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如何實施人權教育

桃園縣立自強國民中學/校長 徐小玲

一、前言:

   政府自民國78年起廢除「解嚴條例」後,社會各界對人權的追求被媒體風起雲湧、一波一波的報導;尤其民國90年政黨輪替成功,台灣追求人權的成就,比起1911年  國父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政權、改變中華文化五千年來的君主專政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更受到世人矚目!

   談到人權思想,東方所崇尚的儒家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人權思想;歷代明君立國根基一切以「仁」為本,以「人道」為基礎,以倫理為準則,實含有深厚之「人權」思想。西方之人權思想,經歷過1000餘年的「黑暗時期」後,自13世紀起即開始萌芽人權思想,例如:一二一五年英王約翰頒布的「大憲章」;一六六年「人權請願書」宣告對個人「自由權」之尊重,承認人民私有財產之不得侵犯;一六八九年「權利法案」通過,禁止國王干涉議會之立法權,為今日議會「言論免責權」之先聲;一七七六年美國政治界菁英多人簽暑「獨立宣言」,其核心思想即是「人生而平等」;林肯總統1863年在蓋茲堡演說提到「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概念,成為人權思想經典名言。

  距今62年前,即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正式發布「世界人權宣言」後,人類已經克服「國家利益優先」的禁錮,人權思想亦突破國內法之窠臼,由憲法層次提升到國際法層次,成為涵蓋全世界、全人類理性與法治的崇高課題。2009年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誕生,更使人類的人權發展達到高峰!

二、何謂人權?

   指人人天生所享有的「生命」、「自由」與「人身」之安全,且在法律之前,其尊嚴與權利受到平等的保護;不因其血緣、資質、種族、性別、宗教、等不同而有所差異。

三、人權的內容:

)個人的人權,包括下列各項:
1.人身權:指與人的生命、自由人格、身分等密不可分的權利,如人格權、榮譽權、安全權等。
2.生存權:指就業權和財產權。
3.政治權:指參政權,如選舉權及罷免權。
4.平等權:指法律上的平等權,如兩性平等、種族平等。
5.自由權:指人身自由、言論自由及講學自由等。
(二)類人權:是相對於個人人權的權利,如兒童權利、老人權利、勞工權利及婦女權利等。
(三)集體人權:包括民族、國家及人類全體,如民族自決權、民族平等權及發展權等。

  四、國中校園推動人權教育的策略:

  實值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年齡層在13至15歲之間,無論在生理與心理上有急遽的變化,同時也是價值觀易產生「認同危機」的時候,因此在推動時要格外警慎,尤其在學生輔導與管教、人權與法治教育教學上,以及學校的組織氛圍、校園環境的情境營造、與社區家長的合作等,皆要有周延的思慮與持續的推動,隨時注意社會動向與國際潮流發展,方可竟其功。大體上,目前亟需去努力的方向可自行政、訓輔、教學三方面同時著手,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行政方面:
  行政運作為了落實人權教育,可推動的層面包括:提升校內教師知能、充實教學媒體資源、增強學生與家長知能與素養、訂定學生管教與輔導辦法、學生常態編班政策、行政支援教學、教職員工考核等,茲敘述如下:

1. 提升校內教師知能:辦理校內教師人權教育研習,培養教師人權觀念、推薦教師參加縣內、外人權教育研習,儲備學校人權教育師資。
2. 充實教學媒體資源:充實學校人權教育圖書及影片等教學設備,供師生參閱。
3. 增強學生知能與素養:辦理人權教育藝文活動競賽,例如演講、作文、短劇、漫畫等競賽,加強學生人權觀念。週會及班會安排人權教育專題,加強人權觀念宣導。
4. 增強家長知能與素養:辦理親職教育融入「人權」主題,擴大人權教育層面至社區家長。
5. 學生管教與輔導辦法:訓導措施之訂定,以人權觀點考量—訂定合乎人權標準的教師輔導管教學生辦法、學生獎懲法及學生申訴評議辦法等相關辦法。
6. 實施學生常態編班政策:認定「每一位學生將來是社會上不同的人才」來考量編班,學生編班不宜造有所謂的升學或放牛班的歧視待遇;「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把每位學生帶上來」才是教育的本質。
7. 行政支援教學:行政人員應以服務的態度支援教師教學活動及訓輔學生工作,尊重教師的專業知能及專業自主,不宜以權威的領導方式督責教師。
8.教職員工考核公平:校內教職員工的考核,應稟公平、公正及公開的原則辦理,尤須注意平時的規勸與輔導。

〈二〉訓輔方面:
  能運用青少年身心發展輔導原理,在處理學生偏差行為時,程序能顧及到學生之自由意志表現、資質與生理上個別差異、原生家庭背景文化、同儕次文化等條件,進而培養學生建立正確人權教育認知、培養良好人權素養,方為上策。茲分別敘述如下:

