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平的難點

財團法人中華勞資事務基金會董事長 鄧學良

一、前言

  地球人該過什麼日子?什麼樣的制度是對地球人最友善的?人類社會長久以來,尤其是西方世界,在信奉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下,果真獲得了最好的治理與最大的幸福?

  過去的世局帶領者帶來的,不少是對立、衝突、貧富差距、掠奪、矛盾等時,未來的領導者,究竟該如何調整?

  本文可能無法對上述,提供完整的答案,但本文則有十足勇氣,來挑出現在國際間無數樣值得深思的問題,以供識者省思!

  本文以行政法學的五大架構為整理之理論基礎,嘗試通盤呈現地球人在治理與幸福上的「原理」、「組織」、「權限」、「救濟」、「監督」上的思考素材。

二、一戰的意涵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7.28~1918.11.11)後,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美國。1

  第一次世界大戰終結了四大帝國(沙俄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其中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或稱奧斯曼帝國或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乃為容許基督教及猶太人之伊斯蘭國度2。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之1914年6月塞拉耶佛(或稱薩拉熱富)(波士尼亞首都)事件的波士尼亞(全名為:波士尼亞黑塞奇?娜),在奧匈帝國時期,該地區主要之宗教信仰乃以東正教(43.5%)與伊斯蘭教(32.7%)為主,但就1910年奧匈帝國內部的宗教信仰比率而言,二者合計約僅佔10%,然天主教(76.6%)新教(8.9%)及猶太教(4.4%)等3,則為多數。上開於塞拉耶佛事件中被殺的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erdinand)夫婦,外形上是因斐迪南主張兼併塞爾維亞所致,惟由宗教層面觀之,此正是伊斯蘭教與奧匈帝國的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所代表的天主教等之間的對抗。簡言之,由宗教層面觀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戰應為基督教(廣義,當時會天主教與東正教等)與伊斯蘭教等之對抗。亦即,各宗教間之不互容,給人類社會帶了一次重大衝突!

  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之衝突,歷次的十字軍東征(1096年~1296年)便是此二文明不能互容4的表現。伊斯蘭教在636年間開始掌控耶路撒冷,1010年埃及的法蒂瑪王朝下令摧毀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教堂等,自當時便有伊斯蘭教對非伊斯蘭教的破害,基督教徒到耶路撒冷朝聖的路被封,朝聖者受伊斯蘭教徒的各種侮辱5。亦即,基回二教之不互容,其實在地球上已近1千4百年。耶路撒冷雖為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的共同聖城,耶路撒冷此一於公元前1千年左右,由猶太王國創始人大衛所建立的都城,其宗教力量並未使原始住民的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能採和平共處,進而使各宗教信仰者間,有互容的餘地。6一種文明的非文明,不折不扣地一直支配西方世界,直到一次世界大戰。

  基督教文明源於中東地區游牧民族以色列人的猶太教。從兩河流域文化中吸收了單一神概念。基督教徒將說服或「逼迫」全體人類信奉他們的上帝作為自己的使命,他們掌握時間,努力在世界末日到來之前,使全體人類成為上帝的子民,基督教信徒不斷地向其他民族派遣傳教士或十字軍,以征服「異教徒」,獲取自然資源為職志。基督教文化的這種擴張性,鼓勵了人們,去從事探險活動,不斷地去探索、征服未知世界。即使是在當前人類已經基本了解這個世界後,以最積極、最大熱情去探索外太空者,仍然是以基督教文化圈內的國家。

   由以上觀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意涵,似乎是在於文明的不互容、人的不互容,進而在於如何設定自我行為的分際。7

三、二戰的意涵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是近五百年,人類社會所進行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最大的全球型戰爭。1871年以後,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國。20世紀初期,德國對以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私法國為主,所建立的世界秩序逐漸有所不滿,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殖民地。德國在上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後,遭極嚴苛的經濟與軍事制度,引發民眾對「凡爾賽合約」的極度反彈,其後因威瑪的無能,致有希特勒政權的崛起。希特勒德國與日本、義大利簽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並在週邊進行領土擴張活動,而義大利也改由法西斯哈力(貝尼托、墨索里尼)掌權,進而日本亦為擴張領土,出現軍國主義。亦即,二次世界大戰是由一群為自我國度利益的侵略者所引起。

  二戰結束,德義日在「解放全人類」與大東亞的共榮圈夢想破滅,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遭嚴重削弱,美國繼續保持19世紀末以來的世界頭號強國地位,二戰前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改由以美蘇為中心的雅爾達體系所取代,而世界局勢也因美蘇兩強,出現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峙局面8,其後美國便推動了所謂的「反共主義」9。亦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並未喚醒人類的自知,強權國家仍以不同形式,企圖主導全世界,甚至不容異己存在的方式,來帶領世界。「反共主義」由此而生,至此,全世界除少數國家,無不以美式資本主義,馬首是瞻。

  在共產主義思想之父馬克思「資本論」下的資本主義一詞,無非是用以指控「拜金主義」,「唯利是圖」,「自私自利」思想的不是10,而奉行資本主義的美國,其在1950年到1991年間所推動的反共產主義(反共主義),是用來圍堵與反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組織或政府的理論與實踐。在美國便有很多的反共主義者,擔心共產主一會在世界取得勝利,進而造成對美國有存活上的威脅。因為,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是唯物辯證主義,物質為核心,並無「神」的存在,然而美式資本主義,又偏以前述基督教等之信仰為重要內容,反共主義可謂是美國「自利」與「恐共」的綜合表現。

   只是21世紀以來,在中國大陸已逐漸出現「共產主義」經濟前置階段之「社會主義」經濟,而且逐步將其經濟能力「貢獻」於世界各角落,其中也包括對美國財政的支持。美國在此情況下,又因「自利」之考量下,有意收拾「反共」的主張。顯然美國的資本主義,已正被中國大陸社會主義的「互利」(即:和諧世界)之主張與作法,所擊垮11。

  古巴媒體於2010年1月4日譴責美國對包括古巴在內的14個國家的旅客實施更為嚴格的機場安檢措施。

  古巴共產黨機關報《格拉瑪報》認為,華盛頓指責包括古巴在內的14個國家"支持恐怖主義",對來自或曾經到過這些國家的旅客實施更嚴格的控制,完全出自其患有的"反恐偏執狂症"。

   拉美通訊社引用了支持古巴的德國團體的話譴責美國。報導稱,美國的新舉措是"歷史上的黑色幽默"。2009年12月25日未遂的客機爆炸事件被華盛頓用作藉口,以對古巴及其它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採取更加嚴厲的政策。

  在美國的古巴利益辦事處新聞發言人阿爾貝托·岡薩雷斯說,古巴的歷史是清白的,古巴從未被用來組織、執行針對美國或其他國家的恐怖活動,也未曾為之提供經濟支援。

  由以上事例可知,美式的偏執,其實於今同樣未能善待鄰國,「反共主義」在與社會主義國家(如:中國等)之「親密接觸」同時,竟依然被呼喊著。12

  美國前副總統錢尼於2010年1月18日表示,歐巴馬總統試圖「製造我們並未與恐怖分子周旋中的假象」。對此,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amas Friedman)指出:但願真是如此。否則,美軍應該也已開始撤出阿富汗,進而巴基斯坦政府應該也已開始認真考慮與哪一個神學士派系合作,同時對抗哪些民兵派系。甚至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應該也已經自行磋商締和的問題。此外美日也應該開始自五角大廈的預算中挪出 1000 億美元,以免受制於進口石油,美國更應該將擊斃或活擒賓拉丹的賞金降到他真正的價值僅值 10 美分加錢尼的親筆簽名照而已。這是否為孤立主義論調?不是,然而每當錢尼結束大中華區的訪問行程時,總會羨慕香港、台灣與中國的領導人,因為與歐巴馬總統相比,他們能夠以更多時間思考建設國家的嚴肅課題。歐巴馬的施政隨時可能因內褲縫著炸藥的伊斯蘭人肉炸彈客而大亂。美國可以直接撒手嗎?因為反恐是在挑戰那些地區的人們及領袖,如果他們不登高一呼,清除當地的瘋狂行徑,保障社會的福祉時,美國絕對不可能成功。美國總是竭盡所能,卻徒勞無功,乾脆就建一堵更高的牆吧。美國對中東事務的介入,對中東石油的依賴,以及對中東國家提供無止境援助,造就中東國家的惡質治理,並導致有意逃避責任的中東人民將一切問題歸咎於美國。美國必須放手,讓溫和的多數中東人自行與敵人周旋,這是唯一可行之策。美國可以在幕後為其助力,但絕對不能代勞。今天的伊拉克與伊朗已出現一絲希望,因為兩國的溫和派陣營開始自力救濟。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過去兩年來舉世最重要的和平突破?就是台海局勢的新平靜。幾十年來,台海一直是公認舉世最危險的地區,台灣與中國互以飛彈瞄準,情勢一觸即發。然而,2008年以來,雙方自行建立平靜的友好關係,並未勞動美國派出任何特使或部長穿梭調解。或謂,美國海軍是一股關鍵的穩定力量,然而台海兩岸卻自行解決問題,它們理解彼此的依存,造就了新的經濟關係網、直航和學生交流等。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台灣缺少石油及天然資源。生活在這裡的 2300 萬人刻苦耐勞,創造全球排名第 4 的外匯存底。他們發揮自己的潛力及進取精神而脫貧致富,不是依賴挖掘石油。他們勇於承擔責任,因為自問「我該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不是一味怪罪他人並期待外援。錢尼在台北遙想美國時,不禁憂從中來。因為,當今的中國已蔚為美國的首要經濟夥伴兼競爭對手。的確,中國也有大問題,然而美國應將 21 世紀的中國崛起,視同蘇聯當年發射史潑尼克衛星。這顆衛星促使美國急起直追,使美國的教育、基礎建設及科學獲得振興,並驅使我們不斷前進達半世紀。遺憾的是,錢尼們試圖將對抗凱達充當美國的史潑尼克,有些人則巴不得美國擔心聯邦參議員芮德對歐巴馬膚色的不當言論。美國的大政方針該如何?與中國競爭、追剿凱達或分析芮德的談話?當然,在某種程度上,美國必須與中國競爭,更必須對抗凱達。然而究竟孰輕孰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外交政策專家孟德邦表示:「我們對史潑尼克衛星的具體反應,提升了我們的教育素質、生產力及科技,而且使我們更聰明。美國對科學及教育的投資遍及社會各階層,結果造就網路,導致更多莘莘學子潛心研究數學,人們更是真心想要建設國家。」 而反恐戰給了我們什麼?更精良的無人飛機、人體掃描器及漫無章法的機場維安?孟德邦表示:「史潑尼克促使我們打造一條通往未來的公路,反恐戰爭則促使我們建造哪裡也到不了的橋。」 美國一直以為可以同時做好這些事,藉著專注、恐懼和錙銖必較。美國做不到,因為美國沒錢也沒時間13。

  由佛里曼氏之***可知: 1.美式思維、基督教思維,將對方仇視化!! 2.不費心在因勢利導的美國,把世界弄亂了! 3.主張「戰爭與和平」的歐巴馬的諾貝爾獎,仍然未領悟和平才是一切的思維! 4.只會講競爭,不談合作的美國,終將被世界遺棄! 5.美式反恐型經濟,只製造了世界的混亂!也讓美國迷失了!

  由以上綜合觀之,二戰仍未佔出理性的世界領導理論。

四、三戰(金融風暴)的意涵

  美國領導二戰以後的資本主義世界,雖然全球規模之毀滅型,軍事戰爭型衝突,未再發生,但零星的征戰與衝突, 其實迄21世紀初,誠如上述,可謂依然存在。問題是,美國的資本主義已另外帶來了另一型的世界大戰金融風暴,而此一大戰,雖未具有煙硝,但實際已使各國出現普遍性的民生凋蔽,甚至動搖各國之本。直言之,由美國發生的金融風暴,其在全球的災害,又豈是兩次世界大戰所可比擬!!

  就以2008年9月以來的金融風暴而言,金融風暴確是因美國資本主義市場對金融操作(融資貸放衍生性金融)上的「霸道」與「自利」行為而起,而其在華爾街之操作上之領導人站75%以上,均為猶太人,猶太人既為西方式宗教的「排他與自利」派時,金融風暴勿寧說明西方式宗教文明在金融市場上展現的另一次「霸道」與「自利」表現。

   亦即,因宗教文明的潛藏價值與堅持上的不同,在世界歷史處於消長關係的回教與基督教衝突,正亦因回教可蘭經也主張對「反回教」或「異教徒」的「制裁」,是不曾停歇過。也因此,不禁令人生疑以猶太教回教或基督教為價值與堅持的處事方法,果真適合領導全世界?假如美國「911事件」也是回教對基督教文明的反撲,而上述之金融風暴以及2010年4月間發生的「高盛等猶太人吞噬歐元舉動」(詳後述)亦屬基督教文名對非基督教文明的「霸道」與「自利」表現時,世人果不應認知當前世人並非由具有良善思維者所領導?

  2009年7月以來,美國經濟仍深陷困境,每六個勞工就有一個失業或未充分就業。但高盛公司竟在單季獲利又創新高,並準備大發紅利,與危機前的紅利不相上下。這麼大的對比透露了什麼?首先,這透露了高盛幹得好。但很不幸,高盛的作為對美國不利。第二,這透露了華爾街的壞習慣,尤其是助長這次金融危機的津貼制度,並未革除。第三,這透露了華府只是拯救金融體系,而不做改革,未善盡預防另一次危機發生的責任,事實上,反而使危機發生的可能性更高。高盛是如何賺錢?過去一個世代,也就是自雷根時期放寬金融管制以來,美國經濟已被「金融化」了。相較於實質生產有用的東西,把錢搬來搬去、分割商品、孤注一擲和重新包裝金融債權事業的重要性大幅提高。正式名稱為「證券、商品期貨和投資」的行業,成長特別快速,從 1970 年代末僅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 0.3% ,成長到 2007 年占 GDP 的 1.7% 。如果金融化確實能達到其所承諾的目標,金融公司把資金投入最具生產力的用途,發展創新的擴展方式和降低風險,這樣的成長也不錯。但此時此刻,有誰能理直氣壯地這麼說?人們現在知道,金融公司把大量資金投入興建賣不出去的房子和蚊子購物中心。他們提高風險,而非降低風險,集中風險,而非分散風險。事實上,這個產業把危險的專利藥品賣給容易上當的消費者。高盛在美國金融化過程中的角色類似其他金融機構,除了一樣:高盛不相信其本身炒作的商品。其他銀行大量投資他們賣給大眾的有毒廢棄物。高盛著名的操作手法是,一手銷售以次貸為擔保的證券,賺進大把鈔票,然後在這些證券價值崩跌前,再反手放空,賺進更多鈔票。所有手法都是完全合法,但結果是高盛靠著把我們其他人當傻子來賺錢。華爾街人有各種誘因讓他們繼續玩這種遊戲。高盛很快就要發放巨額紅利,顯示金融業的野心家仍在穩賺不賠的制度下運作。你若是銀行家,創造了可觀的短期獲利,並得到豐厚報酬,當這些獲利變成泡影,你也不必還錢。那麼你有各種理由鼓勵投資人去冒他們不了解的風險。2008年以來過去一年的事件更助長這些誘因,如果出了差錯,就把納稅人和投資人拖下水。美國政府承擔了 AIG 的負債(譯注: AIG 把紓困金轉給高盛)。很明顯的,包括高盛在內的華爾街金融機構普遍得到政府防護網的巨大好處,也就是保證在情況不對時,政府將出手救各大金融機構。或謂,避免大蕭條重演,這類紓困方案是有必要的。這當然可同意。但結果是金融體系的負債現在由美國政府暗中擔保。上次出現這麼大規模的擴大金融安全網,是 1930 年代聯邦存保制度的建立,配套措施是更嚴格的法規,以確保銀行不會濫用特權。本此則新法規還在紙上作業階段,金融遊說團體已開始對抗對消費者最基本的保護措施。如果遊說成功,人們將為幾年後的更大金融災難鋪路。下次危機可能像 1980 年代的儲貸危機,在那次危機中,被放寬管制的銀行拿納稅人的錢做賭注,有些案例是竊取納稅人的錢,唯一不同的是,下次危機將涉及整個金融業。高盛2009年第二季度的噴出獲利對高盛和高盛員工來說是好消息。對金融界的超級明星也是好消息,他們的所得快速回到危機前的水準。但對其他幾乎所有人而言卻是壞消息。 14

