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的心路歷程

前國立護專退休老師 畢中淼

  三生有幸,吾家擁有三千金,首先說到老大,大多數的老大,往往是先天不足,吾家亦不例外,這是因為懷第一胎時,胎兒對母體言,是外來的異物(諸如細菌,病毒,移植的器官等),母体多少對胎兒會有排斥作用。所以胎兒受到母體的種種影响,有些會影响對胎兒的發育,特別以第一胎為甚。同理,初為人母時,母親受到胎兒的影响,亦以第一胎為甚,懷孕症狀特別顯著。所以不論是男是女,對第一胎老大的撫養,煞費苦心。容易造成先天失調,影响孩子成長,加上初為人父母,照顧經驗不足,倍感辛苦,造成再也沒有懷第二胎的意願。事實上,卻不如想像的那麼糟,正常狀況下,老二,老三,一個比一個好養,若不考慮經濟問題,很想生半打孩子。其中原因有三:第一,母體子宮已經適應胎兒存在,先天不足的影响,幾乎已經沒有。第二,老大肯定會帶領弟妹。第三,幼童的模仿性很強,你不用教她們,就能做得很好。還有,雙親帶領子女的能力,亦愈來愈成熟。在此奉勸年輕父母們,多多去耕耘,歡樂必然充滿庭。這種感受年齡愈老愈顯著。

  我和內人教導女兒時,一直小心翼翼,時時警惕,因為管教過嚴過寬對她們都不利。好在我們二人協調很好,在這方面都按照原則做事,從來不在孩子面前批評另一半的不是,事後會理性的檢討。日常用品只考慮到價廉物美,不用名牌的東西,更不趕時髦的在服飾上日新又新,以免養成孩子們的虛榮心。不在別人面前誇讚她,以免養成她的驕傲心。不調侃她,以免形成自卑心,甚至失去自信心。

  孩子在半大不小的時候,送幼稚園不夠格。擱在家裡?就變成『小鬼當家』,獨當一面,更不放心,只得委託鄰居照顧她,平日這位太太,她一面幫她先生照顧賣麵攤子,一面順便照顧我女兒。晚餐時間到了,乖女兒蹬在椅子上,手中把玩著筷子,嘴裡卻嚷著:『嗨!老闆,來碗麵條』。我和內人看到了,不由得笑破肚皮。由此可知大人們的言行,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靈。類同這些瑣事,不勝枚舉。記得有一天下午,大家圍在桌旁,中央擱著一個小玉西瓜,準備大快朵頤,其中一個乖女兒菜刀一揮,從上劈下,這樣切西瓜的大動作,當然引起哄堂大笑,她似乎臉上有些掛不住,於是我馬上緩頰道:『沒有關係,事情還好發生在家裡,都是自己人,如果長大了做出這樣的事,那可糗大了』。這件事提醒我們,孩子們一定要學做家事,衹要沒有危險性的,統統要做。我不會計較她們在班上的名次,當然亦不會拿類似年齡的小孩作榜樣,因為那樣負面效果可能會大於正面效果,但是我會鼓勵她們,正如顏回老前輩說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愛吃的東西,她們不會天天都有,而是適量的適時的給她們吃,這樣能够避免吃膩喜愛的食物和訓練控制自己的慾望,同時亦做到均衡攝取食物營養的法則。外出時,不論何時何地,她們始終走在前面,在我的視線範圍內,以便確實掌控她們的活動。這樣絕對不會走失,或是發生意外。所以帶小孩出去玩,對大人言,是沒有玩的權利,主要是維護女兒們的安全。選擇性的看電視和限制遊戲的時間,這亦是養成自我約束方法的一種。在家中的言行要符合一般人的認同,擁有這種活動方式的小孩,就能很快融合在學校中,或是友人家中的活動,所以一定不會逃學,不會惹人討厭的。譬如搶玩具是兒童常見的行為,大人們在此必須當起臨時法官來判斷,誰先玩?可用抽籤決定。或是誰先拿到玩具的誰先玩,此時玩者必須受時間限制,五分鐘或十分鐘後交給想玩的姊妹。買玩具要在適當的時機,作為鼓勵的獎品,當然玩具由她們選擇了。如果是昂貴的或是容易損壞的玩具,亦會說明不買的理由。不管大人小孩,天天看著一大堆的玩具,誰都會覺得討厭,所以不妨把它們分作幾份,每份包妥收藏起來,每隔三五天拿出一包來玩耍。這樣孩子們就有新鮮感,絕不會玩膩。鼓勵她們參加課外的種種活動,可以增多學習的機會,一方面讓她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些事情自己是不如別人的,用這類方式防止她的驕傲心;另一方面亦可以發現她的潛能,她的長處是什麼?她的缺點在那裡?作為學習指向的參考。鼓勵她幫助班上弱小的同學,來培養她的同情心,愛護心。

