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地球由綠色消費做起

環境與發展基金會總經理 于寧

  為追求生活品質與舒適,人類對產品(含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殊不知這樣的消費行為,對環境產生的負面衝擊也日益嚴重。因為在產品之生命週期階段(即原料開採、生產製造、運輸行銷、消費使用、廢棄處置五個階段)中,皆可能產生對環境的負面衝擊與破壞。為減少此種衝擊,各國政府大致採用兩種管理方式:一是由供應端要求企業實施環境管理與清潔生產,以提供較環保的產品(或稱綠色產品);二是由需求端鼓勵消費者購買這些產品,以造成生產綠色產品之市場誘因。

  在各國推動綠色消費時,所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如何認定一個產品是否真正環保。例如布尿布可以重複使用,減少廢棄物產生量,但清洗過程會產生廢水;紙尿布可以減少用水量,但直接丟棄卻會占用掩埋場體積。因此布尿布與紙尿布孰優孰劣,引起各界爭議。為解決這個爭議,就必須先決定環保產品的判定準則。

  一般認定環保產品的考量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單一考量」,例如規定一樣產品只要符合省水、省電或使用回收材料等任何一種考量,就可以算是環保產品。因此省電燈泡是省電類環保產品;省水龍頭與紙尿布是省水類環保產品。但採用單一考量來判定產品環保性並不公平,應該採用多種並存的環保考量,即「多重考量」方式。例如某種產品若同時具有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排放、使用回收物質製造等多重環保特性時,才能被稱為環保產品。我國環保署支持之環保標章制度即以生命週期考量為基礎,替消費者鑑定哪些產品對環境之衝擊較低,鼓勵消費者優先採購。

  我國環保標章的產品類別包括紙類、資訊、家電、衛生/清潔、建築/園藝用品、文具等,但不含食品、化妝及醫藥用品。至99年2月底止,總計開放112項產品規格標準,累計核發產品數量超過5,200件。環保標章產品之效益,可以由歷年來通過審查之各類產品數量分別估算。例如每包環保標章堆肥約可節省7公斤化學肥料投入,或可減少120公斤廚餘廢棄物;二段式省水馬桶每日節水量168公升,每年節水61.32噸,可減少12.69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台冰箱省電約234.7度/年,每年減少發電排放之二氧化碳149.5公斤;每一件使用再生紙之紙製文具及書寫用紙環保標章產品約可節省320公克木材。

  以上這些成果,大多數是經由政府綠色採購而達成的,換言之政府機關優先採購環保標章產品,造就了價值每年約70億元的新市場,對產品製造商而言,不啻為最大的誘因。為延伸政府綠色採購成功經驗至民間,環保署已於2006年展開「推動民間企業綠色採購與綠色消費計畫」,協調通路商轉型為優先販售標章產品之「綠色商店」,提供消費者便利的綠色採購管道,以營造熱烈之綠色消費氣氛。以上資訊均可於綠色生活資訊網(http://www. greenliving.epa.gov.tw/)中索得。

  綠色消費是一種全民運動,需要各行各業、各個層級的人員與團體參與。其中政府機構扮演火車頭角色,進行包括法規與政策制定、提供經濟誘因、綠色產品資訊提供、機關執行綠色採購之績效考核等。

  製造與服務業是產品與服務的製造或提供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金融業是企業資金的來源之一,許多銀行或保險業已紛紛提出「綠色企業優惠貸款」或「降低綠色企業保險費率」等措施,是推動綠色消費的助力;通路商是製造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樑,是宣導擴散綠色消費訊息的關鍵性管道;經由企業界上下游供應鏈關係,由客戶提出「綠色」的要求,也是企業改善其產品環境表現的最大動力。

  另外環保與消費團體在綠色消費運動中,扮演著提倡者及監督政府施政的角色,許多成功案例均是由民間團體首先倡議,例如各國之綠色採購聯盟。學術研究單位是技術提供者,協助企業完成綠色製程與產品之開發。綜言之,每位國民皆為產品的消費者,綠色消費的觀念必須深植民心,才能有明顯之成效。值此2010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於台灣召開之際,本人以擔任環保標章計畫執行組織負責人之身份,懇切呼籲國人重視環境議題,由日常生活消費行為做起,為地球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