  由以上克魯曼氏之分析可知:1.歐巴馬只是在救金融,而非救民生與經濟! 2.克魯曼氏在描述美式的金融「犯罪」,歐巴馬似不知其義 。3.歐巴馬解不開這個結,終將注定美國於未來,將衰敗!!
全球主要工業國和新興國家領袖,2009年12月21日(一)起一週時間,將於美國匹茲堡舉行 20 國集團( G20 )高峰會,峰會主題之一將針對銀行業的薪酬規範達成折衷協議,但和姿態甚高的政界人物主張有段落差。美國總統歐巴馬、法國總統沙克吉、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等 G20 集團的領袖, 同年同月24日 至25 日在匹茲堡舉行高峰會,討論銀行業在經濟擴張時期應該保持較高資產水準的提案,並探討如何維持經濟復甦、避免保護主義與改善會計規範的問題。歐巴馬於同年同月19 日在每周電台和網路談話中說,世界各大經濟體對穩定全球金融體系已獲致進展,可是製造就業機會和經濟成長,則尚待努力。他誓言將在 G20 峰會中,和與會領袖共同設法消除各國的金融管制差距,他也堅持不再容忍提供巨額獎金給企業主管的機制。沙克吉於2009年11月曾揚言,除非薪酬設定上限,否則將封鎖銀行業和國營事業的來往管道,然而該主張已在同年12月的歐盟財長會議中遭排除,歐洲領袖如今比較樂意將銀行家的紅利和銀行的資金水位綁在一起考量,和反對設立明確限制的美國主張已逐漸靠攏。歐洲領袖一直抨擊銀行業的薪酬過高,但歐巴馬認為設定明確限制是不實際的作法。歐盟領袖2009年12月 17 日同意將銀行業的紅利和績效綁在一起考慮,並表示應該避免保障紅利的條款。各國都認為過高的紅利會鼓勵銀行業勇於冒險操作,如今已逐漸針對若干原則形成共識,包括提高股票在紅利中的比重,並分散在較長的時間發放;銀行績效惡化時,紅利應該追回,並取消多年的薪酬保障制度。歐巴馬認為,美國也必須成立消費者保護機構,讓民眾不至於申請他們負擔不起的房貸,以及簽下他們不了解的合約,但是各大金融機構的遊說人員正試圖阻止。 15由本報導觀之,前述Paul Krugman(克魯曼)氏所言,未引起G20領袖們的注意,「衍生性金融」的毒害性、侵略性,大家渾然無不所知,而歐巴馬所言, 似也是馬耳東風。

  2009年底間,華爾街高管的薪酬問題又成為眾矢之的。《紐約郵報》網站的評論文章指出,"華爾街對美國的痛苦太沒有知覺了"。相比之下,對經濟走向更重要的金融改革方案,卻鮮見媒體和民眾參與辯論。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反差呢?原因在於高薪數字具體,對普通民眾心理衝擊性強,公眾輿論較為一致。多家薪酬研究機構發表調查報告指出,2009年華爾街公司的獎金將"創下紀錄",其中股票交易員和固定收益部門職員的漲幅將達50%-60%。由於很多金融機構改變獎金結構,增加了股權激勵,在當前股市從2009年3月低點反彈60%的背景下,各大企業獎金額也大增。華爾街高薪的批評者說,不合理的薪酬制度鼓勵了華爾街高管冒險,釀成金融危機大禍。更令民眾不滿的是,政府花?資救助金融業,本希望它們恢復元氣後擴大借貸,為經濟注入活力,但現在的情況是銀行盈利大幅增長,信貸卻依然緊張。華爾街公司辯稱,高薪是美國金融業吸引人才的手段,否則國外銀行就會來挖牆腳。儘管美國財政部於2009年10月份公布了限薪令,對7家接受政府救助的企業高管薪酬做出規定,但大多數金融機構不受此限,即使是受限的7家企業也有變通對策。看起來,美國民眾的憤怒情緒不太可能扭轉華爾街的高薪格局。和薪酬問題相比,金融改革要抽象得多,遭遇的各方阻力也更大。2008年金融危機進入最嚴峻時刻,美國政府高調宣稱要改革金融監管。時隔一年,除了耗?資給各大機構注入了流動性,金融改革提案還靜靜躺在國會議員們的抽屜裏。府院內部關於改革的意見也出現分化,眾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佛南克的提案中,主張擴大美聯儲監管職能,避免拆分"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參院銀行委員會主席多德的提案,則要求剝奪美聯儲監管權,設立全新的消費者金融保護署。美聯儲堅稱自己的作用至關重要,而美國總統高級顧問則指責多德提案易產生混亂。金融機構也沒閑著,2009年以來,25家接受過救助的企業斥資7100萬美元用於遊說。遊說針對的法案主要包括:信用卡持有人權利法案、信用卡法案、抵押貸款改革法案、反掠奪性放貸法案等。金融監管缺位是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源之一。如果不能從根本上防止系統性風險,美國腳下的火山隨時可能再次爆發。當前美國經濟復蘇疲弱,經濟增長主要靠政府財政刺激實現。失業率居高不下,儲蓄率不斷增長,意味著占GDP2/3的個人消費將長期低迷。巨額財政赤字和高貿易赤字則限制了政府的財政手段。前述G20峰會會提出"全球經濟再平衡",對美國來說,意味著要改變民眾高負債率、銀行高杠杆率的局面,除了改變經濟結構,這也需要強有力的監管來保證。事實上,高風險正悄然殺回華爾街。高盛集團第三季度的銷售額中交易和投資收入占了81%,大大超過去年的45%。其他商業銀行也是類似狀況。彭博新聞社說,衍生品交易2009年將給五大商業銀行帶來350億美元的收益,因此這些銀行將極力阻止或弱化衍生品交易監管法規。多德在公佈提案時強調"現在不是膽怯的時候",並呼籲顛覆現有金融監管方式。然而民意趨同的華爾街高薪問題尚且難見突破,分歧巨大的金融改革的前景就更加難以預測了。16

  由以上分析可知:1.這叫資本主義的罪惡!迄今並無絲毫改變! 2.罪惡軸心的華爾街,只要捉金融玩得起來,不管別人生死,就可賺取高額獎金。難道不應由犯罪重機,論究刑責? 3.沒有公權的美國式資本社會,真是人類的「賊」作! 4.美國應會在21世紀的某個時刻,垮在對「自由經濟」的迷幻藥下! 5.美國必要時,應重回農耕時代吧!! 否則,妳將因經融而消失!

   歐洲理事會首位常任主席范龍佩於2010年1月4日正式投入工作。這位歐盟新"總統"上班首日便提議在2010年2月召開一次歐盟特別峰會,討論經濟議題。范龍佩當天發表聲明說:"這是我開始工作的第一天。我已經準備在2月11日召開下一次歐盟首腦會議。我提議召開此次峰會重點討論經濟議題。" 范龍佩說,歐盟必須實現經濟更快速地增長,這樣才能有足夠財力維持歐洲的社會模式和生活方式。通常,歐盟領導人會在每年的3月份召開一次春季峰會,重點討論經濟議題。范龍佩上班第一天便迫切地宣佈增開一次歐盟峰會,一方面是為了團結歐盟成員國積極應對當前的經濟危機,鞏固復蘇勢頭;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討論歐盟未來10年的經濟發展規劃。新的10年發展規劃將取代2010年即將到期的"里斯本 戰略 ",成為指引歐盟經濟未來10年發展的綱領性檔。歐盟委員會2009年11月出臺一個初步設想,提出到2020年將歐盟建成一個更加綠色的知識經濟體。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原定在2009年3月份春季首腦會議上具體討論這份規劃。17 由本報導可知 ,范龍佩氏有「總統」的高度嘗試, 給歐洲安定﹑繁榮的生活。統治者即便是在選擇戰爭,在其後也需辦理的善後事務。只是,歐體總統似仍未能說出歐體金融風暴的真正根源。

  歐元區的主權債信問題就像打地鼠遊戲一樣,一個問題剛壓下去,另一頭立刻冒出新麻煩。歐元區債信危機引發股瘟,歐股於2010年2月5日開盤一片慘跌,無一倖免。市場大幅拋售歐元,歐盟出面信心喊話,駁斥歐元經濟崩潰之說無稽。葡萄牙、義大利、希臘及西班牙(PIGS)等四國債務問題蔓延全球,衝擊市場信心。歐美股市重挫,台股2010年2月4日也慘跌三百二十四點,單日跌幅百分之四點三,市值瞬間蒸發八千一百億元,創雷曼事件以來最大跌點,全球跌幅最重。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這「兩牙一希」成為新一波全球金融危機引爆點,三國皆有國債問題。葡萄牙和希臘股市2010年2月5日日開盤後,迄截稿為止已分別下跌百分之三及百分之四。西班牙股市在經濟部長出面喊話後,原本慘綠的指數一度回穩,但強心針旋即失效,反跌近百分之一。

  歐盟執委會同年同月3日剛小心翼翼地通過希臘大幅削減預算赤字計畫,暫時紓解希臘債券承受的沉重壓力,葡萄牙於次日立刻竄出,成為新的未爆彈。擔保葡萄牙等三國債券不致違約的費用2010年2月4日日升到空前水準。葡萄牙十年期公債與德國十年期公債之間的利差,創十一個月新高,已擴大到一點五六個百分點。葡萄牙的預算赤字已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百分之九,政府則承諾會在二 ○ 一三年以前,把赤字降到百分之三以下,以符合歐盟的上限。西班牙政府2010年2月3日日說,2009年的預算赤字將超過早先的預測,亦即該年GDP的百分之十一點四以上。西班牙政府同樣承諾要在2013年以前,將預算赤字壓制在歐盟要求的百分之三,難度不在葡萄牙之下。18

  由本報導可知,歐体的?心,果不期然發生了。而且每是金融風暴在歐洲更是以傾國傾城之態勢,讓歐洲陷入愁雲慘霧。

   歐元區國家 於2010年2月 日密集磋商討論如何搶救瀕臨破產邊緣的希臘,但是希臘公務員同步發動大罷工抗議津貼縮水,形成「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局面。希臘的國債問題讓歐元區備感壓力,歐盟表示共用歐元的 16 國財長在 同年同月10 日舉行視訊會議。德國金融時報 同日報導,柏林當局考慮透過資本市場直接援助希臘,可能擔保或者收購希臘公債。依照現行規定,歐盟和歐洲央行都拒絕直接援助希臘。歐洲華爾街日報 同日也報導,德國準備帶頭興建「防火牆」,以免歐盟遭連累。雖是由德國領銜,但仍在歐盟框架下作業。歐盟各國和歐洲央行研擬出數套讓希臘擺脫破產危機的劇本,將設法在同年同月11 日的峰會上整合定案。歐盟貨幣事務專員阿爾穆尼亞表示,峰會將明確告訴希臘,任何援助都不可能無條件,雅典當局必須做出明確的正確承諾。希臘公務員工會 ADEDY 的動向是另一變數。 ADEDY自同年同月10 日起,舉行 2 天的罷工,班機停飛、火車和渡船也受到影響。多所學校與公家單位關門,公立醫院只看急診。示威者集結在國會大廈外面,與鎮暴警察對峙,並傳出警方向群眾發射催淚瓦斯。希臘政府宣布預算緊縮措施,凍結或刪減公務員的津貼,預期可節省 8 億歐元的支出。 ADEDY 宣稱基層公務員將首當其衝,抱怨政府不去追查富人的逃漏稅,並堅稱破產危機的罪魁禍首是資本家,不是公務員。最新民調則顯示 64% 的希臘民眾相信預算緊縮政策有其必要性。19

   由以上可知: 1.經濟共同體下,當然會有以全體救小體行動!2.挽救小體,亦可促進全體之經濟活動!3.歐體各國的破產危機,哪件不是由美國此一富人貪婪﹑與執政者無能的結果!

   2009年10月克魯曼氏即:前述(Paul Krugman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看了一部卡通,片中一教師請學生以動詞「打劫」造句。學生的答案是「高盛」。聯邦證管會2009年10月初指控高盛公司高層從事白領打劫的勾當。克魯曼氏採用經濟學家艾克洛夫及羅莫在1993年的一項研究報告為「打劫」一詞下的定義。這項報告在雷根時代的儲貸危機發生後提出。它指出,危機造成的許多損害是蓄意詐欺下的結果。問題是,當前的金融危機是否亦然?有關詐欺在危機中扮演角色,討論重點大多集中於如下兩種形式的欺騙行為:掠奪式放貸與風險的不實呈現。部分貸款人顯然在受到誤導的情況下,辦理他們毫無任何理解的昂貴複雜貸款。以這方面而言,布希時代的聯邦主管官員難辭其咎,因為他們不僅從未遏止浮濫貸款,甚至阻止各州政府採取具體措施。大致而言,次貸放款機構並未看好它們承辦的貸款。相反的,它們把這些貸款賣給投資人,有時候甚至還知道,未來蒙受損失的可能性大於購買這些貸款(或貸款擔保的證券)的人們所知。美國現在目睹的是第三種詐欺。美國已知,在主動兜售房貸擔保證券的同時,高盛與其他公司認定這種證券的價值一定崩盤,進而從中獲利。這種作法應受到譴責,卻不違法。然而聯邦證管會指控,高盛創造並兜售被蓄意設計成必然失敗的證券,使一名重要客戶得以因這種失敗而獲利。這正是我所說的打劫。高盛並非被控從事這種勾當的唯一金融公司。剛榮獲普立茲獎的新聞調查網站 ProPublica 指出,數家銀行涉嫌為避險基金「磁星」( Magnetar )行銷註定失敗的投資組合。「磁星」押注這種失敗。如此說來,詐欺在金融危機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掠奪式放貸與假象包裝房貸的銷售並不是引發危機的原因,但卻導致危機惡化,因為它們助長房市泡沫,同時創造一旦泡沫破滅必定淪為有毒廢棄物的一籃子資產。至於設計註定失敗的投資組合,這可能導致原已處於劣勢的銀行損失擴大,以致金融危機更加嚴重,最後並導致房市泡沫演變成經濟災難。一個明顯的問題是,主管當局斟酌中的金改措施是否足以阻止過去十年來不斷擴散的欺騙行徑。答案是可以。獨立的消保署或許有助於限制掠奪式放貸。參院草案中的另一項條文規定放款機構必須截留承做放貸總值的百分之五,這足以限制不良貸款的承做及迅速賣給不明究裡投資人的可能性。

  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改革構想主要涉及規定「信用違約交換」之類的金融工具必須公開透明交易,有如一般的證券及債券,然而能否有效遏止高盛的胡作非為卻是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金改的最後草案最好包含能夠阻止這種掠奪行為的明確條文,尤其是阻止業者憑空創造「合成債務抵押債券」。這種雞尾酒式的信用違約交換足以使投資人針對資產下注,卻並未真正擁有它們。針對高盛指控的主要道德關鍵並不涉及改革的具體條文,而是改變華爾街的迫切需要。聽聽金融業說客及與他們擁抱的共和黨政客的說法,人們一定會認為,只要聯邦政府承諾不再紓困,問題全都會解決。然而這完全錯誤,不只是因為這種承諾不可信。因為事實上,金融界已成為詐騙集團,少數人坐享優渥待遇,卻盡做一些誤導甚至剝削消費者與投資人的勾當。如果我們不以具體行動限制這種行為,詐騙肯定沒完沒了。20

   由上開克魯曼氏意見可知:1.美式卡奴也是起因自金融機構的「貪婪」! 2.金融之衍生性操作怎會是「不違法」?只是目前不以此「詐欺」行徑為違法而已!3.「無 」政府公權的美國金融世界,竟採原始型掠奪手段至此。

  4.金融界透由衍生性金融商品,在玩詐騙手法,世人似未查覺,美式資本主義下的商人,其與一戰、二次之發動者,有何差異?

