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成長讓環境歇息──過儉樸、恬淡生活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2009 年 88 大水,讓素有「福爾摩沙(美麗之島)」美稱的台灣,瞬間頓成人間煉獄。但見救援行動一波接一波,而物資、捐款也源源而來,充分展現「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可貴情操。

遞減定律使愛心削弱

  在發揮愛心從事災後救苦救難和重建之餘,我們是否應該冷靜的檢討,為何近期全球的天災人禍此起彼落?而且愈來愈大、愈廣。總不能每次都等災難發生再發揮「短暫」愛心去救苦救難,事後又船過水無痕,不久又重來一次。這樣子的循環不已,不但會因疲於奔命而逐漸呈現力不從心,而且遞減定律也將使愛心削弱,救援資源也會愈來愈短絀。更重要的是,或許讓人類養成「反正都會有救援乃疏於防範且不思檢討改過」的習性,而且愛心和救援也可能變成政客們和趁火打劫者作秀和揩油的工具。因此,我們應該痛定思痛,跳離浮面思考,往深層的根本內涵去尋根,而後才可能刨根。

  首先,世人應已都有所體認,說是天災,其實是人禍。以台灣 88 大水來說,表面禍源是颱風、暴雨,但為何暴雨會出現?雖然現代自然科學對這些所謂的「自然現象」多所研究,也有各門學問作專門探討。遺憾的是,似乎愈探討,「自然」愈顯得神秘,畢竟已經被稱為「自然」,就是「自自然然」,亦即「先天就是如此」。雖然每年的諾貝爾獎都在肯定科學家的突破,但也只是一點一滴的突破,浩瀚的宇宙似乎愈鑽研愈神秘迷離。由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最後都走入宗教,在宗教中尋求寄託和最後歸宿,其實已然告訴世人,「人是多麼渺小」,「敬天敬神是必要的」,古人的「舉頭三尺有神明」才是明訓。

  其次,大自然為何反撲?是不是人類將和諧關係破壞了?現代人不是一直宣揚永續發展嗎?而「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不是鮮活點出了包括人在內的各種生命體的生生不息,不就是永續發展的真義嗎?人與各類生物,以及大自然所涵括的無數「無形」生命在內的生物,彼此不是應該共存共榮嗎?不是應該發展出足以共存共容的適當「生存法則」嗎?達爾文的「弱肉強食」是對的嗎?還是「自我設限、自我節制、知所侷限」才是對的呢?古人「仁民愛物」不是頂有道理的嗎?為何人間如今充塞著自私自利的「貪心鬼」呢?

人類力量只能到某種程度

  每年歲末年初全球各地傳出的都是「經濟成長率多高」的聲音,而且是政府帶頭來「強力追求」,是否因此而導致「濫用」大自然,成為大自然反撲的最重要原因呢?另類經濟學者修馬克( E. F. Schumacher )早在 1973 年問世的《小即是美》( Small is Beautiful )這本書中,就大聲疾呼「經濟發展只能『到某種程度』;生命只能複雜『到某種程度』;追求效率或生產力只能『到某種程度』;使用無法再利用的資源只能『到某種程度』;人對細密分工只能忍受『到某種程度』;以『科學方法』代替一般常識只能『到某種程度』。」因而提倡「小即是美」、「少即是多」的觀念,此與當代經濟學開宗明義的「極大化」完全相反,也與當前被認同的「追求私利人性」迥異。那麼,這種觀念可能被已經是短視近利的「現代人」接受、進而身體力行嗎?當然可能!只要人人向愛因斯坦學習就可以了。

  話說 1930 年時,美國百貨業鉅子 Louis Bamberger 和其妹 Mrs. Felix Fuld 出資請教育家 Abraham Flexner 幫忙建立一個新的科學研究所。 Flexner 覺得美國一般的研究所已有許多,乃建議創辦一所新型的高級研究機構,聘請世界一流的學者作研究,而且要讓這些學者們有百分百的獨立與自由,沒有任何教學、行政等任務,要作什麼研究也是研究者自行決定,研究所只負責提供足夠的經費。這所研究機構就是後來著名的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

