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的轉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新竹分局技佐 薛正一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小時候在國文課本中的經典名句,只是為了考試而去背誦表面字意的我,其實當時並無太多體會,如今,年歲三十有餘的今日,已能深刻體會作者當時筆下時之心境。

  家中的長輩,也就是從小一點一滴,照顧拉拔我們長大的爺爺奶奶,雖已往生西方三、四年,如今感傷依舊在,沒有虔誠宗教信仰的我,第一次正式接觸佛教形式的超薦法會,在因緣際會之下,是一位來自中部的寺廟住持替我們主持,首先安慰並開示著當時對長輩的離去而懷念的我們說,我們是做佛事而不是喪事,要讓往生者離苦得樂、解冤釋結孽障消除、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等等讓我們轉換心境的話語,使我們在那個時間點平復心情,隨他一同誦唸經典。如今回想起,這是一種佛緣,因為住持的這段話,讓我在那時對佛有了心的體會。

  之後經由居士們的導引,進入南山放生寺參與聯合公祭法會,七七四十九日的每個星期六晚上皆定時參加,另每年普渡月中,舉凡大蒙山施食、慈悲三昧水懺、八十八佛洪名寶懺、三時繫念法會、地藏法會等等,盡皆參與,只希望能以此同修誦唸功德,迴向給親人及其累世冤親債主與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盡子孫之微薄心意。

  在那段誦經的日子裡,曾聽主法和尚提起,儒釋道本一家,佛教與道教並無太大的差異,只要教義是勸人為善者,都可以多多去接觸,所以並不會限制自己門下的弟子去道教或其他的場合,應有尊重多元化宗教的心態。也許,西方宗教所稱之天堂,東方宗教所稱之西方極樂世界也許是同一個地方,只是用語不同,但殊途同歸。從過去到現在,基督教、天主教、摩門教、道教、佛教等是曾經接觸過的宗教,而這些宗教的宣揚書籍及其表現形式雖僅略知一二,而大部分聽到的都是自己的主體性,或多或少排斥或否定非我門者,另類的文人相輕。所以,當時這位主法和尚的說法讓我耳目一新,也習慣他的帶領方式,雖然經典內的含意了解不深,但這段時間裡讓我得到心中的平靜,能讓自己順著心意繼續體會佛書典籍的涵義。

  對我而言,接下來的日子裡,除了每月一次的金山慎終追遠日外,不再讓自己短暫的生命之中感到遺憾,亦要較之前更加關心父母,因為只有真正失去過最親近的人後,才會更加珍惜與身邊親人相處的日子,不要忘了,可以肆無忌憚生氣的對象只有家人,可以安慰照顧妳不嫌棄妳的也是家人。因此,只願有生之年裡,問心無愧矣。好的改變不嫌晚,便從此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