   梁乃崇教授指出,2010年5月份的《天下雜誌》,有幾篇文章討論東亞金融風暴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派說法,這兩派說法都認為對方是錯的。有一方的看法是:這些國家經濟的成長,不是因為效率提昇,而是因為資本投入的增加,所以導致金融風暴。另一方則認為是信心危機,故而引起恐慌,最後導致金融風暴。這次東亞金融風暴是怎麼開始的?是從泰國開始的。國際貨幣基金會(IMF)認為泰國經濟依靠外來的投資太多,而本身效率並沒有提高,泰國的幣值高估了,將妨礙未來的經濟發展,因此建議貶值。泰國接受IMF這個建議,就將泰銖貶值。但是一貶之後,資金就向外逃跑,因而幣值就更貶,最後一發不可收拾!泰銖大貶後,連帶影響了周圍的國家,幣值也跟著一起貶,資金也跟著一起逃,終於導致了東亞金融風暴!從東亞金融風暴的始末看來,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是也有無法解釋的地方。第一個「效率沒有提昇」的說法,無法解釋韓國和日本這兩個效率不錯的國家,為什麼也會發生金融危機;同時也不能解釋中南美洲、東歐和非洲有些國家,比東亞這些國家的效率更不好,為什麼沒有出事。

  第二個「信心危機」的說法,也無法解釋韓國和日本的情形。其他被提出來的原因還有:國際流動資金太大,國際炒家太多,這些炒家所掌握的資金太過龐大。倫敦金融中心顯示每天交易量,例如買賣股票和債券、外匯交易、投資買空賣空等金融交易,是實際貨物交易金額的十幾倍。而且金融交易並沒有實際貨幣進出,只有電子信號以光速在電腦間傳來傳去--以上這些看法,都無法對東亞金融風暴做全面的解釋。因此,嚴格說來,真正的原因還是沒有找到。梁乃崇教授認為導致亞洲金融風暴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資本主義發展到現在,地球資源已經被過度使用,地球環境已經承受不住了。要再發展起來,一定要先解決資源浪費和地球生態被嚴重破壞的問題。第二個原因是:現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方式,嚴格說來,是製造垃圾。各企業製造出來的產品,只要使用壽命一結束,全都變成垃圾!原本使用產品是一種享受,現在消費變成是在替企業打工,大家也感到很疲乏了。第三個原因則是:過度投資,產能過剩。 梁氏又有一個新的看法,這第四個看法可以解釋許多大家無法了解的事。這個看法是什麼呢?要先從股票市場是在玩什麼把戲說起。此處所要講的股票市場是指最合法的做法,並不包括那些作假帳、炒作、內線交易......等違法的勾當。假設有一家股票上市公司,它的資本額是「一」,一年賺到的利潤也是「一」,也就是賺到了一個資本額。那麼在台灣股市把這家公司的股票全部賣掉,會值多少錢?差不多是二十個資本額。也就是台灣股市可以把一家上市公司的資本額,放大約二十倍;美國則是二十四到二十五倍。以前正常的時候,美國是十四到十五倍;台灣一直都是二十倍。也就是股票市場有個作用:明明一個公司淨值只有兩個資本額,但是經過股市的買賣,這家公司就可拿到二十個資本額。那麼另外十八個資本額是誰給的?以前我以為是買賣股票的人給的;後來才弄清楚,原來不是,而是整個社會給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股票可以換成鈔票,而這些在股市換來的鈔票做任何消費時,包括買土地、房子......其效力和一般的鈔票完全相同。也就是你的財富沒有放大,而這家上市公司的卻放大了。任何一家公司的股票當然不會全部賣掉,實際是只賣一部份,但是只要是賣掉的部分,社會就給了十八倍。而這十八倍的財富並不是那家公司創造的。如果不買賣股票,是不是就能倖免於難呢?不是,還是一樣被搜刮。因為上市公司的財富一下子增加了十八倍,而你的卻沒有,所以就吃虧了。在這種制度之下,股票沒有上市,就被剝削。我們既無法對抗,也只有跟著讓股票上市,否則無法平衡回來。梁氏認為,美國的公司股票要上市,比我們這裡容易多了。很小的公司都很容易上市。只要它有潛力,股價馬上就漲。好像是網景(Nestcap)軟體公司吧,一年營業額才五千萬美金(不是利潤,只是營業額而已),上市不到一年,它的股票價值是五十億美金。放大得多快、多大。美國股票市場的財富是怎麼來的呢?因為美金是國際通貨,世界各國都保有美金,以作為外匯存底。股票換成美金後,再用美金向全世界買物品;但是他們的美金已乘了二十倍或更多,而我們的美金卻沒有。他們一份財富,至少可換成二十份美金;而我們一份財富,只能換一份美金。因此,以美金交易時,我們不是吃虧了嗎?美國又是全世界最強的國家,每個國家都和他有貿易關係。無論是向他們買產品或賣產品,都會被搜刮。等於全世界的財富都被美國搜刮了,它當然會富有。這是哪一類搜刮呢?可稱它為「金融搜刮」。2005前後,美國的貿易一直都是赤字。照理說,一個國家的貿易是赤字,它的貨幣應該要貶值,經濟應該不景氣,結果卻不是,美國持續維持了八年的經濟榮景!日本貿易向來是順差,但反而不景氣了十年!這種奇特的現象要如何解釋?原因很簡單,日本金融搜刮的能力輸給美國。目前世界上金融搜刮能力最強的國家,就是美國。日本不懂得用金融去搜刮財富,只知道拼命製造、努力銷售產品,來賺取別人的錢。美日貿易逆差那麼大,日本賺了美國那麼多錢,結果不景氣的居然是日本!不是很奇怪嗎?原因就在這裡。日本金融的搜刮能力為什麼不強呢?美國說日本的金融制度太僵化了,沒有效率,因此建議日本要改革金融制度,經濟才能恢復。日本若把金融制度改好,會有什麼效果?其實就是金融的搜刮能力增強了。美國可能不知道自己搜刮了全世界的財富,如果他們知道,就不會教日本了。除了金融制度這個原因之外,另一個則是日圓不像美元那麼國際化,所以搜刮財富的能力較弱。許多人根本沒有想到賺錢還有另一種方式:金融搜刮,就能賺大錢。如今全世界的錢和資源都被美國吸走,原因就是世界金融體制有弊端。其他國家不知道個中問題,當然就不會去打破這個體制。所以最快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你放大,我也放大,彼此就平衡了。至於歐元呢?原本歐洲各國貨幣不是統一的,各國有各國的貨幣,因此無法變成國際通貨,搜刮財富的能力也就差很多。現在歐洲各國結合成歐元,歐元的勢力大了,量大了,就會成為國際貨幣。歐元推出以後,我認為歐洲的經濟會變好,為什麼?因為搜刮財富的能力變強了。歐元推出後,有些人必然會把美元換成歐元,在兌換的過程中,美元會被拋售,因此就會貶值。美元貶值後,大家可能會認為美國會有經濟衰退的危機。不錯,美國會出現經濟衰退,不過我不認為那是因為美元貶值造成的,而是因為金融搜刮的能力減弱之故。搜刮能力減弱,經濟自然走下坡。歐洲這樣做,使自己的貨幣成為國際通貨,等於也加入這個搜刮財富的遊戲。為了反剝削,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加入一途。因為即使拒絕參加,也無法倖免。現在所有富裕的國家,都是既得利益者,貧窮國家根本沒辦法對抗,如果不加入,只有被剝削。梁氏認為,引發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原因,除了我先前提出的三個之外,這第四個原因就更直接。所以根本不是生產力的原因,而是金融結構上就出了問題。剝削早就存在,只是大家沒有看見。資本主義真會剝削!不聲不響就在剝削!躲都躲不掉!有關搜刮財富之法,以前總以為要用武力,才可以達到目的,像前樹一、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因此而爆發的;後來發現販賣商品也可以,如日本近三十年來努力製造產品,賣到世界各國;現在才知道,連賣商品都不用,只要搞金融制度,就可以大肆搜刮了。美國也不清楚為什麼會有東亞金融風暴,美國不知道自己搜刮了別人的財富,只認為是別人做不好之故。問題是他們沒有想到現行金融體制本身就不公平,是搜刮的。投機客也是因為體制本身有問題,才能大肆炒作;體制若無問題,投機客想炒也沒有炒頭。追根究底,整個金融體制的問題就出在「沒有貢獻而獲利」這裡!從這個地方衍生出來的金融體系,當然有問題,也自然會導致金融風暴。這正顯示一個理念:在源頭的地方不合理,從那裡發展出來的任何理論或觀念,整個都是不合理的。這種情況等於是有個病根,順著病根處長出來的,整個都是病。梁氏在結論上認為金融風暴如果發展下去,會逼得資本主義改變,也會逼得人類去調整「財富」的定義。一旦做了調整,世界才會再安定一陣子。我想這個調整是非常困難的,沒有二、三十年,是調整不過來的。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東亞金融風暴並不是單獨事件,而是整個地球經濟的病症。21

  由上開梁氏見解觀之上,本文將每是金融風暴當作第三次世界大戰,並非無的放矢。

五、對美國式霸權的縱容與困境

  美國除引發上述「第三次世界大戰」型之金融風暴外,在國際似有一股潮流,已體會到美式資本主義的侷限,2009年以來,世界各地已不無出現一種「反美」「非美」的發展,目前堅持霸權的美國,正受困於其中。凡此,由以下數例, 可窺知一、二。

(一)美國在國際金融上的不是

   首先,在國際金融之外,先提美日安條上之相關困擾的意義。美日間對琉球普天間基地續留問題上的困難,假如美國在反共主義上有所緩解,對東亞有更進一步真實友善時,只要提出返還普天間基地的設置,並深切體會日本在二次大戰迄今仍然深刻記憶的教訓,放棄以戰爭、武力、軍備來準備國際紛爭問題的思維時,美國便不會將日本鳩山內閣,逼向死胡同。簡言之,美式全球治理的偏執內在,在東亞至少已給日本帶來困擾!當然,假如日本有意無意繼續採取美式反共主義之相同想法時,鳩山內閣將無以解決普天間美軍基地問題。22

  民調支持率只剩 21% 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被自己所開出的「五月解決普天間基地」支票搞得焦頭爛額。民調顯示,鳩山定於2010年五月四日訪問琉球,近六成民眾認為,鳩山若無法在五月的期限內解決普天間問題,應引咎辭職。 鳩山於2009年九月擊垮戰後獨大半世紀的自民黨,完成政權交替之後,意興風發地向美國丟出了一顆炸彈。他宣稱自民黨與美方達成的協議不能算數,民主黨政權要重新檢視美軍普天間基地的遷移地點,沒料到引來了天大的麻煩。普天間基地是琉球(沖繩)境內美軍僅次於嘉手納的第二大基地。自民黨政權 14 年前(及1995年)在橋本龍太郎首相任內與美國達成協議,普天間交還給日本,基地遷移到沖繩本島較偏僻的邊野古海灣,這是配合美軍在遠東地區的再整編計畫,對日本來說,收回普天間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的破天荒大行動。這項計畫原本要在明年實現,未料自民黨丟了政權,上台的又是偏社會主義路線的民主黨政權。鳩山當初認為,戰後日本一直被美國支配,民主黨政權不能像自民黨般追隨美國,甚至曾出「日本戰後過度依賴美國」之語。鳩山至少十度信誓旦旦表明,2010年五月前就能夠解決普天間問題,實則問題不如想像簡單。美國首先表示反對,認為協議不能隨便推翻,民主黨政權現在要討論的細節,自民黨時代就都已談過,邊野古是唯一可行方案。沖繩民眾趁勢而起,2010年4月底間在一項 15 萬人集會中高喊美軍退出沖繩,還沖繩半世紀以來一直未能恢復的寧靜。鳩山後來提到要把普天間基地移到鹿兒島縣的德之島,當地居民聽說美軍要來也立刻上街示威,誓死反對。不只日本國內民意沸騰,連鄰國也開始注意美軍不在沖繩對東亞的影響。日本外務省2010年4月間曾邀集東南亞國家的大使們餐敘,據說菲律賓大使席亞森就表達了對普天間問題的不安。他說,美軍從沖繩消失,亞洲安定必定動搖,強調美日安保體制不只是日本的問題。東南亞各國現在與中國有有南沙群島主權之爭,中國近年快速擴軍給各國帶來強大壓力,維持此地區安定唯靠駐日美軍。中共一支包括俄羅斯現代級飛彈驅逐艦、潛艦在內的海軍艦隊月初突破日本慣稱的「第一島鏈」防線,進入日本最南端的沖之鳥島海域進行海上演習。日本海上自衛隊一路尾隨,途中中共艦載直升機曾兩度逼近至距日本護衛艦僅 90 公尺 ,日本向中方抗議,中國大使程永華則反駁道,是日本軍艦一路糾纏所致。日本防衛界人士說,中共海軍近年從近海發展向遠洋,如果駐日美軍被迫縮減或撤退,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日本,中共海軍本月在日本近海出沒,就是一大警訊。 23

  由以上說明可知: 1.日本及台灣於二戰後,均過度依賴美國! 2.何謂「亞洲安定,必將動搖」?理由為何? 3.為何美國武力就是友人?中共武力就是敵人?其立論根據為何? 4.美式「反共主義」在美國嚴重依賴中國大陸後.是否尚且成立?