  秋天裡,在樹下撿了幾顆松毬給她,她高興得即使晚上亦把它們放在枕頭邊,隔天再拿到學校去現寶。兩週後又拿松毬給她,囑咐她送給班上最討厭的同學,她不解的看著我,我笑笑地說:「那是撿來的,不花錢,這樣妳可以少了一個敵人,多了一個朋友」,說完她亦笑了,就用這種方式消除記恨的心態。這樣主動的表達友善,優於被動的接受友善。有一天,放學回家,哭喪著臉說不想當班長了,為的是導師誤解她,被訓了幾句,我告訴她,當班長和這件事要分開談。否則會糢糊焦點。「誤解」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我們之間不是亦發生過嗎?如果不重要的事就不用解釋,去諒解別人;重要的事,隔天再去解釋,這樣比較理性,不會感情用事。

  母親嘛!偏袒老么似乎是她們的天性,內人亦不例外,她對我說『老么還小,兩個姊姊要容忍她一點』,我說妳私下和她們說明,這樣容忍便是愛護妹妹的表現;如果當着老么面說這些話,那是袒護的行為,會引起姐姐們的不滿。對老么言,她已經有能力明辨是非了,大家都要講理,此時不妨把孔融讓梨的故事提出來鼓勵她們。還有一招不知是否恰當?當我正忙著工作放不下手,或者心情不好,或者分不清二人的爭吵誰是誰非時,於是一拍桌子,大吼一聲「從現在起,誰都不准說話,十分鐘後再開始吵」。因為情緒的波動是一時的,安靜下來後,就沒有事了。過一會兒如果關心的話,不妨和顏悅色招她們過來,問個明白,讓受委曲的有訴苦的機會。這亦是告訴她們,『反省』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和親朋好友在一起時,不會說她們的優劣點以及她們的喜惡,因為容易生暗示作用,或過猶不及,對她們都是一種傷害,甚至對孩子們的觀感發生偏見。內人和我教育孩子的行為是一致的,從來沒有為了教導孩子,因為觀點不合,當著孩子的面前吵起來,亦不會背著另一半,在孩子面前數落對方的不是。因為父母意見的不同,會使孩子無所適從,不知該聽誰說的才好,甚至會造成對另一半的不信任。我們從來沒有在孩子面前說謊話,即使睡覺,吃飯都不用哄騙的方法,為的是希望她們亦能說實話,以便有機會糾正她們錯誤的想法和行為。亦不會對她們言而無信,否則一定會說明不能做到的原因。這樣她們才能充分信任父母。我們不會被孩子們藉哭鬧或者地上打滾的行為所要脅。為了訓練她們的膽量,常做醫師病人,打針量血壓,測體温的遊戲,生病時就能够減少到醫院去的恐懼心。常帶她們到附近的幼稚園去玩,減少對新環境的陌生感,亦和她們一起捉毛毛蟲,挖蚯蚓,養蠶,養蝌蚪,這些對城市的孩子言,是件大事,爾後不致看見了一隻蟑螂就大驚小怪。只有一件事一直不協調,放學回家,內人喜愛買麵包給她們當點心,這樣當然會影响晚餐的食慾,除非在吃晚飯前二小時享用,否則我是絕不贊同的。

  鼓勵孩子們發言亦是該做的事,那時老大唸小學五年級,老么進幼稚園。晚餐時,老么很會說三道四的,老大就擺出大姐的架勢說:「小孩不要亂講話」。這句話亦經常可以聽到大人們說的,可是我接著說:「沒有關係,說,儘管說,妳們三個都可以隨便說,這樣我才知道妳們的想法是對的或者是錯的。如果有客人的話,的確不能隨便說話了,因為說不定一句童言,弄得大人們很尷尬。我鼓勵她們抬槓,因為抬槓可以訓練辯才,應變能力,提昇氣質,承認技不如人的失敗心理。她們從來沒有把玻璃器皿當玩具,因為平常已經告訴她們各種東西的價值觀,偶而失手打破器皿後,我看到女兒那副惶恐的神情時,怎能忍心去責罵她,只有去安慰她,幫助她處理善後,告訴她如何避免事情的重演。

  「處罰」對人言,從小到大,沒有一個人不受到處罰的,即使聖賢亦不例外。恕不諱言,我亦曾打過孩子,但是理性的,初犯提醒,再犯警告,三犯嚴重警告,四犯則開打,打時特別提醒自己,打她是要她改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不是藉故發洩自己,用手掌打她的手掌或是她的大腿外側,這種打法即使傷害到肢體,亦是相當有限,但是打時相當用力,以便達到處罰的效果。所以打的次數不會很多,最多到第三次警告時一定會改過。處罰是強制修正不當行為的一種手段,可是在古時好像沒有一本調教兒章的專門書籍。只有在章回小說中,有家法伺候。所以各個不同的家規,校規莫衷一是的出現,處罰的方式千奇百怪。追溯到古代,眾所皆知的孟母三遷,她老人家的確是位賢人,以搬家方式來解決兒童問題,可是物換星移,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用搬家方式去解決,不見得有效,電影「養子不教誰之過」就明白的說明了,靠搬家換校的方法,來教育子女是行不通的,我國古老教法之一是「易子而教」,這可能是最原始的學校教學。「慈母嚴父」是家喻戶曉的傳統教導方法,亦是最常見的方法,這不是說做父親的整天板着臉,伺機打駡孩子,做母親的整天笑着臉,伺機討好孩子,而是針對孩子的某一件事,扮演着一善一惡的嚴父慈母,或者慈父嚴母的双簧,這樣孩子一方面可以反省,檢討,改過;另一方面委屈,不滿,憤恨,可以得到發洩和安慰。
我經常提醒孩子們,不要成為別人的傳聲筒,例如『某人說你如何?如何?』;『這是某人說的』,這種傳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如果說的沒有錯,你要擔當起來承認是自己說的,而且說話內含,不可添油加醋,不可斷章取義;如果說的有錯,那更不應該說出來了。

