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賭局

退休 荷馬學人
   筆者公司的一位員工A君,雖然剛畢業不久,年紀輕輕,但工作能力出色,思想靈活,能舉一反三,所以筆者希望能出一分力,栽培這位年輕人。有次和他傾談,嘗試了解其人生觀,發覺他可能是許多人的寫照。

   A君今年24歲,為家中獨子,自小讀書聰明,父母抱有很大期望。他公餘修讀專業資格CFA,更期望能盡快報讀MBA課程。我問他為何這樣急進,他說除了課程有用外,也跟父母自小的訓示有關:「要努力讀書,拿好成績,自然有好前途,會找到好的職業,會有美好的家庭。」

努力一定有回報?

   相信許多人自小給父母和社會培養出來的觀念也在伯仲之間吧(包括筆者在內)!問題是:現實中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甚至乎與期望大相逕庭的例子,俯拾皆是。樂觀的,會重新反思,定位和努力,而有些人卻會自怨自艾,埋怨「不公平」。

   筆者之前寫過「賭大小」的投資思維,其實也能一併應用在人生上。人生本是充滿無數的未知,自小努力讀書,長大努力工作,待人接物技巧成熟等,都能增加成功機會,但不代表必然會換來成功。

   我們可仔細分析一下:在二十多個讀書的年頭裏,用功讀書,成績總不會差到哪裏,於是我們不知不覺間建立了一個因果關係模式(Causality Relationship):努力→好回報。在這思維中,個人元素對事態發展,影響莫大。特別之處是,在讀書的環境裏,因為未知元素(Uncertainty)較少,努力而能成功的機會自然高,由是加固了這套因果思維模式。

知識造就際遇
   但當我們踏入社會,未知元素與日俱增:你能否找到一家好公司?公司可有一位好老闆?老闆會否分配你一個好部門、好職位?社交上能否遇上貴人或志同道合的朋友?感情路上,能否遇上一個好男人或好女人?

   生活中的際遇,都不會像書本一樣放在你面前,讓你慢慢分析研究、理智了解,或在你能力控制範圍之內。而這正正在挑戰我們一直奉行的因果思維理念:為何我能力好卻懷才不遇?為何一個漂亮而溫柔的女孩不會遇上一個好男士?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成長的經過:家庭和學校的教導,皆偏重於單向的因果關係模式;絕少重視失敗的可能性或必然性,或教導承受失意時應抱的心態,極其量是事後的一句安慰:「努力過便問心無愧,下次再努力」。

更開懷回應失敗
   其實,當中至為關鍵的,是我們需要接受Uncertainty在人生的歷程上,可能比個人元素更具影響力。這正如筆者在前文所討論,投資前所作的功課不代表投資一定會取得好回報,投資失利也不代表個人能力差。

   前美國財長Robert Rubin在他的回憶錄《In an Uncertain World︰ Tough Choices from Wall Street to Washington》中,提及他處理1997、98年亞洲及新興國家金融危機時,所面對的種種壓力。Rubin指出,當時他採用一種源自他早年在高盛從事高風險併購投資投資時的思維方法:估計事態於政策實行下,將衍生的不同風險,以及其發生的機會率;然後在這些條件下,作出一個最理想的決定,then let the uncertainty play out,而同時必須認知失敗的可能性。

   這種以機率角度來看世界的態度,能令我們對人生的起落無常有更深切的理解,從而做出更正面、更開懷的回應。所以,筆者希望同事A君能跳出思維的框框,人生自會更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