   印度《經濟時報》網站於2010年2月4日文章,原題: 美國容忍印度的興起甚於中國的崛起。一份重要的美國戰略評估報告指出,與其說美國喜歡看到中國的崛起,倒不如說美國喜歡看到印度的興起。五角大摟2010年版《四年防務評估報告》認識到印度"在全球事務中更具影響力的作用",包括在印度洋及以外的地區。這種作用以印度與美國具有的共同特性為基礎。與此同時,報告表達了華盛頓對中國軍事發展和決策程序本質的擔憂。報告指出:"隨著印度經濟力量、文化輻射力和政治影響的增加,它將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有影響力的作用。這種不斷加強的影響,加上它與美國相同的民主價值觀、開放的政治體制以及對全球穩定的承諾,都將提供許多合作的機會。"印度的軍事能力正在迅速提升,目前包括遠程海上偵察、海上封鎖與巡邏、空中封鎖及戰略空運。報告稱,"印度已通過打擊海盜、維和、人道主義援助和災難救援工作建立了全球范圍的軍事影響",並強調說,"隨著軍事能力的增長,印度將作為印度洋及以外地區純粹的安全提供者而為亞洲作出貢獻"。2010年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對印度的展望與對中國的保留觀點相比,明顯來得樂觀。報告稱,中國在地區和國際經濟與安全事務中,日益加強的存在和影響"是亞太地區和全球不斷演化的戰略格局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報告指出,中國軍隊已開始發展新的角色、使命和能力,以支持其日益增長的地區和全球利益,"這可以使它能夠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加重要和建設性的作用"。至此為止,報告對中國的評價與對印度的評價基本一致。但報告接著說,儘管美國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的中國發揮更重要的全球作用,"缺乏透明以及中國軍事發展和決策程序的本質引發了其未來在亞洲內部及以外地區和意圖的正當問題"。報告概述了中國的軍事擴張,稱北京"只分享有關其軍事現代化計劃的速度、規模和最終目標的有限信息,引發許多有關其長遠意圖的正當疑問"。報告在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敵對關係時指出:"因此我們指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必須是多面的,並且通過一個加強信任和減少猜疑的程序,以增加共同利益的方式來加以鞏固。美中應保持暢通的溝通渠道來討論不同意見,以便處理並最終減少沖突風險--這樣的風險對任何像美中兩國這樣廣泛而又複雜的關係來說都是固有的。"24

   由本報導與回應可知:1.只要能包圍中國大陸,都會被美國視為朋友!2.美敵視中國大陸,其歷史﹑社會﹑政治﹑經濟因素為何?都沒有,在過去只因為是共產主義,只因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不同。3.由是觀之,美國依然肆行「全球一切應符美國利益」的統御世界公式。

   2010年2月22日至23日,黑約集團首腦會議暨拉美和加勒比聯盟峰會在墨西哥坎昆舉行。建立一個新的不包括美國和加拿大的地區組織,以削弱美國在該地區的強大影響力,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其共同的立場,將成為這次會議的重要議題。有拉美媒體指出,建立一個沒有美加的美洲國家組織"當然是個好主意",可以擺脫該地區留給世人的"美國後院"的印象。但也有分析認為,目前拉美各國在一些基本原則問題上分歧巨大,建立新區域組織尚面臨嚴峻挑戰。來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32個國家的領導人或代表將就成立一個新的地區性組織,並提升本地區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進行討論。而在21日結束的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國家外長會議上,已就在該地區組建一個不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在內的新的聯盟形成了初步草案。墨西哥總統卡爾德龍就提出建立沒有美國和加拿大的拉美及加勒比聯盟構想,引起了一些國家的強烈反響。而本次坎昆峰會將正式討論這一提議,許多與會代表認為,"建立一個新集團的時間到了"。 會議主辦國墨西哥外長埃斯皮諾薩表示,這一地區新機制的結構將比美洲國家組織更加靈活,它將有利於拉美國家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共同的立場,推動諸如洪都拉斯等拉美地區內部問題的解決。"拉美人民將一起創造新的歷史"。但他同時表示,這一新組織的建立並非要取代美洲國家組織,而更像是建立一種補充機制,兩股力量可以相互補充和加強。墨西哥《千年報》發表文章指出,目前拉美存在多個區域性組織,但整體代表拉美國家參與的組織只有美洲國家組織和伊比利亞美洲國家首腦會議,前者包括了美國和加拿大,後者則有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爾。所以建立一個沒有美加的美洲國家組織"當然是個好主意"。 巴西總統發言人馬塞洛·鮑姆巴赫指出,"我們必須建立專門討論拉美國家自己問題的論壇",因此巴西認為"如果裏約集團及拉美和加勒比聯盟能夠實現合併,就可以變得更加強大"。關於新組織成立的基本檔已經準備好了。厄瓜多爾外長裏卡多·帕提諾表示,儘管具體決議要待參加坎昆峰會的各國首腦商談做出,但對新組織的成立"已經獲得認同"。該組織將綜合現有組織的工作經驗,如南方共同市場、裏約集團、南美洲國家聯盟和玻利瓦爾省美洲聯盟等。帕提諾強調,雖然該組織尚未命名,但它將會成為拉美國家最重要的政治論壇。巴西和巴拉圭已經提議將新的組織名稱定為拉美和加勒比聯盟。至於新組織的章程和行動條款等細節,則需要等到2011年7月1日在委內瑞拉舉行下一屆裏約集團首腦會議時才會公佈。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2010年2月21日表示,委內瑞拉正在為2011年會議做準備,屆時新的地區聯盟的法律形式、結構和整體性都會得到完整的體現。

  2010年2月底止,外界對於該組織的形式、性質尚沒有清晰的概念,甚至在稱謂上也是"組織"、"集團"、"聯盟"或"論壇"各異。但墨西哥有媒體認為,儘管不同的形式意味著其內在意義將有所不同,可作用都是一樣的,即推動整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首腦之間最高級別的政治對話。2010年2月間與會各方圍繞新的地區組織定位,拉美各派還有不同的認識。墨西哥多次強調,新組織不會與美洲國家組織對立,墨西哥媒體則指出,新組織是可以與美洲國家組織相替換的"平行"組織,只不過不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兩個國家。由查韋斯主導的拉美左翼力量強調,拉美國家應該"徹底從美國的干涉中獨立出來"。查韋斯力促拉美新組織的成立,以確保該地區能形成一股力量制衡美國在該地區的強大影響。以巴西為首的溫和左翼國家認為,美洲國家組織雖然包含了所有美洲國家,但在這一組織中,美國和加拿大擁有最大的話語權。因此,美洲國家組織成了這兩國發言的工具。而拉美地區需要一個由所有拉美國家組成的組織,一方面能更有效地解決地區問題,另外,對外也可以像歐盟那樣,"形成更強大的集團力量"。以哥倫比亞為代表的右翼國家也支援成立地區聯盟的主張,他們認為,雖然本地區集團、組織眾多,但並沒有拉美地區統一的聲音。拉美需要一個集所有國家和地區為一體的聯盟。25

  由本報導可知:1.南美洲似乎感覺到應該建立一個更細密﹑更具利害關係的組織體!2.美﹑加並不一定為南美所需要,何況,來自美國的,除了「干涉」,別無他物!3.美﹑加與南美的價值體系,並不一致!4.日本與台灣還不能從美國斷奶嗎?一種自我所需與自覺之主體性,似尚難從「東亞第一島鏈」的思維桎梏下,油然而生。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坎伯2010年3月3日在國會作證時強調,美國的亞太政策就是確保美國作為區域的「在地強權」,而非過客;他並表示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已成熟到可以處理彼此的歧見。

  坎伯應邀至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就美國亞太政策作證時表示,亞太區對美國具有重大與永久的重要性,區域內國家也要美國維持強大與積極的活動。坎柏指出:「我們的政策,就是要確保美國作為在地的強權,而不只是個過客。」,坎伯在書面聲明中說,亞太區域發生的事情,對美國的安全與經濟福祉有直接影響。東亞地區仍面臨強大挑戰,需要美國扮演領導角色;這些挑戰包括持續鼓勵中國,成為區域穩定、安全與繁榮的力量,以及融入國際體系。美國努力與中國建立正面、合作與全面的關係,但美國與中國在人權、智慧財產權保護與中國軍事現代化計畫的透明度上有歧見。最近美國根據台灣關係法售台防衛性武器,以及歐巴馬總統、國務卿希拉蕊 ‧ 柯林頓與達賴喇嘛會面,北京都表達關切。不過,坎伯引用希拉蕊的話表示:「對中國,美國尋求有共同目標的領域,但也在雙方有歧見的部分,有所堅持。」美國為了處理與中國近來的不愉快,2010年3月2日已派副國務卿史坦伯格與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貝德前往北京溝通。坎伯表示,他有信心美中領導人會持續在許多重要計畫上合作,也需要堅持透過坦誠對話處理意見不同的議題。他也引用希拉蕊的話說,美中關係已成熟到足以處理意見分歧,並在對兩國安全與繁榮能共享與有長期重要性的議題上,持續共事。 26

   由以上論述可知: 1.美國依何理論,在非領土地區,必須是 「 在地強權」?2.以美國為地球中心的美式自戀,會存續嗎? 3.美國必須反省,以美領世的是非功過?

  4.美國應學學華人的王道思想,以美國利益為前提的美式霸權,何嘗為他國有一著想?

  拉丁美洲於2010年將舉行八次選舉,其中包括智利、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及巴西四國的總統大選。美國業界2010年以來前往該地區探訪尋求投資機會,並進一步了解當地市場的情況。拉丁美洲給美國業界的整體印象是樂觀的,特別是巴西,我們相信這種樂觀情緒將擴散至其他拉丁美洲國家。行程中美國業界拜訪了智利聖地亞哥,因此當聽到,不久後智利中部即受到強大地震襲擊的消息後,令人感到非常震驚和痛心。由於銅和其他礦產是智利主要出口產品,因此該國北部地區的礦產業並未受到地震影響,這是相當重要的訊息。 智利政府迅速的救災行動,以及國際援助機構提供援助令人感到安心,但依然有許多工作仍待完成。智利曾經經歷過類似的災害,但已自災害中完全恢復並且繁榮發展,美國業界相信這次智利也能再度恢復昔日繁榮的景象。在經濟管理方面,智利為拉美國家中的佼佼者,該國一方面鼓勵本地及國外投資,另一方面致力於維持穩定的政策。在2010年在1月中旬,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 Sebastian Pinera 贏得選舉成為智利的元首 - 為智利逾 50 年來首次贏得總統大選的保守派候選人。新政府於同年 3月 11日正式上任。美國認為智利前任政府在經濟管理方面表現極佳,新政府應能延續現有經濟政策。同時,新政府應可進一步支持小型企業及創業,經濟和資本市場將可因而受惠。整體來說,美國認為新政府應能為智利創造新的投資機會。歷史上,政治情勢變化常造成拉美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但過去十年以來,該地區已有長足進步,許多拉美國家已擁有較佳的監管制度、較高的外匯儲備及強勁的經濟成長。今年,雖然盤勢震盪難免,但我們預期拉丁美洲市場仍將維持多頭趨勢。27

  由以上美國業界之說法可知: 1.這是拉美的「自利更生」! 2.智利著手內需型基礎產業費心,應可解決失業問題!3.跟隨美國腳步在金融風暴下受傷的國家,只要致力於內需型基礎產業的落實,均有再生機會!4.美國業界企圖在致力拓展版圖,美國業界似乎不在乎智利施行的是「社會主義」!

(二)美國在減碳上的不是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2010年12月7日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當天下午,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即砲轟已開發國家開空頭支票,無助於談判達成實質成果。解振華強調,中國和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要求已開發國家到2020年,減排百分之四十。哥本哈根會議舉行前,中國與七十七國集團曾舉行長達兩天的閉門會議,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組成「統一戰線」;解振華此次表態,被視為中國領軍下的發展中國家態度與立場。解振華提出,哥本哈根大會要確定已開發國家2012至2020年的中期減排目標是多少。因為根據「公約」和「議定書」的規定,已開發國家要率先大幅度減排。解振華表示,發展中國家要求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雙軌談判;一些已開發國家主張把雙軌談判合併成一,取消「京都議定書」,代之以新的協定文本,發展中國家反對,因為這將導致「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失去實質意義。按照「公約」、「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已開發國家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額外和充裕的技術和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減排能力。解振華批評說,已開發國家沒有提供具體資金和技術援助之前,沒有資格要求發展中國家做更多事情。解振華指出,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首要的目標是發展和脫貧,應允許溫室氣體在未來適當和合理地增長。中國已承諾二○二○年前,單位GDP碳強度下降百分之四十至四十五,已開發國家向中國提更多要求是不合理的,中國採取的自主行動,沒有任何談判餘地。對已開發國家提出的「三可」原則,即減排行動「可報告、可監測、可核實」三原則,他表示,中國態度很明確,即完全按照巴厘行動計畫的要求來辦。已開發國家的減排行動和指標、提供資金和技術,都要實行「三可」原則;發展中國家得到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援助的行動,要接受「三可」原則。不過,發展中國家自主採取的減排行動,不接受「三可」原則。28

  由本報導可知,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其實對「減碳」 ,並未負起應有的責任,國際會議與協商間,仍有一種資本主義的自私自利。此外:1.中國大陸處處展現對世界的誠意,出錢出力,帶領啟動新未來! 2.中國大陸要達目的,當然要在工作重點上,統一戰線! 3.中國大陸的做法,顯現出一種為資本主義所難領悟的「世界互助觀」 。當然,中國大陸的做法,其與華人政治思想的「王道」(菲霸道),是否為體為用,上有待辯證之。

   2009年在 1 2月7日,成如上述在結束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第一天的會議之後,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召開媒體吹風會(*:記者招待會),向中外記者闡述了中國政府關於此次談判的主要原則,包括堅持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框架下進行雙軌談判、為發達國家確定其2012年至2020年的中期減排目標、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後者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所需要的資金和技術、"三可"標準的適用範圍等。解振華說,首先,發展中國家要求一定要堅持《公約》《議定書》雙軌談判,現在的一個鬥爭焦點是一些發達國家主張把雙軌談判合併成一條軌道,徹底拋棄《京都議定書》。如果《京都議定書》取消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就不會有什麼實質內容。因此"是雙軌制,還是兩軌合一,這是本次大會各方爭論的焦點問題"。發展中國家集團在7日上午的大會上紛紛發言,堅決表示要進行雙軌制談判。其次,本次大會要確定發達國家2012年至2020年的中期減排目標是多少。因為根據《公約》和《議定書》規定,發達國家要率先大幅度減排。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這次會議一定要確定發達國家到底要減排多少,相關目標既要符合《公約》和《議定書》的要求,還要符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建議。第三,按照《公約》和《議定書》的要求,發達國家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額外、充足的資金和技術支援,幫助後者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要拿出多少資金,提供什麼樣的技術,建立一個怎樣的機制來達到相關要求,有關談判已進行了很多年,但直到今天發達國家在這些問題上並沒有作出實質性承諾和切實行動。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建議,發達國家需每年拿出其GDP的0.5%-1%,即3000億美元,而非洲國家則提出應該拿出GDP的1.5%即4500億美元,但現在發達國家僅提出一年100億美元的援助金額,解振華表示,兩者間的差距非常大。"本次會議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發達國家開空頭支票,到最後根本不落實"。第四,"三可"標準的適用範圍問題。發達國家在此次大會上提出應討論發展中國家是否也要作出"可衡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減排承諾或行動(簡稱"三可"標準)。根據"巴厘路線圖"規定,所有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必須"可衡量、可報告、可核實"。而發展中國家,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需要得到以"可衡量、可報告、可核實"的方式提供的技術、資金和能力建設支持。對此,中國明確表示要完全按照"巴厘路線圖"執行。因此,發展中國家自覺採取的減排行動,完全不必接受"三可"標準。預計本次大會,各方會就此問題進行交鋒。解振華表示,中國政府的談判立場是一貫和堅定的,中國和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到2020年減排40%。中國政府不接受發達國家向中國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同時認為"空頭支票"無助于談判達成實質性成果。在沒有得到發達國家資金和技術的前提下,發展中國家已在國內積極採取減排行動,並取得了一定效果。中國在1990-2005年間,單位GDP的能耗降低了47%。這個努力說明中國是負責任的國家,印度、巴西等幾個主要發展中國家也都相繼提出了國內減排的目標。解振華表示這是發展中國家為氣候談判作出的貢獻。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首要的目標是發展和脫貧,因此允許溫室氣體在未來適當和合理地增長。29

   由本報導可看出: 1.在國際間,中國對減碳,扮有史前未有的關心與角色!2.談全球問題,已開發國家竟誠意不足,那只好一起滅絕好了!3.三可標準,應屬明確,開發或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豈能使用單一標準?理由簡單,碳的製造量,自始就是不同!4.美國等已開發,國家,連以往已約定之事項,均將毀棄。5.美國為地球的減碳問題,是否已盡責?