  不要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三歲了,孩子要學自己吃飯,穿衣,整理家事。開始時,她們沒有辦法分辨用餐和遊戲要分開的,雖然吃相不是狼吞虎嚥,可是筷子暫作寶劍;碗盤暫作戰鼓,桌上檯下,飯屑和殘羹齊飛,繁星點點的散佈在方圓一公尺的範圍內,為人父母的必須收拾殘局。這一齣戲,天天不斷的上演,何時結束?就看父母的本事了。

  「棒頭上出孝子,碗頭上出逆子」。又說鐵不打不成器,直覺的告訴你,「打」是可行的方法。可是時代變了,教育部明文規定不能打學生(家中亦不能打孩)。換句話說,打罵教育的時代已經過去,愛的教育的時代已經來臨。我們要愛護、關心、要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我們的孩子。不錯,對一位專攻教育的學者專家言,是舉手之勞的事。可是我們必須知道,今日的科學如此發達,各種學科的分類是何等精細,隔行如隔山是事實。你在這一行是專家,在另一行言肯定是個白癡!試問,管教孩子方面,打或不打你是站在那一邊的?能這樣的二分法嗎?換言之,一對具博士學位夫妻的家庭,教育自己孩子的技術,可能會很糟,這種情況會發生在大多數的家庭中。一般父母都是以累積的知識經驗來教育孩子,有些父母會參考傳佈媒體的資料。所以教育專家和教育當局,不要只說不能打罵,更要積極的大力推廣用什麼方法?如何做法?去替代傳統的打罵教育和避免溺愛或放任的不良教法,特別是在窮鄉僻壤的農家或是單親家庭,或是天天忙着加班的員工們,他們早出晚歸,拖著疲憊不堪身子,返家後,準備晚飯,還能撥出多少時間來耐心的管教孩子?有的父母雖然有滿腹經綸,卻對教育孩子方面,天生笨拙的他們,你說該怎麼辦?明知孩子做錯,自己卻是拙嘴笨舌的父母,你說該怎麼辦?一班三四十個學生的導師,每天能和學生個別溝通的時間有多少?學生們的一切全要老師一人擔負起來嗎?。教育專家們請不吝嗇的告訴這些家長和老師們不用打罵教育,告訴他們用其他更棒的教育妙法,同時亦有責任指出草莓族,馬路好漢族,飊車族盛行的原因和改善的方針。不要賊出關門,亡羊補牢的在感化院和社會局上下工夫,積極的是釜底抽薪和未雨綢繆的來防患於未然,來減少問題兒童,問題家庭的出現。

  「笑」是一种藝術,亦是教學方法之一。打罵何嘗不是如此,要打得好,要罵得妙,才能稱之為「打情罵俏」或者合乎「棒頭上出孝子」的古訓。所以在此呼籲那些主張不用打罵教育的學者專家們,能不能用具體的,科學的,不是空洞的,擬出一套辦法?來幫助關心子女教育的家長們,熱心教育的老師們。請不要用什麼耐心、愛心、容忍、給予機會…沒有準則,美妙的詞藻來搪塞他們,正如前教育部長李煥先生在任時曾對記者說,聯招考試雖然不好,但是在沒有更好的考試方法可以替代前,還是採用聯招考試。對一羣拙於管教,拙於言詞的父母老師們,何不亦套用這個原則,或者另用一些折衷辦法,總比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放任管教要來得好罷。各位學者專家們,上述族群為數一定不少!請勿對他們視若無睹,目前成立一些什麼輔導中心,感化院等機構,那是亡羊補牢的措施,事實上,家長,子女都已受到傷害。教育的主要工作是事前的積極輔導,不是事後的彌補,正如監考老師的職責,是事前防止學生作弊,不給學生有作弊的機會。抓出正在作弊的學生是不得已的措施,是事後補救,殺雞儆猴的笨方法。

  歲月不饒人,不知老年已至,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在年屆中年的子女面前說:『我鹽吃得比你多,路走得比你長,你得聽我的』。日新月異的今天,我要向孩子們學習的地方可多哩!就目前我的年紀言,我只能說,這是我的意見,可以用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