,該計畫於2007年將子計畫修正為33項,並以「社區可直接參與或提出申請、或需跨部協調、規模較大、且具整合性和示範性之計畫」為主,希望提供社區最明確的補助訊息,並創造跨領域、跨部會間更大的整合效益。依行政院於2005年12月核定修正之方案,六大面向的內涵與推動如下:

一、「人文教育」面向

1、培養凝聚社會意識

  開發利用社區人力資源,加強社區營造人才培育工作,另透過社區藝文活動之辦理,凝聚居民情感及共識,奠定社區發展之基礎。

2、強化社區組織運作

  輔導鄉村社區組織活化工作,並於縣市政府層級成立社造推動委員會,建置協調整合平臺,依據縣市及社區特色,規劃中長期發展藍圖,總體呈現社區營造成果。

3、落實社區終身學習

  鼓勵社區建立終身學習體系,並透過偏遠社區電腦及網路體系之建置,縮短城鄉數位落差。

二、「產業發展」面向

1、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透過社區小企業輔導,活化地方型經濟產業,並推動地方產業文化,促使社區產業轉型升級。

2、促進在地就業機會

透過地方產業發展,創造在地多元就業機會,使青年得以返鄉就業及創業。

三、「社福醫療」面向

1、發展社區照顧服務

強化社區兒童照顧,並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使得生活照顧及長期照顧服務等工作得以就近社區化。

2、落實社區健康營造

推動健康生活社區化,增進國民運動健身概念,並激發民眾對健康的關心與認知,自發性參與或結合衛生醫療專業團體,藉由社區互助方式,共同營造健康社區。

四、「社區治安」面向

1、健全社區安全維護體系

鼓勵社區繪製安全檢測地圖,找出治安死角,並透過社區安全會議之討論,尋求解決方案;例如,加強路燈或監視器、加強守望相助巡守工作等。

2、落實社區防災系統

健全坡地災害防救體系,辦理社區防災之宣導工作,培養災害緊急應變能力。

3、建立家暴防範系統

進行家暴防範之觀念宣導,並輔導建立社區通報機制,鼓勵發展成為「無暴力社區」。

五、「環境景觀」面向

1、社區風貌營造

透過居民參與模式,自力營造景觀特色及環境美化等工作,打造都市及漁農村之新風貌。

2、社區設施及空間活化

鼓勵社區開發利用地方文化資產與文化環境,結合當地文史資源,建立地方文化特色,發展社區環境美學。

六、「環保生態」面向

1、推動清淨家園工作

鼓勵社區成立環保志工隊,進行環境整理及綠美化工作,推動「綠色社區」。

2、加強自然生態保育

推動社區生態教育工作,宣導生物多樣性理念,並鼓勵發展社區林業及生態社區,輔導成立河川汙染防治志工巡守隊,建立社區與生態之夥伴關係。

肆、社區工作的優勢觀點

優勢觀點之形成主要是為了擺脫傳統社會工作過度關心問題層面,忽略了任何社會系統──個人、家庭、團體甚至社會,都有其優勢、資源與能力。過去,問題取向的社會工作實務沉迷在精神病理學、受害者化(victimization)、變態及精神錯亂等負面概念的,甚至為了營利的需要,醫療、藥理、保險及大眾媒體等職業、專業或是機構,不斷地告訴人們存在情緒、生理及行為問題疾病,好像每個人從小就是容易受傷害且是脆弱的,例如,美國心理協會從1994年所出版的《精神違常診斷與統計手冊》,到了2000年的版本時,每次修訂都會增列許多精神違常的行為(Saleebey, 2006a : 1)。

相對地,優勢觀點重視社會工作者發掘、豐富、探究及開發案主的優勢及服務資源,以協助其達成個人的目標、實現夢想,並掙脫個人壓抑、憂慮及社會宰制的枷鎖。這是一種案主與社會工作者間的合作過程,需要兩者共同投入,注重的不是在於問題面,而是未來的可能性,透過服務過程中對案主優勢(如天資、知識、能力及資源)之運用,實現案主個人的目標與願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質(Saleebey, 2006a : 1)。

從社區的層次而言,Kretzmann and McKnight(1993:25)即指出,若過度從問題面向來看待社區,只會運用社區外的資源或是專業人員協助社區解決問題,社區將依賴外部的力量,缺乏自主改變的能力,甚至無法掌握社區變遷的過程(Green and Haines,2008:7);也就是說,社區工作者必須瞭解到「地方的力量」,部分社會工作者雖然注意到社會制度、組織或是服務體系,卻容易忽略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例如,住所、公寓、花園、商店等,只要稍微改變環境,便可以對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Saleebey,2006b:242-245)。

就像優勢觀點的個案工作一樣,進入社區的首要步驟不是找出社區的問題,而是發掘社區到底有哪些優勢,包括資源、資產與能力等(Delgado,2000:30;Saleebey,2006b:242-245),在此,我們可以參考Kretzmann and McKnight(1993)所建構的「社區資產地圖」(參見下圖),瞭解社區可能存在的多面向優勢,例如,個人的才能、地方民間社團、正式單位等。以高齡化社會會議為例,很多人擔心健康或是失能老人的照顧問題,事實上,從優勢觀點來看,老人本身也是社區的人力資源,並非負擔,在部分退休人口較多的社區,其整體人力規模甚至大於既有的志工團隊,由年輕老人來服務老老人,或是由健康老人協助身心狀況較為不佳者,共現其智慧經驗給社區,都是社區重要的優勢,老人將是相互關懷與志願精神的新來源(Etzioni,2001:10)。

圖亦:社區資產地圖

資料來源: Kretzmann and McKnight(1993)