   聯合國的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2009年在 1 2月14日遭遇重大阻礙,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開發中國家從關鍵協商會議中退席,中國則指控西方國家耍花招,導致會議籠罩在失敗陰霾中。對抗全球暖化人士警告,各國談判代表還剩5天可避免氣候災難,但許多國家部長坦承,必須加緊腳步取得進展,因為120國的元首18日就會出席高峰會。開發中國家代表從協商第2周一開始就退出工作小組。這些代表很氣憤,因為會議不太支持減碳的核心條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基本原則。退席動作由非洲國家發起,獲得開發中國家組成的77國集團(G77)支持。他們拒絕繼續協商,除非會談優先討論京都議定書的第二階段承諾期限,而非廣泛討論氣候變遷合作行動的「長期願景」。京都議定書約束已批准的富裕國家必須履行減排承諾,但開發中國家未受限制。拒絕加入京都議定書的美國表示,此議定書不公平,因為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的開發中大國,卻不適用具拘束力的減排目標。30

   由以上情形觀之 1.中國大陸對西方的態度,以「弱勢」的領導人出現。 2.美國在美式思維中,並無「捨我其誰」的擔當!

   被稱為"基礎四國"的中國、巴西、印度、南非4國代表2009年在 1 2月15日在丹麥哥本哈根聯合發表聲明,表明在氣候變化談判中的立場。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說,中國、印度、巴西、南非4國是完全站在一起,立場是一致的。4國在一起共同公佈減緩行動,反映了這幾個國家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主張通過切實有效的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解振華說,這一活動表明,發展中國家在採取行動,並呼籲發達國家要勇於承擔歷史責任,落實公約、議定書的要求,落實巴厘路線圖的授權,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率先大幅減排,並認真兌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的承諾,將政治意願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而不是"口惠而實不至",否定既有的事實,開歷史倒車。解振華表示,距離哥本哈根大會結束還有4天時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每一位政治決策者身上,中國政府將繼續同各方一道,攜起手來,為達成一個實質性的、有法律約束力的、全面的哥本哈根協議而共同努力。巴西、印度、南非代表團團長也在會上表示,要堅持京都議定書及巴厘路線圖,爭取使大會取得成功。31

   由以上「基礎四國」之發言可知: 1.一切還未脫以自國利益先於國際乃至於地球利益。 2.也許恐龍間在當初也許因彼此未談好,而滅絕了? 3.美國等已開發國家,不無顯現一種「美式家園不在地球」的迷思!

   全世界最聰明與最有權力的人,誠如上述,2009年在 1 2月底間聚集在丹麥哥本哈根,為拯救地球,商討各國應該削減多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及該承擔的責任。要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兩個做法,一是「減排」、一是「碳交易」。「碳交易」概念是由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而來。38個已開發國家簽約承諾減少碳排放,在2012年議定書效期屆滿時,碳排放量必須比204年減少8%,到時若達不到目標,也可彼此買賣「碳權」,甲國多達成的減排目標,賣給未達成目標的乙國。於是這成為碳交易的法源依據。自此,「碳權」成了新的資產形態。碳交易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稱為「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這38個國家除了自己努力減碳,也可以帶技術、資金到開發中國家幫助減碳,例如德國到中國發展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等「乾淨能源」,減少對燃燒石油、煤等火力發電的依賴;如果一年能幫助中國減少一百萬噸碳排放,德國和中國各擁一半的碳權。這可及早把乾淨能源的技術引進開發中國家,加速減碳,也實踐地球村公民彼此互助的精神。第二種碳交易方式,是把碳權視為股票的有價商品,訂出價格到公開市場買賣。這38個國家及企業都有減碳配額,減碳效果好、排碳量低於配額的企業和國家,就有多餘的碳權拿出來賣給排放超額者。目前已有歐盟、美國芝加哥、澳洲等「碳市場」提供碳交易,以歐盟碳排放交易所的交易量最大。背負減碳壓力的國家,都賦予該國企業減碳責任。台灣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但面臨國際減碳壓力及企業競爭力,也擬出「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打算對各產業訂出單位產量的排碳限額。比如生產一噸鋼筋最多只能排放10公斤二氧化碳;只排8公斤的煉鋼廠,少排的兩公斤的碳權就可拿出來交易。未來也打算開放企業到國外買碳權,抵銷超額的排碳量。但碳既是壞東西,買來買去,達不到減碳目標,買碳權只能消除汙染環境的罪惡感,因此被環保人士諷刺是「環境贖罪券」。

  許多已採行碳交易制度的國家,都根據過去各排放源的比例,採免費核配機制,造成排放量愈大者取得愈多有價的碳權,在碳市場上獲取龐大利益。32

   上述哥本哈根所談的「碳交易」,就一般言: 1.碳交易是雙向鼓勵,應屬妥當?2.減碳有成效者,可吸收別人過度的碳,收取費用!3.買來買去外,尚有全球議定之未來總量管制,應該會有減碳效果,才對!4.承認現狀,以現狀定基礎,但定價與定目標,似應有不同!然而,事情並非如此,可議者是,美國等已開發國家,並未做深層的規劃與研議。

   法國總統薩科齊於2009年9月時曾雄心勃勃地宣佈將在國內徵收二氧化碳排放稅(簡稱碳稅),沒料想遭到了法國多數民眾的反對。2010年1 月間,該法案又被法國憲法委員會否決。但薩科齊對碳稅法案"癡心不改",提議在歐盟邊境徵收碳關稅,結果再次遭到各國冷遇,還被指責是在搞一種新形式的"生態帝國主義"。早在2008年,薩科齊就首次提出增設"氣候-能源"稅,即碳稅。2009年9月10日,法國政府又正式公佈了碳稅徵收方案,並且分別於2009年10月和11月在法國國民議會(議會下院)和參議院投票獲得通過。儘管薩科齊一再強調,徵收碳稅是為降低法國對石油的依賴,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並且碳稅所得將會通過其他形式返還給納稅人,不會增加民眾負擔,但仍然遭到了輿論的反對。據法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被調查者中,有65%的法國民眾反對該法案,就連法國執政黨內部也有60%的人與薩科齊持相反態度。這是法國碳稅法案遭遇的"第一次打擊"。2009年12月29日,法國憲法委員會以碳稅法案包含太多例外為由,宣佈法案無效,被法國媒體稱為"回應民意的舉動",法國在野黨及多數民眾更是一片叫好。這是該法案受到的"第二次打擊"。不過,薩科齊對碳稅法案"癡心不改",表示要在推行碳稅問題上"把戰鬥進行到底"。法國總理菲永也於近日表示,他在2010年1月20日舉行的內閣會議上提交一份新法案,並擬定於同年7月1日起實施碳稅法案。薩科齊還宣稱,他將努力在歐盟範圍內推動徵收碳關稅,以免受到"環境傾銷"的不利影響。但此言一出,德國、瑞典等國都明確表示反對。就此,法國政府的碳稅法案遭到"第三次打擊"。在氣候變化方面,瑞典雖然被稱為歐洲的"急先鋒",但也對法國提出的碳稅法案持保留態度。瑞典官員認為,碳稅是把"雙刃劍",雖然一方面可以推動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決,但另一方面,歐盟百姓及企業因為繳納碳稅所增加的負擔也不可忽視。法國輿論則更不客氣,稱薩科齊強力推動其碳稅計畫實質是為了謀取"政治紅利"。法媒體分析認為,由於核電在法國用電總量中占到很高比例,這使得法國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處於優勢地位,加之擁有先進的低碳技術,所以高調打出碳稅問題,既不傷害法國自身利益,又能凸顯法國"負責任"形象,還會成為薩科齊任內的重大業績,對法政府而言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更有法國媒體指責說,薩科齊的決定"是在拿百姓和企業的血汗為自己謀前程"。歐盟內部對法政府的碳關稅提議也是一片反對之聲。早在2009年7月下旬舉行的歐盟成員國環境部長非正式會議上,與會各國就對此明確拒絕。德國代表還指責說,徵收碳關稅將向外界發出錯誤的資訊,是一種新形式的"生態帝國主義"。歐盟曾在2009年多次討論過碳關稅問題。目前歐盟的主流意見是把碳稅和碳關稅問題分兩步走:第一步先在歐盟內部實行碳稅;第二步再對歐盟以外的國家實行碳關稅。歐盟最早可能於2013年開始實行碳關稅,與歐盟碳交易市場實行新的遊戲規則同步。有此間分析認為,碳關稅問題是歐美配合演出的一個"陰謀"。首先,歐美雙方根本就沒打算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上通過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例如在會議之前歐盟曾提出談判新框架,美國參議院遲遲不通過氣候法案,都是在為談判設置障礙,避免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減輕並逃避減排責任。其次,歐美欲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上的分歧為實施碳關稅創造條件,通過"巧立名目",利用環保技術領先優勢,保護歐美企業的競爭力,以達到貿易保護主義目的。據世界銀行分析,如果發達國家通過徵收進口碳關稅實現減排14%-18%的目標,那麼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將受到嚴重影響。國際社會的一些發展中國家也認為,徵收碳關稅對它們而言意味著設置貿易壁壘,是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一種新形式,不僅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規則,也違背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將嚴重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法國所稱二氧化碳排放稅(簡稱碳稅)也稱為"碳貢獻稅",是指對使用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和天然氣等排放二氧化碳的企業和個人徵稅,被法國政府稱為是"生態稅收制度"。按法國政府的說法,徵收碳稅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法國家庭和企業的能源消費習慣,從而改變法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徵稅標準是每升汽油和柴油將分別附加碳稅0.04歐元和0.045歐元,每噸二氧化碳徵收17歐元。據估算,這樣下來,平均每戶法國家庭每年將分攤74歐元碳稅。這一徵稅計畫估計每年將為法國政府帶來48億歐元的收入。碳關稅也稱"邊境稅收調整",是強制性減排國家對來自非強制性減排國家的進口產品徵收的一種稅。按部分發達國家的說法,徵收碳關稅一是為了避免"碳洩漏",二是確保公平的國際競爭環境。但實際上,發達國家徵收碳關稅只是借環境保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33

   由以上論述知:1.「生態帝國主義」應指違反生態者,就有違帝國利益! 2.碳關稅,也將成為關稅壁壘的一種!3.各有所思﹑各有所圖!是誰喊出「地球村」的?何來地球村?修身﹑齊家﹑治國都先於平天下,各階段都有其私心存在!4.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竟也圖謀從中獲利,美式自私自利,令人咋舌!

(三).歐巴馬的困境.

   歐巴馬競選的雖是美國總統,但他身上所承載的夢想,其實要比美國的地平線深遠得多。對美國而言,若能跨過「黑人出任總統」這巨大的一階,它才算完成了這個民主國家立憲兩百多年留下的最後任務,超越膚色,超越種族,實現了「人生而平等」的理想。而這個「美國夢」的完成,對世界其他仍然為族群、膚色、宗教、語言歧異所苦的國家,不僅是莫大的鼓舞,也有典範意義。歐巴馬打敗氣焰高張的希拉蕊,贏得民主黨提名,就像一個小水珠經過完美的折射和意念的加持,變成了一顆閃亮的水晶。歐巴馬作為一件「政治商品」,能折射出這麼璀璨的民主想像,攻破了人性的藩籬,與其說是助選團隊將他的膚色成功變為行銷賣點,不如說是美國人民對於缺了一角的美國夢拼圖始終耿耿於懷;而歐巴馬的出現,引起許多人完成這個夢想拼圖的衝動。但這並不是說歐巴馬的優勢只在他的膚色,或交會在他身上的多元種族色彩。的確,非裔的父親,白人的母親,印尼籍的繼父,童年在亞洲的生活經驗,稱為「海珊」的中間名,融合在歐巴馬咖啡色的皮膚下,對族群漸趨多元的美國人而言,自有其特殊魅力。但在半年激烈的初選纏鬥中,面對野心勃勃的柯林頓夫婦及民主黨內權勢結構的既存偏好,歐巴馬謹慎面對、從容因應,塑造了自己的風格。即使在一些敏感的議題上,他都處理得相當得體,顯示他的縱深和智慧皆超乎他的從政資歷。在現實意義上,歐巴馬打敗希拉蕊,多少反映了美國選民對華府現有政治框架的批判。歐巴馬贏得愛荷華州初選時,曾發表了一篇動人的演說,他說,「我們不只是一幫紅、藍政黨的組合,我們是美國」,「我們給從未參加過政治的人一個參與的理由」,「我們擊垮那些用政治打擊對手、而非以政治提升國家的人」。他由下而上訴求「改變」,喚起基層選民,擊潰華府政客對他的懷疑,黨代表因而不得不跟隨無法抵擋的民意潮流轉而支持他。更準確地說,歐巴馬的崛起,是選民求變的意志啟動了換軌的機制。希拉蕊代表的,是華府的傳統職業政治家,是政商關係深厚的既得利益階級,她若當選總統,柯林頓和布希兩家族合計將創下統治美國廿多年的紀錄。此議題雖未公開搬上?面,但一般美國人深知,民主政治走到家族輪治,必然是一種病態,政治與人民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離。相形之下,此時歐巴馬的年輕、理性、資歷單純、形象多元,反而變成了一種優勢,成為人民期待華府氣象變革的寄望。但歐巴馬的傳奇,也隱藏著一個「造神」的陷阱。正因為選民太過執迷於歐巴馬的「超種族」象徵,太過相信他勝出所寓涵的民主意義,歐巴馬所受檢驗便顯得太過簡化。其中,歐巴馬擔任超級強權總統的經驗和能力,是最受對手質疑的事。有人憂慮,若歐巴馬當上總統,可能像農夫總統卡特一樣變成無法適應華府的孤鳥,結果一事無成。但也有人認為,以小布希的國際觀都能擔任八年總統,歐巴馬的表現不致更差。選舉向來如此,在時空的交錯中,人們無法一次抓住所有的東西,大家只能抓住自己最想要的。在21世紀初的當下,在厭煩了美國扮演粗聲粗氣的世界警察之後,在厭倦了華府那幫老面孔之後,看到一顆順勢竄起的新星,美國民眾希望一圓超越種族主義的夢想,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國家還活在這個巨大的陰影下。歐巴馬的美國夢,是追求一個超越「藍驢子」和「紅大象」的國家;他也知道,唯有回到美國人民身上,才能完成這個超越。從剛剛跨過藍、綠藩籬的台灣看美國,對歐巴馬奇蹟的締造,除了樂觀期待,應該還有更多理解。34

  由以上之分析可知:1.本文對於歐巴馬的週邊問題,可謂切得深刻有力!我們不只是政黨,我們是國家;不能只用政黨打擊政黨,應用政黨提升國家;讓不問政治的人士,一個參與的理由!!! 2.歐巴馬從基層著眼﹑著手﹑著心﹑著力!!可貴﹑可敬!!! 3.美國「顏色」的全球化,確會是全球化思考的第一步! 4.歐巴馬!好一個「第三條路」﹑「第三生機」的開創者!!