頂尖科學家的純真、恬淡

  有人向 Flexner 建議聘請 192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 Flexner 抱著姑且一試心理親赴加州理工學院,當面向在該處講學的愛因斯坦說明該研究所的種種,愛因斯坦很感興趣而於 1933 年接受邀請。 Flexner 趕忙請教愛因斯坦有何要求,愛因斯坦共提出兩個要求:一是必須接受他的助手邁耶爾且給予正式職位;二是愛因斯坦個人的年薪只要三千美元,而且「若在普林斯頓一年生活不需三千美元,薪水還可以再低」。對於這兩個要求, Flexner 頗感為難,因為第一個要求完全沒問題可以照辦,但第二個要求卻完全違背常理,一般人往往是「多多益善」,能得到的報酬是愈多愈好,怎會有反其道而行的呢?

  Flexner 的苦惱,不只是覺得如此低薪實在是虧待愛因斯坦,而且對其他職員又該如何比照呢?於是 Flexner 一次又一次要求愛因斯坦提高薪水,到最後還幾乎是懇求,才好不容易說服愛因斯坦接受一萬六千美元的年薪。三千和一萬六千美元,相差五倍多,可見愛因斯坦要求三千美元以下的年薪有多麼低,而這應就是愛因斯坦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覺得這些數目的金錢已能好好過日子了,這也可看出愛因斯坦的生活是何等儉樸、簡單,更是典型的「少就是多、小就是美」奉行者。

  要跟上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應該非常之難,但學習愛因斯坦「生活過得去就好」的「清心寡慾」應該不是難事吧?面對天災人禍愈演愈烈的世人,不是正需要過這種儉樸、克制自己的恬淡生活方式嗎?

中國高經濟成長隱藏大災難

  不過,在一次次的教訓中,人類似乎得不到啟示,我們但見各國政府依然盡力追求高 GDP 、高經濟成長率,尤其是共產中國還是維持「耗用資源」的飲?止渴成長模式。二零零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 Paul Krugman ),早在一九九四年就明白指出,共產國家成長快速係奠基於投入要素的擴增,而非每單位投入的產量增加,最後會導致報酬遞減,成長將會趨緩,且幅度會很大,為了維持相同的成長率,投入的生產要素必須更多,對於愈見稀少的全球資源造成重大威脅。

  關於中國經濟成長快速對全球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衝擊,也早就引起世人的關注。 二零零五年十月十九日 綠色和平組織就曾公佈研究指出,中國已是當今雨林破壞的最大驅力,數據顯示,每十根熱帶硬木中,有近五根是運往中國。除了砍伐森林是中國經濟崛起衝擊全球環境的一個面向外,中國在穀類、肉類、煤鐵的需求量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消耗國。這個訊息告訴我們,中國經濟成長愈快、掏空全球資源的速度也愈快,除非趕緊改變發展模式,否則人間的天災人禍將更大、更頻、更廣。二零零八年上半年全球原物料價格和油價飆漲,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山雨欲來的肅殺之氣震懾人心,金融海嘯和經濟蕭條的到來才制止此趨勢。如今高成長再起,同樣的油價、原物料狂漲是否死灰復燃,甚至更烈,值得觀察和防範。

  其實,最值得注意的是「資產泡沫」會不會排山倒海似的發生,此由游資是否氾濫可窺端倪,而外匯存底(儲備)的多寡,則是很好的判斷指標。那麼,以二零零九年九月底外匯存底高達二點二七三兆美元天量,全球一枝獨秀的中國來看,該數額是其二零零八年月平均進口金額的二十五點四四倍,也就是足供二十五點四四個月進口之用,也是二零零八年 GDP 的 52.5% 。不論以三到六個月進口的標準或 10%GDP 的準則,中國的外匯存底都遠遠超過。所以,中國的游資如洪水般氾濫是真真實實的,以日本和台灣曾有過的泡沫經濟慘痛經驗,中國一直抵擋人民幣自然升值,將使泡沫愈大,而破滅的時間延誤愈久,對世人的禍害也將愈大呀!

