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我見

自由業負責人 杜志忠

  午後細雨中悠閒地漫步在道路上,總是在思慮著自然環境與我們人類的命運,到底是在歧路上茫然無助的讓厄運引領而一步一步的走向深淵;抑或是已建構這完美和諧的交響曲中,欣欣然不自覺著享受美好樂章?環境與人類相互間存在某些若即若離的小小牽連,雖說是小牽連卻也關係著人類未來的興衰,不由得要去省思這兩者的平衡點。

   近日各報及電子媒體報載某作家呼籲軍方保留202廠的溼地,讓台北有一塊乾淨的肺,由這一事件讓我不免想起凡事有其因果。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往往是過去所沒深思熟慮的結果;亦如現在作為未經長遠規劃,必然要承擔難以想像的後果。這種因果循環,從犧牲大自然環境的保護到全面提升經濟的發展,在在顯示不從個人的反省起步,將使自己自陷於「自作自受」影響有限的思維中,造成不可彌補的浩劫而禍延子孫,也將在這一塊好山好水的自然環境,和人類處於不和諧的交錯之間,重蹈覆轍我們短視近利,而不知危亡隨將而至。

   有道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人類若能熟知往事,記取教訓,並且能夠見微知著,了解「禍患常積於至微」,不要因為眼前不足慮之事,作出無法挽回的缺失;特別是國家領導人,更應該體認自己身負重任,任何一個錯誤的政策、任何一項疏忽的作為,都可能帶來深遠的禍害。所以,掌舵者唯有從歷史教訓中,察覺事件的始末,深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以免不來善果,卻生惡果,徒讓後人痛責不已。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類只顧著經濟的發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視了環境的保護,使得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人類怎樣對待大自然,大自然就會怎樣對待我們,大自然用它自己的方式是在懲罰著人類。經濟學上有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地球的資源有限,人類的欲望無窮。我們為了滿足日益增加的生活需求,對於環境資源的耗用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廣;即使那些看似無窮無盡的環境資源,如陽光、空氣、水,終究也會出現稀少的現象,悲觀論者因而認為人類是在自掘墳墓,總有一天會在「生存線」上掙扎。然而,生物都有自尋出路的本領,地球資源也會有恢復的能力,如何惜用資源?如何有效利用自然資源?甚至於讓自然資源「再生」,是我們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點的重要關鍵。

   最後我們要省思未來如與大自然取得和諧而又能使我們不斷的發展下去。孟子說:「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句話提示我們不是不能使用自然資源,而是要以妥適方式來使用,甚至於還要設法讓資源有「再生」的機會。從進化的觀點來看,人類與大自然間本來就是共存共榮、禍福與共的,只有大家用最謙卑的態度,珍惜資源、愛護環境,我們才得以生存與發展,也才得以求取更高的生活福祉。畢竟地球只有一個,若只顧經濟發展,而不致力於環境保護,我們將永無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