   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009年6月 17 日公布眾所注目的金融監管改革計畫,是美國自 1930 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大金融革新,對美影響深遠;作為全球領頭羊,此重大改革也預期產生世界性迴響。歐巴馬這項金改案,完全針對這波金融海嘯而來,檢視觸發危機原因及造成的傷害,試圖對症下藥,藉這次全面金改避免重蹈覆轍。全案分二面向,包括擴大與強化金融監管機制和加強保護消費者。前者最重要措施之一,是加重聯準會監管金融機構責任,尤其側重「大到不能倒」機構,今後有接管權,也大幅規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在後者,最引人注目作法是新創「消費者財務保護局」,專責房屋貸款、信用卡等保護,有權處罰違規機構。另外,再新創「金融服務監管委員會」,由財長當頭,負責協調金融政策及補救監管漏洞。加強聯準會權力、新設「消保局」、「金管會」等措施,是針對觸發金融危機之失,但也引發「爭權」及「疊床架屋」新爭議。現在歐巴馬政府作法是,「給予聯準會更大權力、再增加更多機構分享權力」,原先計畫合併證管會和商期交易委會,但因顧慮兩者合併工程太大而放棄;已功能重疊的現有監管機構,繼續獨立自主。歐巴馬的金改方案,從另一角度看,就是政府之手更涉入金融市場運作。這牽涉「市場看不見的手」與「政府黑手」之爭,也是共和黨與民主黨定義自由市場意識型態之爭,全案須國會通過,預期引發兩黨大辯論,這是歐巴馬金改案面對的另一難關。35

   由上開歐巴馬的金改方案可知:1.歐巴馬作法,簡言之,是在自由經濟中,著手政府公權的宏觀調控!2.公權﹑公資本﹑公信力與大眾力,都將是未來美國經濟應有之新支柱!3.資本主義在人的生活中,果真不必修正?

   但歐巴馬在美國的困境,可謂一言難盡。2010年在 3月間,美國國會以7票之差通過健保改革法案,其國內響起的歡呼也許不是那麼響亮,但這對美國精神的維持和彰顯,卻具有深刻而長遠的影響。歐巴馬堅持理念,不顧強大的反對力量推動改革,這一仗贏得艱難卻漂亮。作為世界最強大的民主國家,美國現行健康保險覆蓋率之低、對弱勢民眾照護之匱乏,可說已到了「可恥」的地步。許多底層民眾因無法承擔保費,而必須支付昂貴的醫療費用,美國有超過半數的個人破產案件都是不堪醫療花費所致;因此,故民主黨參議員泰德甘迺迪將健保形容為「美國社會迄未完成的最大志業」。可以想見,這次新法案通過,將原本被社會遺棄的三千兩百萬人納入,這對強調「生而平等」的「美國夢」而言,是多麼重要的補漏工程。這一役,對歐巴馬格外重要。不僅因為他下挫的聲望需要新的支撐,一年來美國朝野對峙的機鋒快速激化,也需要一場具理想色彩的改革,重新喚起民眾對政治的信任和期待。近一年,民主黨在幾個州的補選接連失利,包括健改在內的幾個法案遭到共和黨滴水不漏的杯葛;加上「茶黨」運動的威脅擴大,歐巴馬逐漸被抹黑為「左傾」的社會主義者。在這種情況下,若健保改革方案過不了,歐巴馬不僅將形同跛腳,要再推動其他改革也恐怕舉步維艱。但歐巴馬的鬥志不可小覷,他也不願辜負美國人民對他的期待,堅決要打破美國健保「只服務有錢人」的病態。這當然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首先,他要挑戰的,是美國根深柢固的資本主義思維,並須超越商業社會的重利本質;其次,他要因應反對黨及既得利益者的杯葛和質疑,不斷修改法案使之更臻可行;然後,他還得說服美國人民拿出關懷及犧牲的精神,共同修補這個缺角的美國夢。當法案最後在眾院過關時,即使民主黨議員也未全數投下贊成票,即可知新制爭議之大、共識之難。即在表決前夕,歐巴馬政府也明白,贏了這一役,民主黨在十一月的期中選舉恐將流失不少中產階級選票;但比起推動一項影響深遠的劃時代改革,一場選舉的輸贏也就不必那麼費心計較了。歐巴馬曾說,民選公職人員的工作,不是只在使自己重新被選上,而是要解決問題、幫助民眾;因此,他寧可做一屆好總統,也不願做兩任平庸總統。歐巴馬一直以滔滔雄辯見長,但健保法案成功過關,證明他實際政治運作的手腕不差,更有過人的堅決意志。當然,這些也要歸功於他的民主黨同志沒有袖手旁觀,多願意和他站在同一陣線,為一個時代的理想打拚。

  健保法案被稱為美國近代史上最龐大、最複雜、也最爭議的政策,經過和醫院、藥商、保險業者反覆溝通,和政治對手反覆爭辯了十個月之後,終於妥協出最後的執行方案。歐巴馬未曾在聲望下挫的打擊下棄守,沒有改採微小幅度的措施來虛應故事,卻冒著敗選和民意反彈的風險,把美國半世紀以來多少任總統無力跨越的城池一舉攻下。從政治利害盤算,為三千萬弱勢者的健康,而冒犯數以億計反對改制者的慣性與權益,絕不符合「理性」思考。但如果政治人物都只計算這些近利,一個比較平衡、人性的社會要如何產生?7票之差,帶給美國的不止是健保破洞的大修補,也提供了這個重利主義商業社會一次自我改造的機會。民主不等於公義,這是美國現行健保在其民主櫥窗展示的醜陋事實;歐巴馬要在未來十年以近兆美元來修治這個膿瘡,而受惠者主要是邊緣族群,這是此案研議期間的爭議所在,亦是完成立法後的價值所在。歐巴馬先是打破種族藩籬當選美國總統,繼又完成健保改革彌縫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裂罅;他以一人之力而修補了美國夢的兩大缺口,經此二役,歐巴馬的歷史地位已可確立不移。 36

   由以上論述可知:1.美式資本主義下之「自利」觀念至此,令人咋舌!! 2.美式資本主義不只危害自己,也危害世界!3.台灣社會一點也不資本主義!台灣的社會關懷也無源自資本主義者!4.歐巴馬過了健保這一關,似乎尚有前述「金改」的另一關!

  《華爾街日報》於2010年4月26日起正式推出紐約地區版Greater New York,"單挑"《紐約時報》,這同時也意味著默多克旗下報業保守派展開與自由派爭奪發言權與影響力的決戰。美國報紙間真正慘烈的廝殺僅局限在紐約、洛杉磯、芝加哥等大都市。即便在這些大都市,報紙也努力尋找自己的空間和定位,儘量減少正面碰撞。單以紐約市為例,它就擁有美國發行量前十名報紙中的五家報紙,再加上還有若干發行量不太大的日報,總數超過數十家。在這些報紙中,排行第一位的《華爾街日報》曾經以財經報導為主,風格鮮明,在這一領域無人可與其爭鋒。近年來,它針對國際市場,先後出版歐洲和亞洲《華爾街日報》。而在美國人心目中始終居第一位的《紐約時報》,立足點面向全美,並且立場相較於風格保守的《華爾街日報》顯得自由開放。所以,《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在2007年以50億美元成功收購道鐘斯公司的旗艦報刊《華爾街日報》之後,開始對其進行大幅改造。當時,近80歲的默多克便清醒地意識到,《華爾街日報》應從商業報轉型為一般刊物,以擴大吸引力。為了打響改革的頭炮,默多克重塑《華爾街日報》頭版,目的在於增強可讀性。從此,《華爾街日報》從側重金融、商業領域報導的日報,改造為財經、政治、體育、時尚、評論並重的媒體。一系列報導顯示,《華爾街日報》對政治、國際新聞、文化和體育的關注日益提升。該報去年已超越《今日美國報》,成為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雖然《華爾街日報》進行了大幅改造,但是它仍然立足於默多克媒體保守派的立場。默多克媒體向來以保守著稱,例如旗下的福克斯新聞台曾與白宮關係交惡,但卻在美國收視率上一路飄紅。默多克還尖銳批評對手《紐約時報》為了滿足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需求來報導新聞。老謀深算的默多克挖來現已倒閉的紐約《太陽報》執行副總編輯希利和凱頓分別擔任紐約地區版主編和地區版藝術與休閒首席記者。《太陽報》的風格曾經和《紐約時報》類似,但是立場相對。為了表明與《紐約時報》決一死戰的決心,在資金方面,財大氣粗的默多克將在未來兩個財年裏投入3000萬美元到《華爾街日報》紐約地區版的運營中。在人員方面,一次性招來35名經驗豐富的記者。在發行發麵,紐約地區版隨主報附送,每週出版六天,每天10個版,全彩印刷,以招徠更多廣告商投資。除此之外,還有一項針對對手的致命措施--大幅下調廣告價格,以搶佔更多《紐約時報》的市場份額。據美媒稱,《華爾街日報》的整版廣告費用之前最高是90000美元,而現在打折後僅需19000美元。《紐約時報》在報業競爭激烈的美國,以其高雅、嚴肅而聞名。目前,《紐約時報》擁有讀者優勢,印刷版及網路讀者達2200萬人,超過《華爾街日報》的1300萬人。在目標讀者方面,是引領社會潮流和國家發展的精英階層,其中包括企業家、受過良好教育並對政府事務感興趣的中等收入階層等等。《紐約時報》很注重所報導新聞的嚴謹性,不刊登污穢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紐約時報》每天都在頭版上方刊登它的社訓:刊登一切適宜於刊登的新聞。《紐約時報》以歷史的記錄者為定位點,不放過任何有價值的新聞,即使要冒很大的風險也在所不惜。所以它的社論一般被認為是比較開通的,作者的觀點從左到右各不相同。有許多保守派人士認為《紐約時報》的新聞報導,尤其是它的社論,太自由開放。甚至有許多人就《紐約時報》對美國政治界的影響寫書賺錢。2010年4月間,《紐約時報》媒體集團表示,他們正在計畫運作在美國本土推出地區性版本。該報現正與其他報紙商討可能的結盟,使他們能出版本地內容,其目標是在多達15個市場發行本地版本。針對《華爾街日報》紐約地區版的面市,《紐約時報》上周開始發佈一則電視廣告,強調該媒體在紐約地區的重要性。廣告主題為"只有一份報紙能夠像《紐約時報》一樣報導紐約地區,那就是《紐約時報》"。《紐約時報》CEO詹尼特表示享受競爭。她認為,即使對方大降廣告費,廣告商也不會放棄《紐約時報》轉投《華爾街日報》。不過默多克更有錢,有利於持久戰。《紐約時報》第一季度艱難盈利1280萬美元,而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最近一季則大賺2.54億美元。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JR)專欄作家史塔柯曼說:"《紐約時報》讀者眾多,很多人是非常忠實的長期支持者,要解散其核心擁護者並非易事。但從商業觀點看,我和大部分評論家一樣,認為這場報業戰最終會兩敗俱傷。"37

   由以上美國紐約兩大報的抗爭可知:1.「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自始就有路線上的不同!未來將在「一般刊物」之定位上,一較長短!2.「紐約時報」與歐巴馬為同路人,但將受重大挑戰,將受資本主義思維的重大挑戰!3.默多客有如香港之黎氏,但黎氏是帶來自由,而非保守!4.美式社會經營方式,以衝突來解決不平問題,而非共生共有方式。其實,美國就是想不通,任何思想、任何道路,都有其信仰者、奉行者.豈可將其一致化,即便天道,尚且有日夜!5.美國傳統的自利思想,已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將給帶有非資本主義式之社會正義觀的歐巴馬,帶來極大困境!

六.結語

   不從一戰看起,不知「二戰」何來,不從「二戰」看起,不知二戰後世界格局,也不知「反共主義」,僅是美式資本主義霸權的另一展現,「反共」並不是何等高上情操,尤其是僅是不同想法之人的「圍剿」而已。且更不知美式霸權迄今仍然未為世界帶來和平。更嚴重者是,美式資本主義已出現無數美國價值與自利作為,二戰前後多次的世界經濟問題,以及2008年9月以來的金融風暴,是如此,2009年底「全球氣候變遷」的哥本哈根會議,更是如此。以美國為首已開發之強權國家,更是不顧全球浩劫,美國霸權無助於世界和平,莫此時為甚。全球的下一步在哪裡?如以「世界大戰」為基軸,在「侵略者必敗」的因果下,不侵略他國,迎面帶來共生共有者,勢將在下一步,帶領世界。奧巴馬國情咨文裡"只爭第一"的宣言,讓人想起拙著《中國夢》中"冠軍國家爭奪戰"的概念。在冠軍國家爭奪戰中,美國是遏制對手的能手。美國遏制對手,既善於打速決戰,也有耐力打持久戰。美國遏制日本基本上是速決戰﹔遏制蘇聯,是一場持久戰。現在,美國要進行它的第三次"衛冕之戰"---遏制中國之戰。21世紀,美國對中國的遏制有四個特點。首先,具有本質的必然性。美國遏制日本,不客氣﹔遏制蘇聯,不留情﹔遏制中國,也會"不眨眼"、"不猶豫"。奧巴馬總統宣稱美國不謀求遏制中國,其實,美國一直在遏制中國---不承認中國是"民主國家",不就是對華"政治遏制"嗎?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不就是對華"經濟遏制"嗎?美國大肆鼓吹"中國軍事威脅論",施壓和聯合歐洲國家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限制對華高科技和軍事科技出口,同時又不斷出售先進武器給台灣,不就是對華"軍事遏制"嗎?美國插手台灣問題,干預台灣海峽局勢,阻撓中國統一,不僅是遏制中國,而且是干涉中國內政。在應對中國崛起的問題上,美國是不會"放棄遏制,立地成佛"的。其次,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如果說,美國對日本的遏制主要是單一的經濟遏制,對蘇聯的遏制是楚河漢界、壁壘分明的陣營遏制,那麼,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則是合作與遏制的統一。這就對遏制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有中國學者提出,中國要奉行"免費搭車"戰略,搭乘美國的霸權戰車趕自己的復興之路。而美國務卿希拉裡呼吁,美國要和中國"同舟共濟"。雙方都很聰明,都很藝術。但不能否認的是,中國人"免費搭車"的車主和駕駛員都是美國人,中美"同舟共濟"的大船也是美國當舵手。那麼,上了人家的車和船,自己的性命也就不完全由自己說了算。中國可升為"副駕駛",幫美國應對風險,但這反而有助於美國的舵手地位。美國讓對手和自己同坐一車、同乘一船,是更高明的控制、遏制藝術。第三,具有"世紀博弈"的持久性。美國為遏制日本向世界第一沖刺,前后也不過那麼十年八年,關鍵時期也就那麼幾年,關鍵動作就那麼幾個,用"散打"就把日本擺平。美國對蘇聯的遏制要艱苦得多,不僅時間長達近半個世紀,而且中間幾經反復,雙方攻防格局數度變換,與蘇聯的戰略博弈用的是"套路拳"和"組合拳"。而美國遏制中國的過程,將是一場"百年博弈"。中美"世紀對決"不是幾套組合拳就能夠見分曉的,而是一場馬拉鬆式競爭。第四,需要空前的戰略創造性。美國遏制中國需要創新和創造,必須"與時?進"。中國不同於日本和蘇聯,遏制日本和蘇聯的經驗對於遏制中國是有用的,但也是有限的。去年11月,奧巴馬訪華,送給胡錦濤主席的禮物是圍棋。中國棋聖聶衛平說,這個禮物寓意深遠,"圍棋是一種智慧的游戲,是智力上的角逐,盤下稱兄道弟,盤上波濤洶涌,暗藏玄機。"奧巴馬在中美對弈的這個大棋盤上,沿用與日本和蘇聯對弈的下法,顯然是不行的。而如何有效遏制中國,是比獲得諾貝爾獎更重大和艱難的創新課題,是21世紀美國第一號國家創新工程。遏制中國,美國的智慧夠用嗎? 38

  本文認為,上述諸點應含以下思維:1.美式霸道與中式王道,差別似乎已出現!2.精神分裂的美國!既談全球村,又談霸道!!3.美國在忙什麼?似乎只在忙如何鞏固自我的地位!4.全球治理果真就不能以華人式的「王道」?華人 5 千年歷史,不曾對鄰國差別待遇﹑歧視待遇! 當然,識者尚需深交者是,中國共產黨果真將在世界行王道?