1.建立學生自我立法、自我管理的校內團隊紀律生活。
2.管教學生應顧及學生身心成熟度及自尊心等,不宜隨意體罰、記過或責罵學生。
3重視兩性平權觀念,不容有性別歧視、性別刻板,造成兩性衝突。
4.提供學生意見自由表達機會,並給予適切的尊重與接納。
5.對於不同族群身心障礙及家境貧困的弱勢學生,應給予必要的關懷協助與指導。
6.應尊重學生的隱私權,不宜隨意洩漏學生個人及家庭的背景資料。
7.學生攜帶之違禁物品—應注意搜查的適切性及保管處理的手續。
8.應提供安全及免於暴力、勒索、恐嚇等的學習環境。
9.學生違規犯過,應給予申訴及自新的機會,使其明是非、辨真理。

〈三〉教學方面:
  教師教學時除口語表達要清晰流暢外,課程設計應有完整架構,將人權教育的定義、內涵、及人類追求天賦人權的歷史緣由、人權思想的演變、教學方法設計靈活、評量方式多元、並隨時以社會負面新聞導正做正向教學題材等,如性侵、虐兒、家暴、攜子燒炭自殺、體罰學生等不當事件作價值澄清,以建立學生對人權的尊重與信服。有關作法分別說明如下:

1.各科教師應瞭解人權教育的內涵,將人身權、生存權、政治權、平等權、自由權、環境權、類人權及集體人權等
有關人權的觀念融入各科教學。
2.教師選擇教科書應以專業為考量,選擇適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材。
3.教師應善用各種教學媒體及有關人權的新聞事件,實施人權教育。
4.教師於教學過程中,應給予學生自由表達意見機會,並給予重視與回饋。
5.教師應尊中學生的受教權—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學不藏私及學生上課違規不在走廊罰站等。
6.教師教學對學生不宜有刻板印象—如粗言罵遲緩學習之學生為「笨豬」等。
7.教師應指導學生佈置人權教育的教師情境,使學生深植人權觀念。
8教師實施教學評量或指定家庭,應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身心發展情況及程度等,不宜作班級學生成績的比較。

  五、重視校園學生人權議題:

  台灣近年來20年來開放解嚴後,學術、政治、司法、教育、社福、家長、教師等各界頗多團體,皆有將焦點關注到校園學生的人權議題,經調查,下列權利受到不少熱烈討論與維護,值得肯定與深入探討,例如:
(一)受教權維護:如學生犯錯後,可以在走廊上罰站不必上課,是否合理?
(二)隱私權維護:如父母或師長可隨意查閱學生日記,是否洽當?
(三)人身權維護:如教師情緒不佳時,可隨意對學生掌摑或辱罵,是否合理?
(四)兩性平權維護:男、女學生學習與相處,認為男生天生數理比女生強、或男生不必做家事,是否正確?
(五)種族平權維護:如認為原住民族、新移民子女智商一定較底,是否有科學依據?,
(六)人格尊嚴維護:如認為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子女,會比較有禮貌、品格更佳、學業成就較優等,是否正確?
  若要重視與釐清以上的校園人權議題,教師、家長、學生、社會各階層等人士,必須長期與深入研究。

  六、結語:

  2010年4月1日受到徐翠繁老師盛情邀約,本人何其有幸得以有機會參加由太極門氣功養生學會在台灣台北市的國際會議廳所舉辦的「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議。會議廳面積雖不大,卻能看見來自全世界67國家、橫跨太平洋與大西洋、五大洲紅、黃、白、黑、紅等不同膚色的人權代表來台灣,與會代表當中包括:國會議員、行政首長、法界律師、學者專家、在野黨意見領袖、工商企業代表、教育界代表等人物,可說是各國菁英分子,齊聚一堂,熱烈發表各國目前在「人權」推動現狀、成就、目前所面臨的議題與困難等,並且答應繼續為推動人權而努力,在主持人帶動下,全體與會人員一同宣示:「Yes I do !」場面甚為熱烈!令我心中感動不已!

  就如大會所標榜的中心思想,全世界國與國、人與人之間欲推動重視「人權」的基礎,在於每個人們心中要有「愛、尊重與關懷」的信念為基礎。心中有了愛、彼此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關懷,人權運動才能開花結果;否則,便易流於意識形態對立、主流與非主流拉鋸戰、中央與地方對抗、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爭執、掉落到一切是「為反對而反對」的狹隘陷阱中,下場便會令人遺憾!

  學校也是社會的縮影,校園中有學生、教師、組長、主任、校長、家長等的角色,大家在血統、資質、背景、需求、族群宗教、傳統文化與價值觀上等,可能不盡相同;但是,每個生命個體、甚至擴大到族群、社會、國家、自然環境等,皆有其與生俱來的地位、價值與天賦權利不容受到差別待遇與忽視,而且其權利與責任皆須受到相同尊重。

  青少年是國家未來主人翁,為使其具備正確人權觀念與素養,教師的人權教學、學生輔導與管教、學校情境營造、行政運作、家長的支持與協助等,皆是關鍵點。目前政府高層與有心在野人士已經開始整合各界資源與力量,拋棄政治與意識形態的成見,共同推動台灣人權。如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能共同努力,定能竟其功!大家手牽手,一齊努力吧!匯集世上眾人的能量,邁向世界永遠的和平理想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