  面對這個隱藏著可怕大風暴的經濟體,逃都來不及了,但台灣的馬政府卻反其道而行,竭盡所能、曲意奉承欲與對岸改善關係,而且想依賴中國來改善台灣經濟。由江陳會談時,刻意打壓台灣人民自由,以及推遲宗教領袖達賴和熱比亞來台等等自我葬送「尊嚴」的事實,到近期為推動 ECFA 對台灣人民鋪天蓋地的單方面洗腦,無形之中讓台灣一步步陷「港澳化」,對於台灣人民的自由、人權勢將造成戕害,甚至於被共產中國收編。台灣人民,以至於全體世人應嚴肅關切並作有效防範才是!

人心回升、自助、互助、天助

  馬政府之所以壓抑台灣人民的人權、政治自由,乃因中共主導三十多年經改之後, GDP  大幅提升,多年來以「經濟利益」威逼利誘各國對中國人權和諸種管制噤聲,對台灣更是軟硬兼施,使出各種招式誘逼馬政府就範。一切的一切都可歸因於人類過分追求物質生活,並且養成自私自利習性,加上以為「科技發展」就可搞定一切,甚至於認為「人定勝天」。

  不可否認的,物質生活對於人是必需的,然而「過猶不及」用來形容還是非常適當,對於科技層面的過分強調,更難免形成「科技萬能」及「物質慾望無止境」的迷失,於是「負面效果」乃不知不覺滋生、急速成長。最明顯的莫過於「投機泡沫」的蓬勃膨脹,循環波動劇烈的不安定性大增,而「創新帶來更多無知和人群兩極化衝突的加劇」,以及「科技萬能」兩股力量相互矛盾衝激,在機械化、自動化日新月異程度加大下,「人的本能」消蝕速度也日漸加快,在「善心被貪心逐漸吞噬」下,方便的科技創新工具轉成更方便、更大的毀滅力量,於是不但「不知名的文明疾病不時的滋生」,而且大大小小的「天災人禍」此起彼落,最可怕的是搞權謀、彼此傷害的「人人為近敵」場面已司空見慣,科技進步的利似已快速逆轉為弊。如此,「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之「永續發展」境界,可以期待嗎?

  於今之計,趕緊將「誠信和互信倫理」尋回並加以特別重視,讓沈淪的「善心」往上提升,人人向內自省、自制,畢竟「無私才能成就自利的極大」,而讓每一個人逐漸往找回基本的「人的價值」之路邁進,明白「自助而後人助、互助,進而才能得到天助」的自動自發道理並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落實。不作此圖,妄想再以政府政策方案往追求物質提升,但精神內涵卻愈見腐蝕的另一個方向之創新、科技進步的帶動、激勵前進,如此,「永續發展」終究會是海市蜃樓!馬政府更不應該對最黑心、最不誠信的中共投懷送抱,將台灣人民推向「無生之門」的火坑中。

  馬政府最該做的是,在尋回誠信、互助倫理上落力,倫理教育和品德教育是應扮演重要角色,但必須跳脫現實的由上而下「強制性」的學校教育方式,如何很自然的在日常生活中自動自發的培養,「長程的」倫理生活教育應是教改最該落力之處,而這應是全國上下大家一起來「由衷」誠心、自動參與的事務,不是教育部門強力操控的事,更不是政府強力主導、管制的事務;反之,在上位者應該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不宜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強力灌輸、逼迫人民接受上位者自認為正確的想法和事務。當然,台灣住民們也要自覺,而在「心動」下還要趕緊立即行動,就讓我們齊心返本歸真,尋回人的「誠信」本質,一起向上提升吧!