   2000年時,美國人還相信21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但就在美國每況愈下、中國迅速崛起後,現在更多美國人相信:無論是經濟或外交,21世紀都是中國人的世紀。就在中美關係異常緊張的時刻,「華盛頓郵報」與ABC電視網2010年2月25日公布聯合調查的美國人對中國的觀感。這項民調顯示:在經濟議題上,41%美國人相信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40%認為是美國人的;就外交議題上,43%相信中國將主導全球,38%相信還是由美國繼續獨領風騷。中國均略占上風。 美國在兩大議題上皆稍稍落後,而且美國人自信越來越不足,多數人相信,廿一世紀美國在世界的經濟影響力會大幅減弱,且近半數受訪者認為,美國在全球的外交主導地位將逐漸式微。

  實際上,近來包括蓋洛普( Gallup )與丕優( Pew )等針對美國民眾的民調皆出現同樣趨勢,顯示今日美國人對國力衰退的擔憂。例如2000年蓋洛普民調指出,65%美國人認為美國是世界經濟第一強國,但去年的民調卻顯示,中、美平分秋色。華盛頓郵報的分析擔憂,恐將引發老美的「反中情緒」,因同一民調指出,支持貿易保護主義的美國人越來越多。約翰 ‧ 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藍普頓表示,美國人不爽就會怪罪別人,並衍生保護主義和國安問題的焦慮感,「這將讓美中關係變得難以處理」。一名家住新罕布夏州的受訪者表示,她在2000年前後進入手機廠工作,當時全廠共3200人,現僅剩100人,因為多數工作都已轉到中國。「我們正把美國的財富拱手交給中國。我對這種狀況很反感。我年輕時,許多企業充滿驕傲與愛國主義,現在他們變了,若美國表現不好,他們就把公司搬去中國」。2009年間,一項中國民調顯示,中國受訪者把美國當成中國崛起的「頭號威脅」,比日本、印度都要高。39

   本文認為,由上開美國人之感受可知:1.當年在地球上需要霸權式的美國,今日與未來則*需要王道式之帶領者!2.回教世界以美國為威脅,今日美國仍繼續以大陸為威脅,但其根結原因,均僅以「霸道」而已!3.王道主義者出來帶領世界似為時下必然!!

   2010年3月3日美國互聯媒體公司合夥人公司董事總經理利奧·欣德里表示,中國綜合金融能力足以稱霸世界。在美國國會的政策研究機構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舉行的美國債務聽證會上,欣德里表示,在全球衰退期間,中國抓住機會加快海外投資。雖然中國外匯儲備只有2.5萬億美元,但是,中國的特殊體制能夠把它的金融影響成倍放大。"鑒於中國聚集外匯儲備的勢頭,我們不能夠對中國真正的全球金融能力的影響過於天真。中國的外匯儲備、中國的金融機構和主權財富基金都由中央控制,相互之間界線很難區分。它們往往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合力,產生巨大的效力。"就市場資本規模而言,世界上最大的銀行中有三個是中國的。世界最大的兩家保險公司也是中國的。中國的股市規模在世界排名第二。如果把這些因素和外匯儲備加在一起考慮,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的潛在力量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在任何一個交易和專案上都能夠輕鬆地取得金融霸權。40

   對於利奧·欣德里之上開見解,本文認為:1.由君主單一領導,到菁英份子的集體領導,大陸地區雖無西方反君主專制的民主訴求,但似有以華人文化「仁民愛物」等的「民本思想」為其內在! 2.華人世界的統治原理,歷代不免「君主」制,目前在中共帶領下,因其已成集體領導,如今只留下非西方分權﹑分裂的統治核心。故其國雖大,行動卻如脫兔,且其「集體頂導型帝制」之是非功過,尚有待識者研究3.只是中國大陸如何在「民主」的興利層面上,實應有更多做為。

   美國《財富日報》網站2010年3月31日文章指出,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做了一次騎馬旅行以警告英軍的到來是在今天進行那次傳說中的著名旅行,他一定會向發出美國人警告說中國人來了,而非英國人。中國人真的來了。速度可能比美國人所有人想像的都要快。而且中國人帶著一個不那麼保密的計畫:用廉價能源來發展他們的經濟。中國人已製造出美國消費的大多數商品,如今正發展國內的能源產業,這將使中國人以更便宜的成本生產,同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中國在能源競賽中遠遠地跑在了前面,這絕不是在開玩笑。中國人知道剩下的石油不足以支援長期經濟發展。當聽到美國談論阿拉斯加及其近海資源時,中國人定會發笑,這些資源全部加在一起並得到全部開採的話,也只夠我們消費3年半左右的時間。中國的目光超越了石油。依賴國內能源是確保經濟繁榮和中產階級發展壯大的唯一方法。這就是為什麼2009年中國在可再生能源上投入了346億美元的原因,資料來自剛發佈的《布隆柏格新能源融資報告》。我做了一道算術題,結果是(中國)每天的投入超過9470萬美元,這是美國去年全部投入的兩倍。美國投資落後於中國的後果已經顯現。2009年,中國安裝的用於發電的風力渦輪首次超過美國。中國人正在獲得技術優勢。而且到2010年4月間為止,美國人一直樂意拱手相讓這種優勢。中國的太陽能公司及其他公司已在美國開展強勁的業務拓展。而與此同時,美國的國內公司似乎仍在觀望徘徊。41 本文認為,上開驚覺之意義應在於::1.正確的政策,將讓大陸的產品,可在世界流通!2.美國經濟來自各方面的五花大綁,根本就無法在能源上,進行調整!3.大陸眷顧地球,卻也因此為自己開啟一條可長可久的生路!!

  2010年4月14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發表演講。佐利克當天在演講中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正促使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發展中國家正在快速崛起,第三世界概念已經不再適用,未來十年世界將大不一樣。42

   對此一美國知見人士之上開指教,本文認為:1.似乎尚毫無知覺, 2.當前世界已不再有「第三世界」!!美國式行徑的轉變,台灣地區的各界人士是否有所感覺?

   2010年4月下旬日本《產經新聞》書評版推介了日本女作家河添惠子的"狂躁"新作《中國人的世界霸佔計畫》,該書稱"中國市面上流通的人民幣有20%是偽鈔"、"在泡沫經濟中依靠不勞而獲致富的中國人正飛向發達國家的各個角落,去奪取永久居住權"。 然而《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發現,河添所代表的偏激右翼勢力在日本越來越不受歡迎,"只能用極端的表達獲得關注"。作者河添惠子上世紀80年代曾到中國留學,據說當時與中國人相處不順,回國後從事中國研究及教育學事務,著有《不要對中國人說愛》等書,是知名的反華作家。此次河添稱新作是"解開對中國人種種不明之處的鑰匙",認為"中國人正以各種方式有計劃地霸佔世界"、"用錢買走非洲大陸"。類似的說法書中處處可見。《產經新聞》書評稱:"在日本的中國人已經達到80萬......這本書在警示,再不能讓這些有害有毒的螞蟻繼續發展下去了,應該把排除他們作為日本的國家政策"。計畫於2010年5月初發售的該書已經在日本引發不小爭議。雖然日本市場對中國進行負面描寫的書籍並不少見,但如此書的極端言論實屬罕見。實際上,有日本讀者對此書同樣震驚,日漸熟悉中國的讀者更是大搖其頭。《環球時報》記者的日本朋友指著《產經新聞》書評"中國人的狂躁"苦笑說:"只怕這名作家自己才是狂躁吧。"一名經常往返中日的教育界人士表示,書中出現的極端言論並不奇怪,反映了一部分日本知識界保守派對於中國迅速發展不能適應的恐慌。但這類觀點已經不為日本民眾主體所接受,這群人只能通過更為極端的表達追求關注。日本的出版法律使這種圖書得以出版,但並不是普遍日本人的想法,希望中國民眾能夠理解。43

   對於日本人的批評,本文認為:1華人5千歷史,不曾為害鄰國、鄰地,此乃與日本極大不同!2.目前中共當然想「統治」全世界,因為中共之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沒什麼利生好處,只有社會主義才能造福地球!3.華人所稱的「王道」,似乎採行「霸道」者,所不知!當然,誠如前述,中共是否華人5千年文化,力行「王道」(或稱和諧世界)於全人球,則仍屬未知數。

   2010年5月初,國際財經新聞中有一條值得重視:中國大陸在世界銀行的例行春季會議中坐上「第三把交椅」,超越德國,僅次於美國與日本。

  「世界銀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國家為重建殘破不堪的國際金融與經貿環境,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中所決定成立的最重要國際組織之一,這場會議中也一併成立國際貨幣基金( IMF )。世界銀行一開始的使命,是幫助二次戰後需要重建的國家。演變至今日,它的主要任務是資助其成員國克服窮困並提供生活水平,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提供低息貸款、無息信貸和贈款。在重大事項的表決上,世銀的成員國按照所持的總票數行使權力。依照目前的規定,每個成員國的表決權分兩個部分:第一是所有成員國都擁有 250 票的基本投票權;第二是按每個成員國繳納會費的多寡,每增加 10 萬美金特別提款權( SDR )的認股金,投票權就增加 1 票。 原本美國在世界銀行擁有的投票權最高,多達 16% ;其次是日本的 7.62% ;第三名的德國則有 4.35% ;英國和法國各為 4.17% 。世銀章程規定,重要決議必須由 85% 以上的表決權決定,也就是說,擁有 16% 投票權的美國可以一國的力量來否決任何提案,這個不民主的投票制度長久以來受到不少批評,認為無法為發展中國家謀取真正福利。

  在金融海嘯後,世銀通過了投票權改革方案,「已開發」國家移轉了 3.31 個百分點的投票權給向「開發中」國家,使得「開發中」國家整體投票權從原先的 44.06% 提高到 47.19% 。其中,中國是最大受惠人,中國在世銀的投票權從 2.77% 提高到 4.42% ,排名跟著從第 6 位躍居第 3 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坐上國際經濟舞台的「第三把交椅」。此次無聲的權力轉移表示,世界經濟版圖由西方移到東方,傳統經濟強權,如英、德、法等歐美國家風光不再,近年來快速崛起的新興市場,像是「金磚四國」的中國大陸、印度,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與話語權與日俱增,歐美國家壟斷世銀發言權的現況正在逐漸被打破。44

   本文認為,對於上開文之論述,應可做如下檢討:1.豈可讓世銀投票方法「不民主」!應是在各國認股金可持比率上限的設計問題而已!2.豈可稱中國是「受惠」?因這可能是一種擔當。因為,美日式經營世銀,並未防止金融風暴,世銀只被當成 ATM 而已!3.這是移轉了 3.31% ,美國有否降到低於 15%?若無在闖下金融風暴後的美國,果真尚宜掌握 16% ?

   歐元區各國政府加速審議法案,希望儘快湊足要提供給希臘的 1,100 億歐元紓困貸款,希臘政府也在2010年5月 4 日向國會提交嚴格的節約計畫。但投資人對希臘紓困案缺乏信心,更擔心債務危機可能波及西班牙和葡萄牙,歐元與歐股 4 日聯袂暴跌,歐元對美元匯價創下 12 個月新低,拖累美股 4 日開盤也暴跌,國際油價也跌了 3% 。歐洲股市全盤皆墨,英國和德國股市同日跌幅超過 2% ,法國跌了超過 3% ,歐元兌美元一度重貶 1.2% 。風暴中心的希臘、西班牙股市最慘,希臘跌了 6.6% ,西班牙跌幅 5.5% ,葡萄牙也跌了 3.8% 。美股遭到拖累,道瓊工業指數 同日一開盤就重挫超過百點並一路下殺,至午盤跌了超過 200 點。德國梅克爾政府已在 2010年5月3 日向國會提交 224 億歐元的對希臘貸款計畫,掃除歐盟對希臘紓困的最大障礙。梅克爾希望能在同年同月 7 日通過這項法案。法國下議院則已在 4 日凌晨通過出資 168 億歐元的計畫,可能在 同年同月6 日就能獲得參議院通過實施。但市場憂心希臘債風暴已惡化擴散,甚至有謠言指西班牙正向歐盟尋求 2,800 億歐元金援。儘管西班牙總理薩帕特羅立刻駁斥這項謠言「純屬瘋狂」,惠譽信評公司也在同年同月 4 日重申對西班牙債信評等維持 AAA 最高等級。紐約 Cantor Fitzgerald 公司股市部門負責人說:「今天市場最大的疑慮還是歐洲各國,其中又以西班牙的問題最大,因為外界擔憂該國的主權債信評等可能再度被調降。」雅典當局同年同月 3 日提交在三年內節約 300 億歐元的計畫,大幅延後退休年齡,公務員減薪。希臘公務員工會強力杯葛,同年同月 4 日起再次發動連兩日的大罷工。這是近幾個月來希臘第三次全國大罷工,嚴重考驗希臘政府的節約方案。45

   對於上開歐美股票情事,本文認為:1. 尚述所謂嚴格的節約計畫?亦即等同於卡奴的「禁奢條款」!2. 美股果真是遭到拖累?世界金融風暴不都是美國的次貸引起? 掠奪者的美國,目前應正遭受回馬槍的攻擊!3.世人果真不知歐美應在此度小月時刻,其所需的資本,也都來自中國大陸的支援嗎?