  許多社區工作者拒絕人們缺乏能力的想法(Hardina,2002:21),社區民眾及成員就是社區優勢與復原力量的主要資源(Saleebey,2006b:246),也就是說,民眾在實務過程中,可以參與服務決策,並透過討論的方式,與社區工作者共同選擇對個人及社區的最佳改變策略。早期聯合國的文件曾指出,即使城鄉社區落後,仍擁有相對強且存在已久的血緣連結、宗教連繫、密集社會互動與認同意識(UN,1955:7),可見,任何社區都存在著優勢,重點在於如何進行發掘與應用。

  同樣地,缺乏權利不代表缺乏能力,當社區面臨壓迫時,Saleebey(2006b:246)認為社區工作應協助解放社區力量、視野與能力,如此社區便能夠強化其內部關係,並產生凝聚、支持、協助等的功能。Delgado(2000:28)從都市社會工作的能力提升途徑中,提出5個社區優勢觀點常引用的假定:

1.社區有意願及資源進行自助。

2.社區知道什麼是對它最好的。

3.各種策略行程必須從社區中而來。

4.組織與社區的夥伴關係是較為適當的行動方式。

5.某地區的優勢可以轉化成其他地區的優勢,形成一種漣漪效應。

伍、社區營造案例──麥寮海豐社區

一、社區素描

  海豐社區是一個鄉村社區毗鄰六輕,隸屬雲林縣麥寮鄉海豐村,人口約1,200人。麥寮鄉昔日為洪雅族南社及貓耳干社的活動範圍,漢人的開墾重心則為海豐港,康熙年間該港以成沿岸貿易門戶之,因此乾隆年間建立一堡,謂之「海豐港堡」,其後,光緒14年(1888)省略港字,簡稱「海豐堡」。

二、社區資源現況

(一)、地名的由來

清康熙年間因有海豐港歷史,為紀念此港而取名。

(二)、休閒產業

1.田野風情

◎新虎尾溪入海口招潮蟹及溼地生態景觀

◎隔離水道六輕填海造陸陸景及夜景欣賞

2.宗教巡禮

◎拱範宮開山媽祖登陸地點

◎安聖宮、北嶽殿

(三)、社區文化資產及古蹟

◎中西部落廖根針百年三合院

◎呂宗和百年三合院

◎日據時代機槍堡

(四)、社區宗教信仰

1.安聖宮

創建於民國七十九年,座落於中西部落。是屬於道教,其供奉主神為

雷府千歲,陪祀神明:天上聖母、中壇元帥、福德正神。

2.北嶽殿

創建於民國三十七年,座落於中埔部落。供奉主神為地藏王菩薩,陪

祀神明: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註生娘娘、包公…等。

(五)、社區行政及社團資源

1.教育體系

◎麥寮國小海豐分校

2.社團體系

◎水產生產合作社

三、社區產業發展

 (一)、社區漁民養殖教育學習

◎目的

1.提升養殖技術及提高水產品質。

2.提升養殖業者電腦與專業知能和競爭力。

(二)、地方水產多元開發──創立「星辰文蛤」品牌共同運銷

  海豐社區在濱海及優質土壤的天然環境下,孕育出豐富且優良的水產養殖特產,其中文蛤養殖面積達一百五十多公頃,肉質肥美頗受市場歡迎;社區並結合轄內水產生產合作社的輔導,除共同採購養殖飼料及防治病蟲害藥物等,以降低養殖成本外並定期辦理養殖戶各項教育及觀摩,提升養殖技術;另輔導養殖戶通過優良養殖戶認定,使社區之水產物品質能獲市場肯定,並創立『星辰文蛤』品牌共同運銷,拓展多元銷售管道,提高水產物產值。

(三)、與地方資源產業連結,創造商機,期使年輕人回流

  本社區以隔離水道毗鄰六輕填海造陸石化工業區陸景、新虎尾溪出海口沙灘溼地生態及夕照等豐富濱海景觀,其中隔離水道政府有意開發成為類似『宜蘭冬山河』之親水公園並廣設自行車道,地方養殖產業除串連上開景觀規劃豐富知性之導覽動線外,更應由原始販賣養殖水產轉型為『摸蛤兼洗褲』體驗旅遊之休閒產業,並開發出道地海鮮豐味餐及透過政府產業文化季的宣傳,以創造商機提高產業產值,並吸納年青人口回流,防止社區人口結構老化,增強社區活力。

(四)、設立社區示範觀光魚塭

  藉由觀光魚塭之設立來帶動社區觀光,將我們的社區推銷出去,期待成為國內知名產業觀光景點。

(五)、環境監測志工推動

  本社區緊鄰六輕石化工業區,為確保優質社區生活環境,成立社區環保志工隊監測空氣、汙染、噪音等汙染,以六小時為一班巡查社區毗鄰六輕廠周圍,經發現汙染時,隨即通報相關單位派員抽測、檢驗、取締,督促六輕注意環保問題,以維護社區環境品質。

陸、社區營造成功關鍵

  社區營造成功是許多因素匯集而成的。首先,在地專業組織的長期參與與陪伴,再加上其所引進的外部專業團隊,除為社區注入動力與活力外,也為社區帶來營造所需的專業技術;其次,社區擁有潛在的天然資源,特別是自然以及生態環境,並能夠將資源轉化為社區之有價資產;第三,政府(含中央與地方)、非營利組織、民間企業及在地社區組織之間的協力合作,其所展現的夥伴關係,為社區集結出營造所需的各項資源(含人力、物力、財力);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即是社區居民的自覺、學習、參與、合作、自主、理性與永不放棄的精神,讓社區的營造工作不斷地從挫敗中吸取寶貴經驗,並持續地往前邁進。

參考書目:

1.黃源協 蕭文高 (2010) 社區工作,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雲林縣政府(2008) 內政部南區走動式績優觀摩活動──樂活雲林 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