   最後,根據2010年5月7日聯合報社論,蔡英文談她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觀察。她說:理性的人放在錯誤的政治結構中,還是會做出錯誤的決策;有些領導人看起來和善,但決策仍受政治環境影響。蔡氏主張:外界若只聚焦於中國領導人的人格特質,就會失焦,極權決策有其政治邏輯,中國領導人的決策不是隨心所欲;過去常看人格特質,但應當去看中國的政治結構。蔡氏透露了她對胡錦濤的評價。她至少認為,胡錦濤「看起來和善」,是「理性的人」;只是身處中國的政治結構與環境中,決策未必能「隨心所欲」。倘若這是蔡英文對胡錦濤「人格特質」的評價,應當還算是相當正面。無論古今中外,任何政治領袖的表現,皆是「人格特質」與「政治結構」或「政治環境」的綜合反映;如所共見,在自由民主政治體制下,一位政治人物即使「和善」、「理性」,其決策同樣不可能「隨心所欲」。其實,倘在一個專制政體結構中,一位領袖能具備「和善」、「理性」的人格特質,其影響力即可能因體制的效率因素而有加乘效果;這卻是蔡氏可能所見未及,或有意迴避之處。就兩岸關係言,北京政權的「理性決策」與「專政結構」,一方面使台灣的壓力減輕,但另一方面又使台灣的壓力增加。在胡錦濤「和平發展」的政策主軸下,以「和平」及「經濟」為對台政策的綱領;這使得台灣面對軍事衝突的壓力降低,卻因經濟上「東協加N」等操作,使台灣更須面對大陸磁吸效應的壓力。中國當前「和平崛起」及「和平發展」的大戰略,可視為「理性決策」與「專政結構」的組合。「和平崛起」非但使西方失去對抗中國的槓桿,甚至讓西方得以分享其世界工廠及世界市場的經貿利益;同理,「和平發展」,也使台灣社會對中國大陸的敵對意識難以升高,轉而必須務實面對兩岸的經貿難題。或許可說:中國的「和平崛起」,左右了西方(以美國為主)對中國的戰略;其「和平發展」,則亦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台灣的兩岸政策。就兩岸關係言,北京當局這種「理性決策/專政結構」所形成的兩岸戰略,一方面使台灣獲得了「和平」的利益,但也增加了「發展」的壓力。這誠然是一個政治吊詭。台灣對中國的「專政結構」當然不能贊同,但就現今情勢看,這種「理性決策/專政結構」的北京當局,可能對台灣較有利。否則,若是「專政」但不「理性」,那當然會是一個大災難;或者,倘若大陸改採自由民主政體,則因民粹作祟,其政治領袖對台灣有否「看來和善」或「理性」的空間,能否「讓利」,恐怕皆難逆料。中共政權曾是一個因「30年浩劫」而創鉅痛深的政體。毛澤東死在1976年,1978年鄧小平即為「改革開放」定調。若非「理性決策」,不能如此;若非「專政結構」,亦不能如此。中共未採蘇聯的「休克療法」,可視為「理性決策」;中國也不太可能出現戈巴契夫型的人物,所以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中,仍將維持「專政結構」。如今,無論是世界各國或台灣,也許口中不說,但在心裡所寄望的應當是:中共政權能善用其「專政結構」,加深放大其對內對外的「理性決策」;並期待有朝一日,中共最後一個的「理性決策」,就是逐漸推動民主轉型,改變「專政結構」。跡象顯示,這或許也是有些中國領導人的看法,胡錦濤也許就是其中之一。蔡氏評胡錦濤,似乎視其為「理性/專政」的組合。但她只點出了「政治結構」對「人格特質」的局限,卻迴避了「專政結構」對「理性決策」的加乘效應。若能平衡評價胡錦濤,民進黨也許即能平衡看待台灣的兩岸政策。胡錦濤的兩岸政策是「和平發展」,民進黨能否只要「和平」,而不要「發展」?話說回頭,所謂「理性的人放在錯誤的政治結構中」,是否更像是蔡氏在民進黨中的處境? 46

   對於上開社論,本文除持贊同見解外,本文進一步認為:1.大陸地區的「專政結構」,似為華人5千歷史中「帝制與王道」的延伸!2.西式民主是表現了人民對統治者的不信任與制衡,華人5千歷史的君民關係,似無此一緊張關係,誠如前述仁民愛物等之民本思想,確為華人君民關係的寫照!3.大陸地區在西岸交流與合作間,如能加強「國際關懷」,發揮華人之政治傳統智慧,其實,應可大大去除西式治理地球上的難點。當然,中共在當前契機,在善盡地球人角度之前,其國內數不盡的內政問題,實應有所處理,以得「安內安外」之高遠目標。果不能如此,全球治理終將出現另一形難點。

參考文獻:

1「歐巴馬:一個比美國夢還大的想像」, 2008-06-06 / 聯合報 /A2 版 / 焦點。
2「歐巴馬金改案 政府之手伸更長」, 2009-06-18 / 聯合報 /A16 版 / 國際。
3「高盛 把其他人當傻子來賺錢」, 2009-07-18 / 聯合報 /A21 版 / 國際(本文作者 Paul Krugman 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4「G20 峰會 本周開鑼」歐巴馬不能再忍:肥貓吃巨額獎金 ,2009-09-21 / 聯合報 /A16 版 / 國際。
5「華爾街高薪與金融改革困局」,請詳:人民網駐美國記者 管克江 2009年11月20日05:36 ,來源:人民網。
6「中國開砲:富國減排」空頭支票, 2009-12-09/聯合報/A11版/兩岸。
7「"空頭支票"無助于達成實質性成果」, 2009年12月09日00:00 , 來源: 人民網 。
8「哥本哈根會議 開發中國家退席」, 2009-12-15/聯合報/A13版/國際。
9「"基礎四國"中國、巴西、印度、南非表明談判立場」, 2009年12月16日09:03,來源: 國際線上 。
10「你多減碳我來買 好像企業贖罪券」, 2009/12/21 聯合報。
11「歐盟新"總統"上班首日提議召開特別經濟峰會」, 2010年01月05日00:46 ,來源:新華網 。
12「古巴稱美國患上"反恐偏執狂症"」, 2010年01月06日06:17,來源:人民網。
13「法國碳稅法案被批"生態帝國主義"」, 2010年01月12日04:23 , 來源:人民網。
14以上論述整理自:(作者 Thomas Friedman 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2010-01-18 / 聯合報 /A11 版 / 國際】。15「歐元區  債信爆危機 全球股災」,2010-02-06 / 聯合報 /A1 版 / 要聞。
16「遏制中國,美國的智慧夠用嗎」,2010年02月08日11:12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17「經濟時報: 美國容忍印度的興起甚於中國」, 2010年02月09日07:00 ,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18「希臘快破產 公務員罷工反減薪」, 2010-02-11 / 聯合報 /A17 版 / 國際。
19「拉美不願再做"美國後院"(國際視點)」, 2010年02月23日00:00 , 來源:人民網。
20「經濟、外交議題 美民調: 21 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2010-02-27 / 聯合報 /A21 版 / 兩岸。
21「美高管稱中國綜合金融能力足以稱霸世界」,:2010年03月03日02:00 , 來源: 人民網-《環球時報》 。
22「美亞太政策「確保強權」」,【 2010-03-05 / 聯合報 /A23 版 / 兩岸】 。
23「歐巴馬修補了美國夢的兩大缺口」,【 2010-03-24 / 聯合報 /A2 版 / 焦點。
24「美媒:中國人真來了,比我們想的要快」, 2010年04月06日08:58 , 來源: 人民網-《環球時報》。
25「世行行長稱未來十年世界將大不一樣」, 2010年04月15日10:50 , 來源:新華網。
26「銀行詐欺 金融危機 白領打劫」, 2010-04-20 / 聯合報 /A4 版 / 要聞。
27「日本女作家新書稱中國要霸佔世界 用錢買走非洲」, 2010年04月28日08:50 ,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28維基.反共主義,http://zh.wikipedia.org/zh-hk/%E5%8F%8D%E5%85%B1%E4%B8%BB%E4%B9%89) ,2010年4月29日造訪。
29馬克思「資本論」網路版,http://www.taconet.com.tw/labor93) ,2010年4月29日造訪。 
30維基.反共主義,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8F%8D%E5%85%B1%E4%B8%BB%E4%B9%89) ,2010
年4月29日造訪。
31「美報業巨頭爭奪發言權:保守派與自由派誰獲勝?」, 2010年04月30日09:35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32「美軍退出普天間 亞洲安定恐動搖」, 2010-05-01 / 聯合報 /A22 版 / 國際。
33「歐美壟斷現象逐漸打破 中國坐上世銀第三把交椅」, 2010-05-02 / 聯合報 /AA2 版 / 股市.基金。
34「拉丁美洲 震盪難免 樂觀可期」, 2010-05-02 / 聯合報 /AA2 版 / 股市.基金。
35維基.第一次世界大戰,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C%AC%E4%B8%80%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2010年5月4日造訪。
36維基.鄂圖曼帝國,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5%A5%E6%96%AF%E6%9B%BC%E5%B8%9D%E5%9B%BD,2010年5月4日造訪。 
37維基.奧匈帝國,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5%A5%E5%8C%88%E5%B8%9D%E5%9B%BD,2010
年5 月4日造訪。 
38維基,二次世界大戰,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C%AC%E4%BA%8C%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2010年5月4日造訪。
39世界三大宗教共同的聖城-耶路撒冷,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0%B6%E8%B7%AF%E6%92%92%E5%86%B7&variant=zh-tw) ,2010年5月4日造訪。 
40「希臘風暴續擴散 美歐股慘兮兮」, 2010-05-05 / 聯合報 /A13 版 / 國際。
41「評蔡英文之評胡錦濤」, 2010-05-07 / 聯合報 /A2 版 / 焦點。
42請詳: 基督教文化,http://zh.wikipedia.org/zh-hk/%E5%9F%BA%E7%9D%A3%E6%95%99%E6%96%87%E5%8C%96,2010年5月10日造訪。
43普天間,5月決著斷念=地元,米??合意困難、 http://dailynews.yahoo.co.jp/fc/local/futenma/,2010年5月10日造訪。
44「金融風暴的成因」,請詳:梁乃崇教授 http://www.obf.org.tw/article/RCA/RCAO2b_03.aspx.2010年5月10日造訪。
45維基,十字軍東征,,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81%E5%AD%97%E8%BB%8D%E6%9D%B1%E5%BE%81) ,2010年5月14日造訪。 
46維基,十字軍東征,,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81%E5%AD%97%E8%BB%8D%E6%9D%B1%E5%BE%81) ,2010年5月14日造訪。 

1 請詳:維基.第一次世界大戰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C%AC%E4%B8%80%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2010年5月4日造訪。
2 請詳:維基.鄂圖曼帝國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5%A5%E6%96%AF%E6%9B%BC%E5%B8%9D%E5%9B%BD,2010年5月4日造訪。 
3 請詳:維基.奧匈帝國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5%A5%E5%8C%88%E5%B8%9D%E5%9B%BD,2010年5月4日造訪。 
4 請詳:維基,十字軍東征,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81%E5%AD%97%E8%BB%8D%E6%9D%B1%E5%BE%81) ,2010年5月14日造訪。 
5 請詳:維基,十字軍東征,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81%E5%AD%97%E8%BB%8D%E6%9D%B1%E5%BE%81) ,2010年5月14日造訪。 
6 請詳:世界三大宗教共同的聖城-耶路撒冷,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0%B6%E8%B7%AF%E6%92%92%E5%86%B7&variant=zh-tw) ,2010年5月4日造訪。 
7 請詳: 基督教文化http://zh.wikipedia.org/zh-hk/%E5%9F%BA%E7%9D%A3%E6%95%99%E6%96%87%E5%8C%96,2010年5月10日造訪。

8 請詳:維基,二次世界大戰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C%AC%E4%BA%8C%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2010年5月4日造訪。
9請詳:維基.反共主義(維地)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8F%8D%E5%85%B1%E4%B8%BB%E4%B9%89) ,2010年4月29日造訪。
10 請詳:馬克思「資本論」網路版,http://www.taconet.com.tw/labor93) ,2010年4月29日造訪。 
11 請詳:維基.反共主義(維地)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8F%8D%E5%85%B1%E4%B8%BB%E4%B9%89) ,2010年4月29日造訪。 
12「古巴稱美國患上"反恐偏執狂症"」,請詳: 2010年01月06日06:17 來源: 人民網

13 以上論述整理自:(作者 Thomas Friedman 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 2010-01-18 / 聯合報 /A11 版 / 國際】

14以上資料引述自:「高盛 把其他人當傻子來賺錢」,請詳:【 2009-07-18 / 聯合報 /A21 版 / 國際】 (本文作者 Paul Krugman 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15 「G20 峰會 本周開鑼」歐巴馬不能再忍:肥貓吃巨額獎金 ,請詳:【 2009-09-21 / 聯合報 /A16 版 / 國際】

16「華爾街高薪與金融改革困局」,請詳:人民網駐美國記者 管克江 2009年11月20日05:36 來源: 人民網

17有關上述「歐盟新"總統"上班首日提議召開特別經濟峰會」,整理自:2010年01月05日00:46,來源: 新華網。

18有關「歐元區債信爆危機全球股災」,引自:【 2010-02-06 / 聯合報 /A1 版 / 要聞】。

19有關「希臘快破產 公務員罷工反減薪」,引自:【 2010-02-11 / 聯合報 /A17 版 / 國際】。

20有關「銀行詐欺 金融危機 白領打劫」,引自:【 2010-04-20 / 聯合報 /A4 版 / 要聞】

21有關「金融風暴的成因」,引自:梁乃崇教授 http://www.obf.org.tw/article/RCA/RCAO2b_03.aspx.2010年5月10日造訪。


22 請另詳:普天間,5月決著斷念=地元,米??合意困難、 http://dailynews.yahoo.co.jp/fc/local/futenma/

23有關「美軍退出普天間 亞洲安定恐動搖」,引自:【 2010-05-01 / 聯合報 /A22 版 / 國際】

24「經濟時報:美國容忍印度的興起甚於中國」,引自:2010年02月09日07:00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25有關「拉美不願再做"美國後院"(國際視點)」,引自:2010年02月23日00:00 來源:人民網

26「美亞太政策「確保強權」」,請詳:【 2010-03-05 / 聯合報 /A23 版 / 兩岸】

27有關「拉丁美洲 震盪難免 樂觀可期」,引自: 【 2010-05-02 / 聯合報 /AA2 版 / 股市.基金】

28有關「中國開砲:富國減排」空頭支票,引自: 【2009-12-09/聯合報/A11版/兩岸】

29 「"空頭支票"無助于達成實質性成果」,請詳: 2009年12月09日00:00 來源: 人民網

30有關「哥本哈根會議 開發中國家退席」,引自:2009-12-15/聯合報/A13版/國際。
31有關「"基礎四國"中國、巴西、印度、南非表明談判立場」,引自:2009年12月16日09:03 來源:國際線上

32有關「你多減碳我來買 好像企業贖罪券」,引自: 【2009/12/21 聯合報】

33有關「法國碳稅法案被批"生態帝國主義"」,請詳:2010年01月12日04:23 來源: 人民網

34有關「歐巴馬:一個比美國夢還大的想像」,引自:【 2008-06-06 / 聯合報 /A2 版 / 焦點】

35有關「歐巴馬金改案 政府之手伸更長」,引自: 【 2009-06-18 / 聯合報 /A16 版 / 國際】
36有關「歐巴馬修補了美國夢的兩大缺口」,引自:【 2010-03-24 / 聯合報 /A2 版 / 焦點】

37有關「美報業巨頭爭奪發言權:保守派與自由派誰獲勝?」,引自:2010年04月30日09:35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38有關「遏制中國,美國的智慧夠用嗎」,引自:2010年02月08日11:12 來源: 人民網-《環球時報》

39有關「經濟、外交議題 美民調: 21 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引自:【 2010-02-27 / 聯合報 /A21 版 / 兩岸】

40「美高管稱中國綜合金融能力足以稱霸世界」,請詳:2010年03月03日02:00 來源: 人民網-《環球時報》

41有關「美媒:中?人真?了,比我?想的要快」,請詳:2010年04月06日08:58 來源: 人民網-《環球時報》

42有關「世行行長稱未來十年世界將大不一樣」,引自:2010年04月15日10:50 來源:新華網

43有關「日本女作家新書稱中國要霸佔世界 用錢買走非洲」,引自:2010年04月28日08:50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44有關「歐美壟斷現象逐漸打破 中國坐上世銀第三把交椅」,引自:【 2010-05-02 / 聯合報 /AA2 版 / 股市.基金】

45有關「希臘風暴續擴散 美歐股慘兮兮」,引自:【 2010-05-05 / 聯合報 /A13 版 / 國際】

46「評蔡英文之評胡錦濤」,請詳:【 2010-05-07 / 聯合報 /A2 版 / 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